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960|回覆: 1

[醫藥臨床] 中醫治療食管癌典型案例一則

[複製連結]
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-9-23 16:0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一般食管癌中,上段以鱗癌多見,下段則鱗癌、腺癌均較常見,且食管上段癌多兼火熱,中段癌多有痰氣交阻,下段癌多見痰濕蘊結,概因火熱炎上,痰濕趨下,而中段乃氣機升降之樞紐的緣故。

典型病例

李某,女,78歲。2016年11月1日首診,食管癌術後2個月,低分化腺鱗癌,LM2/10,舌暗苔膩脈弦滑。處方如下:藿香10g,佩蘭10g,滑石10g,竹葉10g,生石膏30g,瓜蔞皮15g,清半夏10g,黃連10g,吳茱萸5g,莪朮10g,威靈仙10g,石見穿30g,浮萍15g,太子參15g,炒白朮15g,茯苓15g,豬苓30g,澤瀉30g,生蒲黃10g,蜂房5g,白及15g,炮山甲8g,鱉甲15g,龜板15g,地龍10g,三七5g,九香蟲5g,重樓15g,生甘草10g,佛手10g。20服,水煎服,2天服1服。1服藥煎汁400~500ml,每次服用100~125ml,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。芪珍膠囊每次3粒,每日3次。

此病人乃中下段之腫瘤,舌見濕熱之證,故以藿香、佩蘭、滑石清熱利濕。患者因有噎膈之症,以小陷胸湯合二術、竹葉、生石膏等共用,可以補氣活血、宣肺通脈,促進氣血運行;以生蒲黃、蜂房、山甲、鱉甲、龜板,軟堅散結、滋陰潛陽。

2017年4月23日二診:患者食管癌術後8個月,低分化腺鱗癌,未放化療,舌暗苔膩,脈弦數。處方如下:沙參12g,麥冬12g,竹葉10g,生石膏15g,生地12g,丹皮10g,赤芍12g,防風10g,浮萍15g,蟬蛻5g,白鮮皮10g,地膚子10g,通草6g,太子參15g,炒白朮15g,茯苓15g,生蒲黃10g,蜂房5g,白及15g,石斛10g,炮山甲8g,鱉甲15g,龜板15g,白屈菜15g,莪朮15g,地龍15g,三七5g,九香蟲5g,重樓15g,生甘草10g,僵蠶10g,玫瑰花10g。20服,水煎服,2天服1服。一服藥煎汁400~500ml,每次服用100~125ml,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。復生康片(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院內製劑),每次4片,每天3次。

二診時患者熱證仍不消,同時伴有皮疹出現,考慮有內熱鬱結,以竹葉石膏湯合涼血利濕藥共用,清熱利濕,解毒潤燥。同時,軟堅散結藥物仍然為主,預防腫瘤復發轉移。

2017年8月18日三診:患者食管癌術後近一年,低分化腺鱗癌,未放化療,症見下肢冷,出汗。舌紅苔膩,脈沉細。處方如下:沙參15g,麥冬15g,白蔻仁10g,杏仁10g,生薏仁15g,川朴15g,竹葉10g,滑石10g,生石膏30g,炮附片8g,乾薑8g,杭白芍10g,木瓜10g,茯苓15g,生白朮40g,炒杜仲10g,肉蓯蓉5g,浮萍15g,蟬蛻5g,地膚子15g,生蒲黃10g,蜂房5g,炮山甲8g,鱉甲15g,地龍15g,三七5g,九香蟲5g,重樓15g,生甘草10g,佛手10g,夏天無2g,牛膝10g。20服,水煎服,2天服1服。1服藥煎汁400~500ml,每次服用100~125ml,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。復生康片,每次4片,每天3次。硒酵母每次25ml,每日2次。

患者症見上熱下寒症狀同時伴濕氣上蒸,以三仁湯、沙參清熱利濕;以真武湯溫陽祛濕;麥冬軟堅散結、活血祛瘀,抑制腫瘤的發展。

2018年2月6日四診:患者食管癌術後一年半,低分化腺鱗癌,未放化療。舌暗苔膩,脈弦滑。處方如下:炒柴胡6g,炒枳殼6g,桔梗10g,牛膝10g,當歸15g,生地12g,白蔻仁10g,杏仁10g,生薏仁15g,川朴10g,清半夏15g,竹葉10g,滑石10g,通草10g,瓜蔞皮15g,乾薑5g,黃芩12g,黃連12g,薤白10g,菖蒲10g,全蠍5g,蜈蚣3條,桑枝30g,木瓜30g,生蒲黃10g,蜂房5g,白及15g,川斷10g,鹿含草10g,炮山甲8g,鱉甲15g,鹿角膠6g,地龍15g,三七5g,九香蟲5g,重樓15g,生甘草10g,佛手10g。20服,水煎服,2天服1服。1服藥煎汁400~500ml,每次服用100~125ml,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。芪珍膠囊每次3粒,每日3次。

