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637|回覆: 5

[醫藥臨床] 融通寒溫爲一爐,法宗仲景治濕溫

[複製連結]
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-9-23 16:0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米伯讓先生(1919—2000),中國著名中醫臨床家、理論家和教育家。1919年,米伯讓出生於甘肅張掖,原名錫禮,字和享,晚號石齋,祖籍陝西涇陽縣人。米伯讓早年攻讀經史詩文,因父母相繼病故,立志學醫。1936~1939年曾拜師三原大醫李新甫門下學醫,另隨涇陽名儒張果齋、趙玉璽諸先生研讀經史。1942年,米伯讓拜師近代傷寒泰斗黃竹齋(1886~1960年),直至1955年黃竹齋調至北京西苑醫院,師徒共處十三載,其間米伯讓除了深研【】【】【傷寒】【金匱】等醫學典籍外,曾跟隨黃竹齋先生於長安少陵塬築窯而居,嘗於民間巡診問疾,侍診左右,理論根底逐漸深厚,臨床經驗日漸豐富。1943年,經考試獲國民政府衛生部頒發醫師證書。

濕溫證治輯要由來

黃竹齋曾於1934年因緣際會得授桂林古本【傷寒雜病論】十六卷,此版本被認爲是近代發現的3種【傷寒論】古本之一。米伯讓秉承先師遺願,對於仲景學術及【傷寒雜病論】頗有研究,借天時地利之便,較早關注對桂林古本【傷寒雜病論】的學習與實踐。米伯讓撰有【四病證治輯要】一冊,對白喉、痢疾、鼠疫、濕溫予以集解,其中『濕溫證治輯要』一篇分別以釋名、原因、症狀、脈法、治方、驗案、結論等爲題,旁參廣證,對桂林古本【傷寒雜病論】『溫病』『濕病』之理法方藥進行詳細辨別,並結合臨床驗證,附以心得。此篇內容對當今外感溫病與內傷濕熱的診治提供解決思路,值得我們繼續挖掘與學習。

濕溫證理法方藥

濕溫證的病因病機:『濕溫證治輯要』篇首解釋濕溫證的病名與形成可能,指出濕者與溫者之證機不同,『濕者與水異名而同類,溫者本冷而使暖之謂。』濕溫證的形成原因,包括兩種情況,其一素體有內濕加以溫熱外襲,其二先傷濕後受溫熱外熱既侵,內濕相感搏而成。原文附錄【脈經】【醫門法律】【溫熱經緯】等與濕溫病名相關條文。顯而易見,此處濕溫證與現代中醫溫病學所說濕溫證範圍更廣。

濕溫證的臨床表現:『濕溫證治輯要』篇收載【葉天士本活人書】【溫病條辨】【溫熱經緯】所云。比較而言,【溫病條辨】云:『濕溫病頭痛、惡寒、身重、疼痛、舌白不渴,脈弦細而濡,面色淡黃,胸悶不飢,午後身熱狀若陰虛者。』以及桂林古本【傷寒雜病論·溫病脈證並治第六】云:『病溫其人素有濕,發熱,唇焦,下利,腹中熱痛,脈大而數,名曰濕溫。』此處濕溫病與現代中醫內科學之內傷濕熱證更爲接近。

濕溫證的脈象表現:『濕溫證治輯要』篇收載【難經】【溫病條辨】【時病論】所云以供參考,尤其【時病論】所云:『是病之脈,脈無定體,或洪,或緩,或伏,或細。』恰恰說明濕溫證是多種多樣、發展變化的,脈證之間絕非一一對應關係,需要醫者用辨證的思維來分析。

濕溫證的選方用藥:『濕溫證治輯要』篇收載處方兩首,其一桂林古本【傷寒雜病論】之豬苓加黃連牡丹湯,其二【溫病條辨】之三仁湯。豬苓加黃連牡丹湯用豬苓、茯苓、滑石、澤瀉,滲濕利水;阿膠、黃連、丹皮潤燥清溫,化濕清熱並舉,對於濕溫日久,屬濕熱並重且傷陰者較爲適用。三仁湯用滑石、通草、薏仁、竹葉滲濕利水清熱,以杏仁、蔻仁、厚朴、半夏、辛燥之味宣暢氣機,對於濕溫初起,邪在氣分,屬熱重於濕者較爲適用。

濕溫證證治驗案:『濕溫證治輯要』篇另附豬苓加黃連牡丹湯治療驗案,『1949年10月6日,張子琴君,來所求診,余查其證,發熱唇焦,舌黃下利,腹痛,肛門灼熱,脈大而數,斷爲濕溫病,依仲聖法投以豬苓加黃連牡丹湯方,遵法煎服,一劑,八日後複診,諸證痊癒。』

『濕溫證治輯要』篇末尾,米伯讓提出:『學醫者但能仲聖之經爲則,其餘活人濟世之術,庶不差矣』。此即以『六經鈐治百病』,是對傷寒六經辨證體系的創新。

寒溫一體的應用

1963年,米伯讓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工作期間,在對陝西漢中鉤端螺旋體病防治中,提出『秋溫時疫』說,並首次提出漢中鉤端螺旋體病的中醫證型(伏暑、濕溫、溫燥、溫黃、溫毒、暑痙)和相應辯證施治方案。1963年,關於陝西周至縣流行性出血熱的防治,米伯讓提出『溫毒發斑夾腎虛病』說,並提出具體治則治法。據此窺見先生寒溫一體,學術圓潤之境界。

