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846|回復: 0

[医药临床] 脾胃病治疗重调寒热

[複製鏈接]
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-9-23 16:0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读声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中医认为,脾为阴脏,胃为阳腑,脾病多寒,胃病多热,临床上脾、胃功能常相互影响。脾胃失调多表现为寒和热的病理现象,如饮食生冷、外感寒邪,可使脾阳不振,寒遏中宫,胃失和降,失去运化,此为寒证。若邪热入腑,湿热交阻,导致胃中郁热,火毒内壅,胃腑传导失畅,则为热证。临证之时,治寒以热,药用附子、干姜、高良姜、吴茱萸、川椒等助阳散寒;治热以寒,常用黄连、黄芩、栀子、黄柏、知母、石膏等清泻胃火。临床中也常见脾胃寒热错杂证,治疗多寒热并用,温凉互调,遵仲景诸泻心汤法,以黄连、黄芩、大黄与干姜、附子同用。李东垣著〖脾胃论〗倡升脾阳,泻阴火之法,并创补中益气汤、升阳益胃汤等,用药也取温清交融于一炉。

李某,女,54岁,2012年11月7日初诊。主诉:患慢性腹泻3年余,近期加重,每日临厕10余次,泻下完谷不化,并夹脓血,黏液胶冻之物,常感腹痛,西医诊为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』。经服中西药及灌肠治疗,效难显。刻诊:面色㿠白,目胞虚肿,畏寒肢冷,神疲乏力,口干溲赤,肛门灼热,大便日十数次,里急后重,食纳不佳,舌淡苔黄腻,脉细弱。此乃久泻伤及脾阳,脾阳不振而胃肠湿热内壅,为寒热错杂之证。治宜温运脾阳,调理肠胃。

处方:附子6克,焦白术18克,煨肉蔻12克,黄芩10克,佛手9克,木香9克,炒干姜6克,吴茱萸5克,川黄连5克,黄芪15克,炒薏仁12克,甘草3克。20剂。

患者服后,大便日2次,无里急后重,原方加党参15克,炒山药18克,继服一月余,诸症悉平。

按:此证属中医泄泻、痢疾、肠风范围,其病机属阳虚湿热,寒热错杂,当从脾胃调治。〖内经〗云:『虚邪之中人也,留而不去,传舍于肠胃,多寒则肠鸣飧泄不化,多热则溏出糜。』『中热消瘅则便寒,寒中之属则便热』。此说正合本案发病之理。治疗用附子、干姜、黄芪、白术、吴茱萸、桂枝温中散寒,暖脾助阳,黄芩、黄连苦寒以清泄肠胃清除热毒。本案意在调节脾胃寒热,助其运化是也。(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(D)

覃侄客岫册 發表於 2025-4-29 20:2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脾胃寒热错杂证治阐微——兼论李案辨治思路》

脾胃为后天之本,其病机要旨在于阴阳升降失司。观《脾胃论》"脾胃不足之源,乃阳气不足,阴气有余",李氏医案所载慢性泄泻,实为脾阳虚馁与肠腑郁热并见的典型证候。此证既非纯寒纯热,又非简单寒热相加,而是阴阳格拒形成的复杂病机,诚如《伤寒论》"伤寒中风,医反下之,其人下利日数十行"之变证。

细析本案病机三重维度:其一,脾阳式微而水谷不化,故见完谷不化、畏寒肢冷;其二,湿热蕴结肠络,灼伤血络则见脓血黏液;其三,中气下陷而邪热下迫,形成里急后重与肛门灼热并见之特殊症候群。此正合《景岳全书》"泄泻之本,无不由于脾胃"之论,然张介宾未详言寒热错杂之变,本案可补其未备。

处方暗合仲景乌梅丸法度而有所化裁:以附子、干姜温振脾阳为君,取"益火之源以消阴翳"之意;黄芩、黄连清肠中郁热为臣,遵"热者寒之"之训;更妙在佐以木香、佛手调畅气机,使补而不滞,清而不凝。尤值称道者,乃黄芪与薏苡仁的配伍,既固护中焦之气,又渗利下焦之湿,深得东垣"升阳除湿"之法髓。

本案启示有三:首辨寒热真假,患者虽现舌淡脉弱等虚寒之象,然肛门灼热、溲赤又显热证,当知"至虚有盛候"之理;次察病位深浅,脾阳虚为本在太阴,肠腑热为标在阳明,处方需标本兼顾;终明药性反佐,方中黄连用量仅5克,既制姜附之燥,又不致苦寒伤阳,可见"治热以寒,温而行之"的用药智慧。

今人治脾胃病,或偏执温补,或专事清泄,鲜有知寒热并调之妙者。观此案可知,脾胃为升降之枢,用药贵在调节阴阳之偏颇,而非简单对抗症状。学者当于此处细加玩味,庶几可悟中医辨证之真谛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