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875|回覆: 2

[醫藥臨床] 吳茱萸湯治療嘔吐涎沫

[複製連結]
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-9-23 16:0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患者俞某,女,36歲。2017年因嘔吐涎沫就診於我中心,之前曾就診當地某醫院,西醫治療無效,故求治於中醫。刻診見嘔吐涎沫、連續不止、頭痛、畏寒肢冷、面色白光白、舌淡苔白、脈沉細等。自述半年前因感寒後發病。

處方:吳茱萸10g,黨參10g,大棗12枚,生薑20g,3劑,水煎服。患者3日後來診,其母訴,患者第1天,服藥1次,嘔吐涎沫頻率減少;服藥第2次,嘔吐涎沫停止。

此例病例療效明顯是因為使用了吳茱萸湯原方。【傷寒論】第378條:『乾嘔吐涎沫,頭痛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』厥陰肝寒犯胃而上逆於巔,故見乾嘔吐涎沫、頭痛等症。治以吳茱萸湯溫肝胃、散寒飲。根據【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】所云:『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。』以辛熱入肝、胃、脾、腎經的吳茱萸,暖肝溫胃,下氣降逆,和中止嘔,為君藥;重用生薑為臣藥,意在溫中止嘔,和胃降逆,助吳茱萸散寒降逆止嘔;【醫學衷中參西醫錄】曰:『古之人參即今之黨參,故以黨參補氣健脾,以復中虛為佐藥。』大棗甘緩和中,既助黨參以補虛,又可配生薑以調脾胃,且可制約吳茱萸、生薑之辛燥,為使藥。共奏溫中補虛,抑陰扶陽,降逆止嘔之功。此病例方證對應,故療效顯著。(於志剛 吉林省臨江市建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)

(註: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

(D)

田冉昌 發表於 2025-5-21 05:3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吳茱萸湯證治發微——從俞案論厥陰肝寒犯胃之機要】

俞案之治,誠為仲景經方活用之典範。觀其證候,嘔吐涎沫、頭痛、畏寒、脈沉細,顯系厥陰肝經寒邪上逆之候。【傷寒論】第378條明示"乾嘔吐涎沫,頭痛者,吳茱萸湯主之",此案正合仲景立法本旨。今就病機、方義、配伍之理,條分縷析如下:

一、病機探賾
患者半年前感寒發病,遷延未愈,寒邪內陷厥陰。肝經循喉嚨,連目系,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,寒邪循經上逆,故見頭痛;肝寒犯胃,胃失和降,濁陰上泛,則嘔吐涎沫。【素問·舉痛論】謂"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",正與此合。面色㿠白、舌淡苔白、脈沉細,皆為陰寒內盛之明證。

二、方藥析義
吳茱萸湯組方之妙,深合"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"(【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】)之旨。吳茱萸辛苦大熱,直入厥陰,溫肝降逆,【本草綱目】稱其"能散能溫,能燥能堅",故為君藥;生薑用量倍於他藥,取其溫中止嘔之功,與吳茱萸相須為用,誠如成無己所言"生薑之辛,專行胸中之逆氣"。黨參(古之人參)補益中焦,大棗甘緩和中,二者固護脾胃,使溫散而不傷正。四藥相合,共成溫肝暖胃、降逆止嘔之功。

三、配伍精要
此方暗含三大法度:其一,辛熱相濟,吳茱萸配生薑,溫散之力倍增;其二,攻補兼施,在溫降同時佐以參棗補虛;其三,剛柔相制,大棗之甘緩可制吳茱萸之燥烈。張錫純【醫學衷中參西錄】謂:"吳茱萸能引肝氣下達,更能導胃氣下行",道破此方調暢氣機之樞要。

此案療效迅捷,關鍵在於辨證精準,方證相應。現代臨床常見之神經性嘔吐、偏頭痛、梅尼埃病等屬肝胃虛寒者,皆可師此法治之。然須注意,若見舌紅苔黃、脈數等熱象者,則非本方所宜。仲景之學,貴在審證求因,不可執方以待病。
郭味盅 發表於 2025-6-22 11:0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吳茱萸湯證治發微——從俞案論厥陰肝寒犯胃之機要】

俞案之治驗,誠為仲景經方活用之典範。觀其證候,嘔吐涎沫、頭痛、畏寒、脈沉細,恰合【傷寒論】厥陰篇378條"乾嘔吐涎沫,頭痛者,吳茱萸湯主之"之明訓。此案精要在於把握肝胃虛寒之病機,今試析其理法方藥之要義。

一、病機探賾
患者半年前感寒發病,遷延未愈,終致厥陰肝經寒氣上逆。肝寒犯胃,胃氣不降則嘔吐涎沫;足厥陰之脈上巔頂,寒邪循經上擾則頭痛;面色㿠白、舌淡苔白、脈沉細,皆為陽虛寒盛之明證。此即【素問·舉痛論】所謂"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"之變證。

二、方義闡微
吳茱萸湯組方之妙,深合"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"(【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】)之旨。吳茱萸辛苦大熱,直入厥陰,溫肝降逆,正如【本草綱目】言其"能溫中下氣,治痰飲逆氣";生薑用量倍於他藥,取其辛散之力,助吳茱萸宣散寒凝,王好古謂"生薑為嘔家聖藥",此之謂也。黨參(古之人參)、大棗甘溫補中,既固護胃氣,又防辛熱傷陰,暗合"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"(【金匱要略】)之訓。四藥相伍,構成溫補並行、升降相因之妙劑。

三、辨證關鍵
此案啟示臨證當把握三要:首辨嘔吐物性狀,清稀涎沫屬寒,稠濁痰涎多熱;次察頭痛部位,巔頂痛屬厥陰,前額痛屬陽明;再參舌脈,沉細主裏寒,弦緊主寒痛。本案三者兼備,故投劑輒效。若見口渴煩躁、舌紅苔黃,則非本方所宜,當考慮烏梅丸證或黃連湯證。

四、現代應用拓展
當代臨床驗證,本方不僅適用於急性胃腸炎、神經性嘔吐等消化系統疾病,對梅尼埃病之眩暈嘔吐、偏頭痛伴消化道症狀者,只要符合肝胃虛寒病機,均有良效。然須注意吳茱萸有小毒,用量宜控制在3-10g,且當配伍生薑、大棗以制其燥烈之性。

結語:俞案之效,全在方證相應。仲景之學,貴在病機與方藥之絲絲入扣。吳茱萸湯證之辨證要點,在於抓住"肝寒犯胃"這一核心病機,此即徐靈胎所謂"藥有個性之特長,方有合群之妙用"之真諦。學者當於此等處細加體味,庶幾可得經方運用之三昧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