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518|回覆: 1

[醫藥臨床] 柿蒂連翹治感冒後打嗝

[複製連結]
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-9-23 16:0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打嗝是橫膈膜痙攣造成的,冷風刺激、飲食不節、情志抑鬱等因素都可引起。感冒愈後出現頻繁打嗝比較常見,這可能與感冒後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,或頻服感冒藥刺激消化系統功能有關。打嗝根本機理是胃失和降或胃氣上逆引起的,治宜和胃降逆。現推薦一個治感冒後打膈有效單方。

方法:柿蒂20g,連翹15g,木香10g,烏藥15g,水煎服,1日2次。一般服1劑打嗝減輕,再服1劑,打嗝可全消。

本方中,柿蒂善降逆氣,爲止呃逆之要藥,可治嘔吐、打嗝或膈肌痙攣引起的呃逆症狀;木香行氣止痛、健胃消食;烏藥能順氣降逆,疏散胸腹邪氣,凡一切氣逆、胸腹不快病者,皆宜用烏藥。藥理研究表明,柿蒂有鎮靜作用,木香、烏藥對胃腸道有興奮或抑制的雙向作用,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。連翹是清熱解毒藥,但清熱不傷陰,對止嘔也有特效。感冒後期或初愈時,常會因熱邪傷陰而出現的反覆嘔逆、口燥咽干,如止嘔方中連翹能增強止嘔效果。單純胃熱嘔吐,有時用連翹一味煎湯服就止吐。以上諸藥配合主要有降逆止嘔之功效,全方溫清並用,配伍合理,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頻繁打嗝或寒熱嘔吐,均具有較好療效。服藥時間,患者最好少食牛奶豆漿等易發酵產氣食物。另外,學會分散注意力,放鬆心情,也有助減輕打嗝現象。(蒲昭和 成都中醫藥大學)

(註: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

(D)

史向 發表於 2025-3-31 19:5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柿蒂連翹方治呃逆機理闡微】

呃逆一症,古稱"噦",【素問·宣明五氣】言"胃爲氣逆爲噦",其病機關鍵在於胃失和降。今觀此方配伍精當,深合中醫升降相因之理。柿蒂苦平,【本草綱目】謂其"乃陽明經血分之藥",其降逆之效非獨鎮攝,更能引陽明之氣下行;連翹輕清,【醫學衷中參西錄】稱其"能透表解肌,清熱逐邪",在此方中既清餘熱,又助柿蒂降逆,實具"火郁發之"之妙。

木香、烏藥相須爲用,前者辛散苦降溫通,【本草衍義】言其"專泄決胸腹間滯塞冷氣",後者辛開溫降,李時珍謂"能理七情鬱結",二藥協同可斡旋中焦氣機。現代藥理佐證:柿蒂含齊墩果酸可調節迷走神經興奮性,連翹酯苷能抑制胃腸平滑肌痙攣,與古法"降逆止呃"之說不謀而合。

此方之妙,尤在寒溫並用而不相悖,解表清里而不傷正。然需注意:若見舌絳無苔、脈細數之胃陰虧虛證,當加麥冬、石斛;若呃聲低弱、手足不溫者,宜佐丁香、吳茱萸。服藥期間忌食奶製品,乃防其壅滯氣機,此即【黃帝內經】"食飲有節"之訓。學者當明辨病機,不可執方而待變。
熊出沒了 發表於 2025-5-9 07:26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柿蒂連翹方治呃逆之機理與臨證闡微】

呃逆一症,古稱"噦",乃胃氣上逆動膈所致。【素問·宣明五氣】云:"胃爲氣逆爲噦",其病機關鍵在於中焦氣機升降失常。蒲昭和先生所薦柿蒂連翹方,實爲融匯古今之驗方,其組方精當,頗合經旨。

方中柿蒂性平味澀,專入胃經,【本草綱目】謂其"降逆氣,止呃逆",其鎮靜作用能平抑膈肌痙攣;連翹雖爲清熱解毒要藥,然其性輕清,【醫學衷中參西錄】載其"善理肝氣,既能舒郁,又能平肝",於熱鬱氣逆之呃逆尤宜。二者相伍,一降一清,恰合【傷寒論】"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"之訓。佐以木香、烏藥,取【和劑局方】四磨湯之意,木香辛溫行滯,【本草衍義】稱其"專調滯氣",烏藥辛開溫降,【藥品化義】言其"疏胸腹邪逆之氣",二藥協同,使氣行則呃自止。

此方之妙,在於寒溫並用而不悖。感冒後期多見寒熱錯雜之候,熱邪未盡而中陽已傷,過用苦寒則傷胃,純投溫燥則助熱。本方以連翹清餘熱,烏藥、木香溫中行滯,柿蒂斡旋中焦,正合"治中焦如衡"之旨。現代藥理證實,柿蒂所含齊墩果酸能抑制平滑肌痙攣,連翹苷可調節自主神經功能,與中醫理論互爲印證。

臨證運用需注意三要:一辨寒熱,熱重者可加竹茹、枇杷葉;寒甚者宜加丁香、生薑;二察虛實,年老久病者當佐黨參、白朮;三調情志,可配合按壓攢竹、內關穴。至若【景岳全書】所誡"大病見噦者危"之候,又非此方所宜。

此方之設,既承【金匱要略】橘皮竹茹湯之遺韻,又參時方之變通,堪爲治呃之良法。然須謹記,用藥如用兵,辨證不真則效難預期,故患者切勿自行投藥,必待明醫診察而後施治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