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158|回覆: 1

[醫藥臨床]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皮散治水腫

[複製連結]
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-9-23 16:0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是【傷寒論】中的經典名方,原方治療『傷寒瘀熱在裏,身必黃』。該方有解表、散寒、利濕之功,用於治療風寒表邪未散、濕熱蘊結而致的黃疸。根據臨床辨證施治、異病同治的理論,黃疸、皮膚瘙癢、水腫等疾病,只要表現有瘀熱、風濕之證,均可由本方加減治之。

五皮散出自【華氏中藏經】,也稱五皮飲,原方治療『男子婦人脾胃停滯,頭面四肢悉腫,心腹脹滿,上氣促急,胸膈煩悶,痰涎上壅,飲食不下,行步氣奔,狀如水病』,方中五藥皆用皮,取其善行皮間水氣之功,利水消腫與利肺健脾同用,使氣行則水行,主治脾虛濕盛、氣滯水泛之皮水證。

兩方合而用,對於治療脾胃素虛、濕邪中阻,又外感風寒的水腫病有卓效。方中麻黃、杏仁、生薑之辛溫,以發越其表;赤小豆、連翹、桑白皮之苦寒,以清熱於裏;茯苓皮功專行皮膚水濕;大腹皮行氣消脹、利水消腫;陳皮理氣和胃、醒脾化濕;生薑皮和脾散水消腫;大棗、甘草甘溫悅脾,為散濕驅邪之用。

李某,女,50歲。2016年6月28日初診。主訴:雙眼浮腫1月余。病史:患者1月前感冒後出現雙眼皮浮腫,雙下肢亦時有腫脹,院內各項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,曾口服西藥(具體藥名不詳)進行治療,但是未見明顯效果。刻下見:患者不思飲食,雙眼皮浮腫,舌淡苔白,脈浮滑。

中醫診斷:水腫(濕邪蘊結證)。治療:健脾祛濕,利水消腫。

處方:麻黃6克,連翹20克,赤小豆30克,杏仁10克,茯苓皮15克,桑白皮15克,陳皮15克,生薑皮15克,焦楂15克,炒麥芽15克,甘草10克。7劑,水煎服。

二診:2016年7月6日。患者訴服上方效可。眼皮浮腫明顯減輕,仍不思飲食。

處方:麻黃5克,連翹20克,赤小豆20克,茯苓皮15克,桑白皮15克,陳皮15克,生薑皮15克,焦楂15克,炒麥芽15克,甘草10克。7劑,水煎服。(趙永強 山西省長治市中醫院)

(註: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

(D)

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-4-6 22:53 | 顯示全部樓層
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皮散治療水腫病機與臨證探析

水腫一證,總屬水液代謝失常,與肺、脾、腎三髒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本案患者外感風寒後出現眼瞼及下肢浮腫,兼見納呆、舌淡苔白、脈浮滑,顯系表邪未解、脾虛濕困之候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與五皮散合用,正合『開鬼門,潔淨府』之旨,表裏分消,療效卓著。

一、方義解析
1.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
出自【傷寒論·陽明病篇】,原治『瘀熱在裏,身必發黃』。方中麻黃、杏仁、生薑辛溫宣肺,解表散邪;連翹、赤小豆清熱利濕;大棗、甘草和中健脾。全方外散風寒,內清濕熱,表裏同治。本案取其宣肺利水之功,蓋肺為水之上源,主通調水道,肺氣宣暢則水濕得行。

2. 五皮散
源自【華氏中藏經】,以五皮(茯苓皮、桑白皮、陳皮、大腹皮、生薑皮)組方,專行皮間水氣。茯苓皮淡滲利濕,桑白皮瀉肺行水,陳皮理氣化濕,生薑皮辛散水飲,大腹皮下氣寬中。諸藥相伍,共奏健脾利水、行氣消腫之效。本案患者脾虛濕盛,水泛肌膚,五皮散正切病機。

二、辨證要點
本案辨證關鍵在於:
表裏同病:外感風寒未盡(脈浮),內傷濕滯(苔白、納呆);
脾虛濕困:水濕不運,泛溢肌膚,故見眼瞼及下肢浮腫;
氣化失司:肺失宣降,脾失健運,水液停聚。

三、用藥特色
1. 表裏分消:麻黃、生薑皮辛散表邪,茯苓皮、赤小豆滲利裏濕,體現『汗利並行』之法。
2. 健脾助運:焦楂、炒麥芽消食醒脾,輔以甘草、大棗補中益氣,契合『治濕先健脾』之則。
3. 劑量調整:二診減麻黃、赤小豆用量,防辛散過度傷正,體現『中病即止』的辨證思維。

四、臨證啟示
1. 異病同治:兩方本治黃疸、皮水,然病機同為『濕邪蘊結』,故可移治水腫,此即『證同則治同』之理。
2. 動態調方:初診側重解表利水,二診表邪已減,故去杏仁,側重健脾化濕,示人『隨證治之』之妙。

結語
此案展現了經方與時方合用的靈活性,亦彰顯中醫『辨證求因,審因論治』的核心思想。然須注意,麻黃辛溫,陰虛或高血壓者慎用;五皮散性偏滲利,久服恐傷津液,臨證當權衡標本,勿犯『虛虛實實』之戒。

(本文所述方藥需在執業醫師指導下應用,不可盲目套用。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