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830|回復: 0

[医药临床] 益气解毒汤

[複製鏈接]
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-9-23 16:0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读声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石恩骏,1953年出生,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,硕士研究生导师,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,贵州省名中医,贵州省文史馆馆员。曾先后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,参与〖医林拔萃〗〖贵州中医耆宿录〗等书编写,主编〖贵州名医名方选析〗〖石家百年医案精选〗〖石恩骏<神农本草经>发微〗等书。从医近50载,对内、妇、儿科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。

组成:黄芪12克,炒白术12克,黄连3克,黄柏10克,金银花15克,厚朴10克,藿香6克,土茯苓15克。

功效:益气利湿解毒。

主治:多种气虚湿热证,如胁痛黄疸,小便涩痛,下痢里急,关节肿痛,疮疡,高热表情淡漠,湿热弥漫三焦,妇女白带多而浊臭或经来淋漓等证。

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剂,分3次服。

方解:石恩骏认为,黔中湿热偏胜,湿热浊邪,固然伤阳,但首先耗气。阳气衰则湿中之热往往已尽,气虚则湿热常常并存。湿热病的治疗,多用芳香苦辛、苦寒淡渗,易损元气。湿热蕴于肝胆,或聚于膀胱,或浸渍于关节,或弥漫三焦,迁延不愈者,元气多有耗伤。益元气可助三焦气化,托毒利湿,与苦寒淡渗合方,顺应邪气向外趋势。

方中黄芪、炒白术益脾胃之元气;黄连、黄柏清利下焦之湿热;金银花清血分热毒;土茯苓分利下焦湿毒;厚朴、藿香运脾,善治中下焦水湿肿毒。连、柏虽苦寒,适量用之又能健脾醒胃,朴、藿伍芪、术则脾胃健运而不滞;黄芪托疮利尿,助土茯苓以利湿,助连、柏、银花以解毒。此方虽扶正与祛邪合剂,宗旨为益气利湿解毒。

临床加减:气虚甚加泡参;湿毒盛加薏苡仁、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莲;热毒重加紫花地丁、蒲公英、败酱草;水肿去黄连,加茯苓;腰痛去藿香,加续断、苏梗;肾虚加杜仲、桑寄生;血虚加当归、仙鹤草;肢冷脉迟加附子;胸痞加法半夏、枳实、石菖蒲;瘀血加当归、三棱、莪术;湿盛则津液不潮,口舌干燥,少加石解、太子参等。

石恩骏认为,湿热浸渍,脏腑不调,重在利湿解毒药之变换。胁痛黄疸,湿热在肝胆,宜金钱草、茵陈;小便涩痛,湿热在膀胱,宜石韦、萹蓄;下痢里急,湿热在大肠,宜马齿苋、地榆;白带多而浊臭或经来淋漓,湿热在胞宫,宜皂角、胆草;关节肿痛,湿热在经络,宜石见穿、百部;疮疡,湿热在血脉,宜青蒿、千里光;高热表情淡漠,湿热弥漫三焦,本方去术,加莲子、滑石、地榆等。(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何钱整理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(D)

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-7-29 17:3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益气解毒汤方义阐微与黔派温病学术特色刍议》

石恩骏先生所创益气解毒汤,深得黔地温病诊疗之精要,体现了"益气托毒、分消湿热"的独特学术思想。此方融汇东垣脾胃学说与温病三焦辨证,于湿热证治中别开生面,颇具临床启发性。

一、组方机理与黔地特色
黔中地势卑湿,湿热氤氲为患,石氏指出"湿邪首耗气,热邪继伤阳"的病机特点,此论发前人所未发。方中黄芪、白术为君,取"土旺则能胜湿"之理,尤妙在黄芪用量仅12克,既避甘温壅滞之弊,又得"少火生气"之妙。黄连、黄柏清下焦如釜底抽薪,金银花透热转气,三药构成"清、透、利"立体解毒网络。更佐厚朴、藿香运中州以斡旋气机,暗合叶天士"通阳不在温,而在利小便"之旨。

二、辨证要点与变法通权
本方主治虽广,然辨证当把握三大指征:①舌质淡胖而苔黄腻;②脉濡数伴倦怠乏力;③病程迁延见虚实夹杂。石氏加减法尤见功力:湿热在肝胆加金钱草、茵陈,非单纯清热利湿,实取"风能胜湿"之理;治胞宫湿热用皂角、胆草,乃"浊邪害清"当以辛开苦降;高热神昏反佐石菖蒲、郁金,体现"治湿不远温"的用药智慧。

三、学术传承与临证启示
此方脱胎于《脾胃论》补中益气汤与《温病条辨》三仁汤,而创新处在于:
1. 首创"益气托毒"法治疗湿热弥漫证
2. 确立"脾胃气化-三焦水道-血脉络脉"立体辨治框架
3. 发展"苦寒不伤胃,甘温不助热"的配伍范式

石氏临床强调"湿热胶结必假气化而行",故即使用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莲等抗癌解毒药时,亦必佐参、芪以助气化。观其治关节肿痛加石见穿、百部,非独清热除痹,实取"肺主通调水道"之理,此等心法,俱载于《石恩骏发微》诸书,学者当细玩之。

要之,此方乃黔派温病学术之典型代表,其价值不仅在于方药组合之巧,更在于揭示了湿热病机中"气化失司"的核心环节,为当代中医临床治疗代谢性疾病、慢性感染等提供了新思路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