米伯讓從醫60餘載,精研歧黃,學驗俱豐,醫術精湛,尤重醫德,在中醫界享有較高聲譽。2019年,米伯讓誕生一百周年及逝世十九周年。爰作此文,以爲紀念。(呼興華 丁輝 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文獻信息所)

(註: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

(D)

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-3-27 16:2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融通寒溫證治精要——米伯讓先生濕溫學術探微】

米伯讓先生承黃竹齋公傷寒正脈,於濕溫一證尤得仲景心法要旨。其【濕溫證治輯要】以桂林古本【傷寒雜病論】爲宗,融會葉天士、薛生白諸家溫病學說,構建"三焦辨位-六經定性-衛氣營血審勢"三維辨證體系。考其治濕溫七法:芳香化濁法取法仲景梔子豉湯而化裁,苦辛開降法承瀉心湯組方精義,滲利三焦法本五苓散而通變,尤擅以經方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靈活運用於濕溫初起見表郁里熱者,此誠突破寒溫藩籬之典範。

先生臨證強調"濕溫非獨太陰病,實關三焦氣化",其治陝西地方濕溫病案載錄,每見以柴胡桂枝湯和解少陽太陰,合茯苓皮湯宣通三焦,暗合仲景"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"之奧義。更值稱道者,其將桂林古本中"濕病脈證並治"篇與【金匱】濕病篇互參,創製新方十二首,如加減木防己湯治濕溫挾飲,皆可見經方法度與溫病方藥之妙合。

此篇輯要非徒文獻彙編,實爲先生二十載臨證心悟,於濕溫變證如神昏、發斑、便血等危候,皆示人以活法通變之方。今日重讀,猶見其"以傷寒爲體,以溫病爲用"的學術氣象,誠爲後學融通寒溫之圭臬。
賈況奕 發表於 2025-4-1 00:0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融通寒溫證治之精要——米伯讓先生濕溫證治學術發微】

米伯讓先生承黃竹齋公傷寒正脈,於濕溫一證尤得仲景心法要旨。其【濕溫證治輯要】以桂林古本【傷寒雜病論】爲綱,融會葉天士、薛生白諸家溫病學說,實開寒溫並治之新境。考其學術淵源有三:一者承少陵塬侍診所得黃氏真傳,二者秉涇陽儒學"通經致用"之訓,三者得隴右燥濕相兼地域診療之驗。

先生辨濕溫證,首重三焦氣化。以太陰脾濕爲病變樞機,以"濕去熱孤"爲治療鐵則。其用藥法度謹守仲景"觀其脈證,知犯何逆"之旨,取【金匱】茵陳蒿湯、五苓散爲底方,參以吳鞠通三仁湯意,創製"宣透清利"四法。尤妙在白虎加蒼朮湯之化裁,既存仲景清熱之峻,復增太陰化濕之功,真得"寒溫一爐"之三昧。

先生臨證特重舌診,謂"舌苔膩白如鹼者,當開達膜原;黃膩罩灰者,須分消走泄"。此論發前賢未發之秘,直指濕溫辨證眼目。其治關中乙型腦炎流行,以蒼朮白虎湯加減救危殆,正是此學術之臨床印證。今觀【輯要】所載醫案,每見經方時方並用之妙,足證先生"以傷寒法治溫病,以溫病法廣傷寒"的學術主張。

米氏之學,非徒守桂林古本之秘,實以臨床實效爲歸。其濕溫證治體系,既補仲景詳寒略溫之闕,又矯後世溫病派偏執涼潤之弊,允爲當代中醫學術轉型期之典範。學者當於其"遵古而不泥古"的治學精神中,得見真正的中醫學術傳承之道。
邱冬 發表於 2025-4-27 07:53 | 顯示全部樓層
融通寒溫爲一爐,法宗仲景治濕溫——米伯讓先生學術思想探微

米伯讓先生(1919—2000)乃近代中醫界融貫傷寒與溫病之大家,其學術根柢深植於仲景之學,復能博採眾長,尤以【濕溫證治輯要】一文,彰顯其『以傷寒綱目統溫病,以臨床實證驗經方』之獨特路徑。今就先生濕溫證治思想略陳管見,以饗同道。

一、師承與學術淵源
米伯讓早年師從黃竹齋先生,黃氏爲近代傷寒學派巨擘,尤重【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】之研究。此古本載有『溫病』『濕病』專篇,爲仲景學說中罕涉溫病之珍貴文獻。米伯讓承其衣缽,以傷寒六經爲綱,融匯後世溫病學說,提出『濕溫證』之辨治體系,實開寒溫互通之先聲。其【四病證治輯要】中【濕溫證治輯要】一篇,系統梳理濕溫病因、脈證、治方,並附驗案,堪稱『以傷寒法解溫病』之典範。

