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928|回覆: 2

[醫藥臨床] 中藥治肢體麻木一例

[複製連結]
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-9-23 16:0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患者喬某,女,65歲。因『左側肢體麻木疼痛半年』來診。半年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左側肢體麻木症狀,以肘膝關節遠端症狀明顯,夜間麻木感劇烈,白天稍減,夜不能寐。伴有雙眼視物模糊,自述雙眼『勞累感』。多處求診,服用中藥湯劑、針灸、理療等,效果均不佳。診其體態偏胖,心肺及腹部未及明顯異常,雙側肢體肌力肌張力正常,腱反射正常,病理征未引出。舌淡胖,苔白,邊有齒痕;左寸口脈弦,右側寸脈如豆大,關尺脈細,形如蝌蚪。診斷爲肢體麻木,辨證爲肝鬱脾虛、陽虛濕盛。該病以柔肝法爲主,雜合健脾益氣、溫陽化濕法,以異功散加減治療。處方:黨參9g,炒白朮12g,茯苓15g,陳皮6g,柴胡6g,炒白芍15g,川牛膝15g,柏子仁9g,當歸9g,升麻6g,山萸肉24g,乾薑6g,桂枝9g,甘草3g。水煎,沖附片顆粒6g,日1服,作2次分服。

患者服用4服,自述肢體麻木感明顯減輕,夜能安臥,視疲勞症狀緩解。

患者以肢體麻木病症求診,需行顱腦及頸腰椎檢查,以明確是否存在器質性病變。該患者除左側肢體麻木外,還存在眼睛疲勞感,左側屬肝木,肝開竅於目,肝經連目系,再按照脾主四肢、麻木爲營陰不能濡養的理論,所以處方先調肝脾。疏肝法中疏之更甚,故以當歸、牛膝、柏子仁之品,結合柴胡、炒白芍,柔中帶疏,以柔肝爲主;患者痰濕之體,源於腎陽不振,故以附片、乾薑、山茱萸調和腎臟陰陽,桂枝、升麻者,引陰出陽也。(馮宇 山東省菏澤市中醫醫院)

(註: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

(D)

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-7-12 00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肢體麻木從肝脾腎三髒論治之要義——兼析喬某醫案】

喬某肢體麻木一案,誠爲肝鬱脾虛、陽虛濕盛之典型。細究其理,當從【內經】"營氣虛則不仁,衛氣虛則不用"立論,然臨床辨治尤須參合三陰經氣化失常之機。今就本案診治要旨,分三端述之:

一、肝脾同調乃治麻之本
患者左肢麻木伴目疲勞,正應【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】"東方生風,風生木"之旨。左脈弦而右寸如豆,顯系肝氣橫逆、脾土受克之象。方中柴胡、白芍取逍遙散意,然妙在配伍柏子仁、當歸,既合【本草備要】"當歸主痿痹"之說,又暗合朱丹溪"麻屬氣虛,木屬濕痰"之論。更以牛膝引藥下行,恰如【藥品化義】所謂"能引諸藥下行"者,使柔肝之力直達四末。

二、溫陽化濕必求其本
舌淡胖有齒痕,乃【傷寒舌鑒】所謂"陽虛濕盛"之確證。方用附片配乾薑,深得鄭欽安"補火生土"之妙;山萸肉用至24克,既固肝腎之本,又防桂附之燥,暗合張錫純"收斂元氣"之法。其中桂枝、升麻相伍,非獨解肌昇陽,實有"火郁發之"(【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】)之深意。

三、異功散加減之精義
本案以異功散爲底,去甘草之緩,加升麻之升,正合李東垣"脾胃虛則九竅不通"之論。尤妙在茯苓用量獨重,既應【本經】"主胸脅逆氣"之說,又合徐靈胎"茯苓能通心氣於腎"之解。全方看似平淡,實寓"疏其血氣,令其調達"(【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】)之玄機。

今觀此案,可得三昧:一則肢體麻木不可徒治經絡,當求臟腑氣化;二則柔肝非獨滋陰,須佐疏泄;三則溫陽必兼化濕,濕去則陽自通。然須申明,凡用附片必先煎,且當據證調整劑量,此仲景"隨證治之"之要訣也。醫者臨證,當遵【醫學心悟】"辨證不明,舉手便錯"之訓,切不可執方而待病。
陳宦丞 發表於 2025-7-13 02:3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肝脾同調法在肢體麻木證治中的運用——兼析喬某案辨治思路】

肢體麻木一症,【內經】謂"營氣虛則不仁",張仲景言"血痹"之候,歷代醫家多從氣血失和立論。今觀喬某案,其辨證之精當、組方之巧妙,實堪爲肝脾同調法之典範,試析如下:

一、病機辨析三重奏
患者舌淡胖有齒痕、脈弦細如豆,此乃肝鬱脾虛之明證。肝主筋而藏血,脾主肌肉而統血,肝鬱則疏泄失職,脾虛則運化無權,二者相因爲病。更兼陽虛濕盛之象,蓋因"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"(【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】),陽虛不能溫煦,濕濁阻滯經絡,遂致麻木夜甚。其目勞症狀,恰合【靈樞·脈度】"肝氣通於目"之訓,左脈弦象更印證肝經郁滯。

二、方藥配伍陰陽和
異功散爲四君子加陳皮,健脾而不壅滯;柴胡、白芍取逍遙散意,柔肝體而助肝用,暗合"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"(【素問·髒氣法時論】)之旨。尤妙在附片、乾薑與山萸肉相伍,既溫腎陽以蒸化水濕,又固腎精以防溫燥傷陰,深得張景岳"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"之三昧。桂枝、升麻引陽出陰,牛膝導藥下行,升降相因,使氣機周流。

三、治法層次見匠心
本案先調肝脾爲急,後固腎陽爲本,標本兼顧。當歸、柏子仁養血潤燥,解"血不榮筋"之困;白朮、茯苓健脾滲濕,斷生痰之源。更以蝌蚪脈象爲辨,取"脈證合參"之要,其關尺細弱提示病及下焦,故用山萸肉24克重劑填精,實宗葉天士"久病入絡"之論。

此案啟示有三:首重脈舌互參,次明臟腑生克,再察陰陽消長。現代醫學檢查雖可排除器質病變,然中醫辨證尤當著眼整體。肢體麻木非獨營衛不和,肝脾腎三髒失調尤爲關鍵,治麻木不忘調氣機,化瘀濁須顧護真陰,方爲善治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