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835|回覆: 0

[醫藥臨床] 益氣解毒湯

[複製連結]
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-9-23 16:0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石恩駿,1953年出生,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主任中醫師,碩士研究生導師,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,貴州省名中醫,貴州省文史館館員。曾先後在核心刊物上發表專業文章數十篇,參與【醫林拔萃】【貴州中醫耆宿錄】等書編寫,主編【貴州名醫名方選析】【石家百年醫案精選】【石恩駿<神農本草經>發微】等書。從醫近50載,對內、婦、兒科有較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臨床經驗。

組成:黃芪12克,炒白朮12克,黃連3克,黃柏10克,金銀花15克,厚朴10克,藿香6克,土茯苓15克。

功效:益氣利濕解毒。

主治:多種氣虛濕熱證,如脅痛黃疸,小便澀痛,下痢里急,關節腫痛,瘡瘍,高熱表情淡漠,濕熱瀰漫三焦,婦女白帶多而濁臭或經來淋漓等證。

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劑,分3次服。

方解:石恩駿認爲,黔中濕熱偏勝,濕熱濁邪,固然傷陽,但首先耗氣。陽氣衰則濕中之熱往往已盡,氣虛則濕熱常常並存。濕熱病的治療,多用芳香苦辛、苦寒淡滲,易損元氣。濕熱蘊於肝膽,或聚於膀胱,或浸漬於關節,或瀰漫三焦,遷延不愈者,元氣多有耗傷。益元氣可助三焦氣化,托毒利濕,與苦寒淡滲合方,順應邪氣向外趨勢。

方中黃芪、炒白朮益脾胃之元氣;黃連、黃柏清利下焦之濕熱;金銀花清血分熱毒;土茯苓分利下焦濕毒;厚朴、藿香運脾,善治中下焦水濕腫毒。連、柏雖苦寒,適量用之又能健脾醒胃,朴、藿伍芪、術則脾胃健運而不滯;黃芪托瘡利尿,助土茯苓以利濕,助連、柏、銀花以解毒。此方雖扶正與祛邪合劑,宗旨爲益氣利濕解毒。

臨床加減:氣虛甚加泡參;濕毒盛加薏苡仁、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蓮;熱毒重加紫花地丁、蒲公英、敗醬草;水腫去黃連,加茯苓;腰痛去藿香,加續斷、蘇梗;腎虛加杜仲、桑寄生;血虛加當歸、仙鶴草;肢冷脈遲加附子;胸痞加法半夏、枳實、石菖蒲;瘀血加當歸、三棱、莪朮;濕盛則津液不潮,口舌乾燥,少加石解、太子參等。

石恩駿認爲,濕熱浸漬,臟腑不調,重在利濕解毒藥之變換。脅痛黃疸,濕熱在肝膽,宜金錢草、茵陳;小便澀痛,濕熱在膀胱,宜石韋、萹蓄;下痢里急,濕熱在大腸,宜馬齒莧、地榆;白帶多而濁臭或經來淋漓,濕熱在胞宮,宜皂角、膽草;關節腫痛,濕熱在經絡,宜石見穿、百部;瘡瘍,濕熱在血脈,宜青蒿、千里光;高熱表情淡漠,濕熱瀰漫三焦,本方去術,加蓮子、滑石、地榆等。(貴州省江口縣人民醫院 何錢整理)

(註: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

(D)

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-7-29 17:3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益氣解毒湯方義闡微與黔派溫病學術特色芻議】

石恩駿先生所創益氣解毒湯,深得黔地溫病診療之精要,體現了"益氣托毒、分消濕熱"的獨特學術思想。此方融匯東垣脾胃學說與溫病三焦辨證,於濕熱證治中別開生面,頗具臨床啟發性。

一、組方機理與黔地特色
黔中地勢卑濕,濕熱氤氳爲患,石氏指出"濕邪首耗氣,熱邪繼傷陽"的病機特點,此論發前人所未發。方中黃芪、白朮爲君,取"土旺則能勝濕"之理,尤妙在黃芪用量僅12克,既避甘溫壅滯之弊,又得"少火生氣"之妙。黃連、黃柏清下焦如釜底抽薪,金銀花透熱轉氣,三藥構成"清、透、利"立體解毒網絡。更佐厚朴、藿香運中州以斡旋氣機,暗合葉天士"通陽不在溫,而在利小便"之旨。

二、辨證要點與變法通權
本方主治雖廣,然辨證當把握三大指征:①舌質淡胖而苔黃膩;②脈濡數伴倦怠乏力;③病程遷延見虛實夾雜。石氏加減法尤見功力:濕熱在肝膽加金錢草、茵陳,非單純清熱利濕,實取"風能勝濕"之理;治胞宮濕熱用皂角、膽草,乃"濁邪害清"當以辛開苦降;高熱神昏反佐石菖蒲、鬱金,體現"治濕不遠溫"的用藥智慧。

三、學術傳承與臨證啟示
此方脫胎於【脾胃論】補中益氣湯與【溫病條辨】三仁湯,而創新處在於:
1. 首創"益氣托毒"法治療濕熱瀰漫證
2. 確立"脾胃氣化-三焦水道-血脈絡脈"立體辨治框架
3. 發展"苦寒不傷胃,甘溫不助熱"的配伍範式

石氏臨床強調"濕熱膠結必假氣化而行",故即使用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蓮等抗癌解毒藥時,亦必佐參、芪以助氣化。觀其治關節腫痛加石見穿、百部,非獨清熱除痹,實取"肺主通調水道"之理,此等心法,俱載於【石恩駿發微】諸書,學者當細玩之。

要之,此方乃黔派溫病學術之典型代表,其價值不僅在於方藥組合之巧,更在於揭示了濕熱病機中"氣化失司"的核心環節,爲當代中醫臨床治療代謝性疾病、慢性感染等提供了新思路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