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379|回復: 2

[医药临床]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皮散治水肿

[複製鏈接]
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-9-23 16:0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读声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〖伤寒论〗中的经典名方,原方治疗『伤寒瘀热在里,身必黄』。该方有解表、散寒、利湿之功,用于治疗风寒表邪未散、湿热蕴结而致的黄疸。根据临床辨证施治、异病同治的理论,黄疸、皮肤瘙痒、水肿等疾病,只要表现有瘀热、风湿之证,均可由本方加减治之。

五皮散出自〖华氏中藏经〗,也称五皮饮,原方治疗『男子妇人脾胃停滞,头面四肢悉肿,心腹胀满,上气促急,胸膈烦闷,痰涎上壅,饮食不下,行步气奔,状如水病』,方中五药皆用皮,取其善行皮间水气之功,利水消肿与利肺健脾同用,使气行则水行,主治脾虚湿盛、气滞水泛之皮水证。

两方合而用,对于治疗脾胃素虚、湿邪中阻,又外感风寒的水肿病有卓效。方中麻黄、杏仁、生姜之辛温,以发越其表;赤小豆、连翘、桑白皮之苦寒,以清热于里;茯苓皮功专行皮肤水湿;大腹皮行气消胀、利水消肿;陈皮理气和胃、醒脾化湿;生姜皮和脾散水消肿;大枣、甘草甘温悦脾,为散湿驱邪之用。

李某,女,50岁。2016年6月28日初诊。主诉:双眼浮肿1月余。病史:患者1月前感冒后出现双眼皮浮肿,双下肢亦时有肿胀,院内各项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,曾口服西药(具体药名不详)进行治疗,但是未见明显效果。刻下见:患者不思饮食,双眼皮浮肿,舌淡苔白,脉浮滑。

中医诊断:水肿(湿邪蕴结证)。治疗:健脾祛湿,利水消肿。

处方:麻黄6克,连翘20克,赤小豆30克,杏仁10克,茯苓皮15克,桑白皮15克,陈皮15克,生姜皮15克,焦楂15克,炒麦芽15克,甘草10克。7剂,水煎服。

二诊:2016年7月6日。患者诉服上方效可。眼皮浮肿明显减轻,仍不思饮食。

处方:麻黄5克,连翘20克,赤小豆20克,茯苓皮15克,桑白皮15克,陈皮15克,生姜皮15克,焦楂15克,炒麦芽15克,甘草10克。7剂,水煎服。(赵永强 山西省长治市中医院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(D)

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-4-6 22:53 | 顯示全部樓層
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皮散治疗水肿病机与临证探析

水肿一证,总属水液代谢失常,与肺、脾、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。本案患者外感风寒后出现眼睑及下肢浮肿,兼见纳呆、舌淡苔白、脉浮滑,显系表邪未解、脾虚湿困之候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与五皮散合用,正合“开鬼门,洁净府”之旨,表里分消,疗效卓著。

一、方义解析
1.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
出自《伤寒论·阳明病篇》,原治“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”。方中麻黄、杏仁、生姜辛温宣肺,解表散邪;连翘、赤小豆清热利湿;大枣、甘草和中健脾。全方外散风寒,内清湿热,表里同治。本案取其宣肺利水之功,盖肺为水之上源,主通调水道,肺气宣畅则水湿得行。

2. 五皮散
源自《华氏中藏经》,以五皮(茯苓皮、桑白皮、陈皮、大腹皮、生姜皮)组方,专行皮间水气。茯苓皮淡渗利湿,桑白皮泻肺行水,陈皮理气化湿,生姜皮辛散水饮,大腹皮下气宽中。诸药相伍,共奏健脾利水、行气消肿之效。本案患者脾虚湿盛,水泛肌肤,五皮散正切病机。

二、辨证要点
本案辨证关键在于:
表里同病:外感风寒未尽(脉浮),内伤湿滞(苔白、纳呆);
脾虚湿困:水湿不运,泛溢肌肤,故见眼睑及下肢浮肿;
气化失司:肺失宣降,脾失健运,水液停聚。

三、用药特色
1. 表里分消:麻黄、生姜皮辛散表邪,茯苓皮、赤小豆渗利里湿,体现“汗利并行”之法。
2. 健脾助运:焦楂、炒麦芽消食醒脾,辅以甘草、大枣补中益气,契合“治湿先健脾”之则。
3. 剂量调整:二诊减麻黄、赤小豆用量,防辛散过度伤正,体现“中病即止”的辨证思维。

四、临证启示
1. 异病同治:两方本治黄疸、皮水,然病机同为“湿邪蕴结”,故可移治水肿,此即“证同则治同”之理。
2. 动态调方:初诊侧重解表利水,二诊表邪已减,故去杏仁,侧重健脾化湿,示人“随证治之”之妙。

结语
此案展现了经方与时方合用的灵活性,亦彰显中医“辨证求因,审因论治”的核心思想。然须注意,麻黄辛温,阴虚或高血压者慎用;五皮散性偏渗利,久服恐伤津液,临证当权衡标本,勿犯“虚虚实实”之戒。

(本文所述方药需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应用,不可盲目套用。)
shenshen 發表於 2025-6-14 21:3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皮散治水肿案析义》

此案乃典型之"风水相搏"证候,深契仲景"开鬼门,洁净府"之旨。患者感冒后浮肿月余,西医检查无异常,正合《金匮要略》"腰以上肿,当发汗乃愈"之训。今试析其理法方药:

一、病机枢要
患者舌淡苔白脉浮滑,显系表邪未净而湿浊内蕴。眼睑属脾,浮肿乃脾虚湿泛之征;脉浮主表,滑脉为湿,恰如《医宗金鉴》所言:"水停皮里,脉必浮滑"。此证外有风寒束表,内有湿浊困脾,表里同病,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"瘀热在里"兼表邪未解之病机暗合。

二、方义精微
1. 麻黄、杏仁、生姜皮构成"三拗"骨架,开腠理而宣肺气,暗合"肺为水之上源"之旨。尤妙在麻黄用量仅6克,既避过汗伤阳之弊,又达"微微似欲汗出"之效。
2. 五皮散中茯苓皮、大腹皮、陈皮、生姜皮、桑白皮(代原方五加皮)形成"皮以治皮"之妙。其中桑白皮易五加皮,既存原方走表之意,又增泻肺行水之功,正合李时珍"桑白皮长于利小便"之说。
3. 连翘、赤小豆清利湿热,与麻黄形成"一宣一清"之势,既解表邪,又除里湿,深得仲景"瘀热在里"治法三昧。

三、配伍玄机
1. 焦楂、炒麦芽佐入,既助陈皮醒脾化湿,又防诸药寒凉伤胃,示人"治湿不忘护胃"之要。
2. 二诊减麻黄量而留连翘、赤小豆,乃"表解十去七八,当转清里"之法,与叶天士"在表初用辛凉,继用甘寒"之训异曲同工。

此案启示有三:其一,经方活用贵在病机相合,不必症状全符;其二,合方之法当如琴瑟和鸣,本案表里分消、气血同治,正显"合方"精义;其三,水肿治肺非独宣发,桑白皮与杏仁相配,实寓"提壶揭盖"之巧。

然须申明:现代临床用麻黄治水肿,当严格掌握禁忌。若见高血压、心悸等症,可易香薷代麻黄,此即《本草正义》"夏月麻黄"之变通法。学者临证,务必详察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