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938|回覆: 2

[醫藥臨床] 當歸六黃湯治療陰虛火旺多汗

[複製連結]
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-9-23 16:0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李某,女,61歲。2014年5月25日就診。述汗多,夜間重。望聞問切:發熱、汗多、夜間重、體溫不高、不怕風、面赤心煩、口乾唇燥、大便乾結、小便黃赤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,眠差半年。診斷:陰虛火旺型盜汗。方藥:當歸六黃湯加味:當歸10g,生地10g,熟地10g,黃連10g,黃芩10g,黃柏10g,黃芪20g,牡蠣20g,浮小麥30g。7劑。水煎服。7劑服後多汗與眠差痊癒。

當歸六黃湯出於【蘭室秘藏】,功用滋陰降火,固表止汗。主治陰虛火旺盜汗。方中當歸、生地、熟地入肝腎而滋陰養血,陰血充則水能制火,爲方中君藥。盜汗陰火旺迫陰,水不濟火,故臣以黃連、黃芩、黃柏,以瀉火除煩,合苦以堅陰之意。熱清則火不內擾,陰堅則汗不外泄,合君藥以育陰清熱。由於汗出過多,表氣不固,故倍用黃芪以益氣實衛,固表止汗。在當歸六黃湯基礎上加牡蠣,以平肝潛陽,收斂固澀;浮小麥益氣除熱止汗。諸藥合用,則滋陰清熱,固表止汗。所以內熱、外汗、眠差皆相應而愈。(盧德惠 遼寧省大連市鴻濟養正堂中醫館)

(註: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

(D)

xie4566 發表於 2025-6-7 11:3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從當歸六黃湯論陰虛火旺盜汗之辨治要旨】

李某案乃典型陰虛火旺盜汗之證,其辨治過程深契李東垣【蘭室秘藏】之旨。本案之精妙,在於準確把握"陰不制陽,虛火迫津"之病機,更於古方化裁中彰顯中醫"謹守病機,各司其屬"的診療智慧。

一、病機辨析三重證候
患者夜汗溱溱而體溫不高,此乃陰虛盜汗特徵性表現。面赤心煩、舌紅苔黃、脈數,顯系虛陽浮越之象;而口乾便結、溲赤少眠,則是陰津虧損之明證。三者合參,正應【景岳全書】"陰虛者陽必湊之"之論。尤當著眼者,其汗出不怕風,恰與表虛自汗相鑑別,此東垣所謂"陰火乘陰位"之候。

二、方義解析君臣佐使
原方以歸、地滋陰爲君,取"壯水之主以制陽光"之意。三黃瀉火爲臣,非但清熱,更寓"苦寒堅陰"之妙。黃芪倍用爲佐,既固表止汗,又防苦寒傷中。加牡蠣、浮小麥爲使,前者鎮攝浮陽,後者養心止汗,暗合"心之液爲汗"之經旨。此等配伍,將滋陰、清熱、固表三法熔於一爐,較原方更臻完善。

三、臨證啟示三點要義
1. 辨汗當分陰陽:本案啟示盜汗辨治首當別其陰陽,陰虛者多伴虛熱徵象,與陽虛汗出之畏寒肢冷迥異。
2. 用藥須衡動靜:方中滋陰藥與固澀藥相配,體現"靜以制動"之則;三黃與黃芪同用,昭示"清中寓補"之法。
3. 劑量貴在權衡:黃芪倍用而三黃等量,既遵東垣原方之制,又因證調節,展現"量隨病變"的辨證思維。

此案成功之處,在於準確運用"瀉南補北"理論,通過滋陰瀉火使陰陽重歸平衡。然需申明者,陰虛火旺有程度之異,臨證當細察舌脈,若見舌絳無苔、脈細數無力者,又當參入三甲復脈湯意。醫者當知,古方運用之妙,存乎辨證之精微也。

(本文所述方藥須經執業中醫師辨證使用)
無天無 發表於 2025-7-15 20:4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當歸六黃湯治療陰虛火旺盜汗案析義】

本案乃典型陰虛火旺之盜汗證,李東垣【蘭室秘藏】所載當歸六黃湯正對此證機杼。今就理法方藥析義如下:

一、病機闡微
患者年逾花甲,陰液自虧,觀其面赤心煩、舌紅苔黃、脈數諸症,顯系腎陰不足,心肝火旺,迫津外泄。【內經】言"陽加於陰謂之汗",此證正是陰不制陽,虛火蒸騰之象。夜間屬陰,陽入於陰則陰不涵陽,故盜汗夜間尤甚。便干溲赤、口乾唇燥,皆一派陰虛內熱之徵。

二、方義發微
1. 三黃瀉火堅陰:黃連清心火,黃芩瀉肺火,黃柏降相火,三藥合用既直折三焦之火,又暗合"苦能堅陰"之旨,使火去而陰自安。
2. 三物滋陰養血:當歸和血,生熟地滋腎填精,共奏"壯水之主以制陽光"之效。尤妙在生熟地同用,一者清熱涼血,一者滋補真陰。
3. 黃芪固表妙用:倍用黃芪非爲補氣,實取"火郁發之"之意,與三黃相配,既固表止汗,又防苦寒冰伏之弊。李中梓所謂"黃芪得三黃,則守中有走"正是此理。

三、加味精義
1. 牡蠣咸寒,既助滋陰,又具潛陽斂汗之功,【本草備要】謂其"咸以軟堅,澀以收脫"。
2. 浮小麥甘涼,專入心經,既益氣除熱,又取"汗爲心液"之意。與牡蠣合用,標本兼顧。

四、臨證啟示
1. 辨證之要在於把握"陰虛爲本,火旺爲標"的病機特點。
2. 用藥之妙在於瀉火不傷陰,滋陰不礙邪,固表不留寇。
3. 現代應用可酌加酸棗仁、柏子仁等安神之品,若兼氣虛可伍太子參。

此案示人:治盜汗不可見汗止汗,當究其本。東垣制方之精,在於瀉火不忘固表,滋陰兼顧和血,非深明陰陽升降之機者不能爲也。然三黃苦寒,中病即止,脾胃虛弱者尤當慎之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