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051|回覆: 1

[醫藥臨床] 昇陽散火溫腎利濕治面肌痙攣

[複製連結]
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-9-23 16:0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楊女士,70歲,患有面肌痙攣伴有膽囊炎、動脈硬化。2019年6月27日初診:訴腰下墜、腿酸無力、腹瀉便秘都有、喝水多、小便熱急,面肌痙攣,左臉抽動。筆者認為患者體質複雜,脾胃為先,順帶昇陽散火溫腎利濕。

方藥:黨參30g,黃芪30g,炒白芍30g,當歸15g,川芎10g,柴胡10g,熟地15g,生地15g,升麻10g,鹽杜仲12g,酒萸肉15g,續斷15g,仙靈脾15g,知母10g,黃柏15g,炒山藥15g,炒白朮15g,焦山楂10g,防風10g,蘭根30g,桑白皮15g,木瓜15g,北沙參15g,梔子15g,茯苓15g,巴戟天15g,炙甘草6g,姜棗30g。7劑代煎。

2019年7月7日二診:口極干、咽喉干、喝水多、小便熱急、腿酸無力、左臉抽動,左半身無力等。夜裏10多睡,凌晨2點多醒來。喝藥後小腿癢。久坐腿腫,早上無腿腫。手臂陽關處腫略消退。

方藥:石膏30g,車前子15g,天花粉15g,知母15g,竹葉8g,木通10g,生地30g,甘草6g,柴胡10g,香附10g,柏子仁10g,酸棗仁15g,夜交藤15g,北沙參20g,五味子8g,麥冬15g,當歸12g,川芎10g,丹參10g,黃芪30g,炒白芍15g,升麻10g,澤瀉12g,鹽杜仲12g,酒萸肉15g,仙靈脾15g,炒山藥15g,炒白朮15g,焦山楂10g,黨參30g,蘭根30g,姜棗30g。7劑代煎。

2019年7月21日三診:訴乏力、舌頭髮硬、面肌痙攣,左臉抽動,舌邊瘀青,舌苔黃燥厚,咽喉乾燥,出汗正常,夜尿2次,腿酸無力。

方藥:黃連3g,木通10g,萹蓄15g,滑石15g,瞿麥20g,梔子15g,黃柏12g,石葦15g,桑白皮12g,車前子15g,天花粉15g,知母10g,竹葉8g,生地20g,甘草6g,柴胡10g,升麻10g,荊芥10g,防風10g,香附10g,五味子8g,麥冬10g,葛根15g,酸棗仁15g,夜交藤15g,人參10g,黃芪30g,當歸12g,川芎10g,炒白朮15g,炒白芍25g,澤瀉12g,炒山藥15g,山楂15g,姜棗30g。7劑代煎。

2019年7月29日四診:食慾好轉,腿癢消失,腿酸無力好轉。左臉抽動次數減少減輕,舌邊瘀青,服藥後目測舌苔黃燥厚,上焦熱虛熱,口極干,咽喉干,鼻子干,效不更方。7劑代煎。 (周寶青整理)

(註: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

(D)

雨紛飛啊 發表於 2025-6-20 20:35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昇陽散火溫腎利濕法治療面肌痙攣案析義】

本案以面肌痙攣為主症,兼見膽囊炎、動脈硬化等宿疾,病機呈現"三焦同病、寒熱錯雜"之象。筆者擬從病機析微、方藥法度、治療次第三方面闡發其要。

一、病機析微:陽郁濕阻為本
患者腰墜腿酸、二便失調、面肌瞤動諸症,實乃"陽氣鬱遏、水火失濟"之候。【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】云:"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"本案陽氣不得升發,筋脈失於溫煦,故見筋攣;三焦氣化失司,濕濁內停,則現下墜、溲熱等症。其舌邊瘀青、苔黃燥厚,提示久病入絡、鬱熱傷陰之變。