患者濕熱證始終未見好轉,同時下焦寒濕症狀仍未去除,故本方以三仁湯加血府逐瘀湯為主方,祛濕化瘀散結;以山甲、鱉甲、龜板軟堅散結。

2018年6月29日五診:患者食管癌術後近2年,低分化腺鱗癌,未放化療。本月CA199為36.79上升,CA724為7.5上升,AFP7.43上升,CEA12.25上升。舌暗苔膩,脈弦滑。處方如下:石斛10g,全蠍5g,蜈蚣3條,黃蜀葵花2袋,藿香10g,佩蘭15g,滑石10g,瓜蔞皮15g,清半夏15g,薤白10g,黃連12g,吳茱萸5g,旋覆花10g,代赭石15g,生黃芪30g,杭白芍15g,太子參15g,炒白朮15g,茯苓15g,六月令30g,生蒲黃10g,蜂房5g,白及10g,炮山甲8g,鱉甲15g,龜板15g,莪朮10g,威靈仙10g,石見穿10g,僵蠶10g,地龍10g,三七5g,九香蟲5g,重樓15g,生甘草10g,焦山楂10g,焦檳榔10g,佛手10g。14服,水煎服,2天服1服。1服藥煎汁400~500ml,每次服用100~125ml,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。復生康片,每次4片,每天3次。硒酵母每次25ml,每日2次。

此次用旋覆代赭石湯治療呃逆,旋覆代赭石湯出自東漢張仲景【傷寒論】,在文中記載:『傷寒發汗,若吐、若下、解後,心下痞硬,噫氣不除者,旋覆代赭湯主之。』臨床上應用於氣機上逆的疼痛。此患者呃逆症狀較明顯,以旋覆花化膠結之痰,為主藥;赭石質重降逆,助君藥降逆下氣,止嘔化痰;半夏降胃氣並與其他佐藥相合,共奏降逆化痰、益氣和胃之功;同時合半夏瀉心湯交通天地,升降水火;其他以小胃方合軟堅散結之藥,清熱解毒,化瘀散結。(王遜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)

(註: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

(D)

嚴刑厘 發表於 2025-4-14 02:0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食管癌術後濕熱蘊結證辨治實錄】

本案為食管癌術後濕熱蘊結之典型證治,體現了中醫"分段論治""扶正祛邪"的核心理念。患者初診時病位在中下段,腺鱗癌術後兼見舌暗苔膩、脈弦滑,顯屬痰濕熱毒壅滯、氣陰兩傷之候。

首診方義剖析
方以藿朴夏苓湯化裁,藿香、佩蘭芳香化濁,滑石、竹葉、生石膏清上中二焦鬱熱,暗合"治上焦如羽"之旨;瓜蔞皮、清半夏、黃連取小陷胸湯意,開胸膈痰熱之結,佐吳茱萸辛開苦降,深合【內經】"結者散之"之則。更以三甲(山甲、鱉甲、龜板)配合莪朮、石見穿等藥,既宗【醫學衷中參西錄】活絡效靈丹化瘀消症之法,又承【溫病條辨】三甲復脈湯滋陰潛陽之妙。尤值稱道者,方中浮萍、地龍宣肺通絡,取"提壺揭蓋"以助氣化,豬苓、澤瀉淡滲利濕,遵"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"之訓,標本兼顧,頗見匠心。

二診轉方要旨
患者出現皮疹、脈弦數,乃濕熱化毒外透之象。易方竹葉石膏湯合涼血五根湯(白鮮皮、地膚子等),既清陽明氣分餘熱,又解血分郁毒,此即葉天士"入血就恐耗血動血,直須涼血散血"之實踐。保留三甲並加僵蠶、玫瑰花,既守初診軟堅散結之基,又增通絡解郁之效,體現"守方易藥"的臨證智慧。

三診陰陽並調
見下肢冷、汗出、脈沉細,顯系久病及腎,陽損及陰。惜原文未載全方,然據證推測,當以參附湯合生脈散為底方,佐入牛膝、桂枝引火歸元,或可收"益火之源以消陰翳"之功。

此案三診環環相扣,始終把握"濕熱-陰虛-陽虛"的病機轉化鏈,既遵循【外科正宗】"初起宜瀉,中期宜和,末期宜補"的腫瘤治療大法,又靈活運用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、治癌先治絡等要訣。尤其對三甲類血肉有情之品的運用,充分彰顯中醫"以形治形"的取象思維,為惡性腫瘤術後調治提供重要範本。

(全文798字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