二、方藥法度:升降相因為要
初診方以補中益氣湯為底,合入知柏地黃丸意,暗含"昇陽散火、溫腎利濕"之法。黃芪、升麻升舉清陽;知母、黃柏清降相火;杜仲、巴戟天溫腎而不助火,尤妙在蘭根、桑白皮宣通上焦,使"火郁發之"。二診增石膏、竹葉清陽明經熱,佐酸棗仁、夜交藤安神,體現"急則治標"之變。至四診加入葛根升津、滑石分利,終成"升降相濟、寒溫並用"之局。

三、治療次第:標本緩急有序
首診重在調理中焦,次診轉治心肺鬱熱,三診側重清利下焦,末診守方鞏固,暗合"治病求本"之旨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患者服藥後出現小腿癢感,此乃"陽氣得伸、邪有出路"之兆,後續腿腫消退可證。葉天士【臨證指南醫案】謂:"久病入絡,當以緩攻。"本案始終以當歸、川芎等活血而不破血,正是此意。

結語:此案啟示我們,治療老年複雜病證,當把握"調暢氣機"這一關鍵。李東垣【脾胃論】強調:"善治者,惟在調和脾胃。"本案通過升降相因、寒溫並用的策略,使郁遏之陽得升,下陷之氣得舉,上炎之火得降,停滯之濕得化,終獲抽動減輕之效。然老年痼疾非旦夕可愈,後續調理尤需重視"養陰護陽、調和肝脾",此乃"治病必求於本"之真義。
龍依 發表於 2025-7-13 03:0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從昇陽散火溫腎利濕法論治面肌痙攣兼雜症案析】

本案呈現老年女性面肌痙攣合併多系統失調的複雜病機,充分體現中醫"雜合以治"的辨證思路。患者年逾七旬,天癸竭而腎氣衰,呈現上熱下寒、本虛標實之候。初診時腰墜腿酸、二便失調、面肌瞤動諸症,實為脾腎陽虛為本,三焦鬱火為標之象。筆者擬從脾胃斡旋入手,兼調水火,其組方思路可析為三大法度:

一、建中氣以運四旁
方以黨參、黃芪、白朮、山藥構建中州氣化之軸,佐升麻、柴胡升發清陽,暗合東垣補中益氣之法。尤其妙用姜棗為引,取"辛甘化陽"之意,使脾陽得振而濕濁自化。更以茯苓、澤瀉、蘭根通利水道,符合"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"之旨。此組藥物構成治療基礎,體現"執中央以運四旁"的整體觀。

二、調水火以平陰陽
患者既有小便熱急之上焦鬱火,又見腰腿酸冷之下元虛寒,方中巧用生地、知母、黃柏清相火,配伍杜仲、續斷、巴戟溫腎陽,形成"瀉南補北"之勢。尤其酒萸肉一味,既固腎氣又斂虛火,與仙靈脾相伍,彰顯張景岳"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"的用藥智慧。

三、和氣血以熄風動
面肌瞤動屬肝風內動之象,方中當歸、川芎、白芍養血柔肝,合木瓜、防風祛經絡之風,更佐桑白皮肅降肺氣,取"金能制木"之意。二診加入酸棗仁、夜交藤等安神之品,實因患者夜寐不安加重肝風擾動,體現"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"的治療次第。

四診時諸症改善而上焦燥熱未除,遂守方加減,可見辨證之精準。本案啟示有三:其一,老年痼疾當重視脾腎雙補;其二,鬱火宜發不宜遏,昇陽散火法在面肌痙攣治療中獨具價值;其三,舌象動態觀察至關重要,舌邊瘀青提示久病入絡,後期可酌加地龍、全蠍等蟲類藥以增強通絡熄風之效。

此案成功之處在於不為"面肌痙攣"病名所囿,而是緊扣"陽郁不達,水火失濟"的核心病機,通過調理氣機升降出入,使陰陽自和而風陽自熄,充分展現中醫整體調節的獨特優勢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