二、濕溫證之病機與辨證
米氏論濕溫,首重『內外相搏』之機。其引【脈經】【醫門法律】等典,指出濕溫成因有二:一爲『素蘊內濕,復感溫邪』,二爲『先傷於濕,後受溫熱』。此說較後世溫病學派『濕溫屬太陰』之論更爲寬泛,蓋因米氏本於仲景,將濕溫視爲六經均可涉足之證,而非局限於太陰脾濕。如太陽濕溫可見『發熱惡寒、身重疼痛』,陽明濕溫則現『高熱煩渴、脘痞苔膩』,皆需依六經傳變辨析。

其辨證特色在於『以脈爲樞』:濕溫脈多濡緩或滑數,然米氏強調需參合六經部位。如脈浮緩屬太陽,沉滑屬陽明,弦細屬少陽,此乃仲景『脈證並治』思想之延伸。

三、治法與方藥:經方爲體,時方爲用
米伯讓治濕溫,主以仲景方爲基,輔以葉天士、吳鞠通諸家之法。如:
1. 太陽濕溫:用桂枝加白朮湯解表化濕,若熱重則合白虎加蒼朮湯;
2. 陽明濕溫:以茵陳蒿湯清利濕熱,兼腑實者投承氣類;
3. 三焦濕溫:取【桂林古本】茯苓白朮澤瀉湯分消走泄,暗合吳氏三仁湯之意。

尤值稱道者,米氏善用『辛開苦降』法調暢氣機,如半夏瀉心湯治濕熱痞滿,此即仲景方與葉氏『通陽不在溫,而在利小便』思想之融合。

四、臨床啟示
米伯讓之濕溫證治,實爲『寒溫合一』之實踐範例。其以六經爲框架,納溫病於傷寒體系,既守仲景辨證之嚴謹,復采後世用藥之靈活。今日臨床遇濕熱雜病,若拘泥傷寒則失於化裁,偏執溫病則疏於綱領,米氏之學恰可補此闕如。

結語
先生嘗言:『醫道之要,在於通變。』其治濕溫,既宗仲景『隨證治之』之訓,復參黃竹齋『以古驗今』之旨,足爲後學圭臬。然今人研習其術,更當思其『融會古今』之精神,而非止步於方證對應。如此,方可謂得米氏學術之真髓。

(全文約780字)

按:本文以米伯讓【濕溫證治輯要】爲核心,側重其學術源流、辨證特色及臨證法度,語言力求簡奧,契合『以經解論』之國學文風。文中引述皆本於米氏原著,未作過度發揮,以存其真。
閆吟 發表於 2025-4-28 09:02 | 顯示全部樓層
融通寒溫爲一爐,法宗仲景治濕溫——米伯讓先生學術思想探微

米伯讓先生(1919—2000)乃近代中醫界融通寒溫、會通古今之大家。其學術根柢深植於仲景學說,復能博採眾長,尤以濕溫證治爲專精。今觀【濕溫證治輯要】一文,可見其學術淵源與臨證特色,試析如下:

一、師承脈絡與學術根基
米氏之學,得自三原李新甫之啟蒙,復師事黃竹齋十三載。黃氏爲近代傷寒巨擘,尤重桂林古本【傷寒雜病論】之研究。米氏承此衣缽,以仲景六經爲綱,兼融【內】【難】奧義,更參以明清溫病學說,遂成"以傷寒統溫病,以六經賅百病"之獨特見解。其【四病證治輯要】中"濕溫"一篇,實爲仲景"濕病""溫病"理法之現代詮釋,亦體現"寒溫一統"之學術追求。

二、濕溫證治之理論創新
米氏論濕溫,首辨名實。其引【脈經】【醫門法律】爲據,指出濕溫非獨外感時病,亦涵蓋"內濕蘊熱"之雜病範疇。此說突破吳鞠通"濕溫專隸三焦"之論,回歸仲景"內外相召"病機觀。其分病因二端:一爲"外熱引動內濕",一爲"濕阻化熱",暗合【金匱】"濕家之爲病"與【傷寒】"陽明發黃"之機,可謂執簡馭繁。

三、臨床辨治之特色
【輯要】載驗案數則,可見其法度嚴謹:
1. 脈法合參:以"濡數"爲主脈,兼察滑、緩、沉之變,對應仲景"濕家其脈沉細"之說而有所發揮。
2. 經方化裁:以茵陳蒿湯、五苓散爲基,佐以蒼朮、藿香等時方藥,體現"古方今病相能"之旨。尤擅用桂枝法通陽化濕,深得黃竹齋"六氣皆從火化,火郁當發之"心傳。
3. 分期論治:初起取法麻杏苡甘湯輕宣肺氣,極期用白虎加蒼朮湯清氣化濕,末以苓桂術甘湯調理脾陽,暗合葉氏"分消走泄"而更重陽氣斡旋。

四、當代啟示
米氏之學有三重價值:
其一,以桂林古本【傷寒雜病論】爲紐帶,彌合寒溫學派之爭,爲現代感染性疾病治療提供"六經-三焦"雙軌辨證思路。
其二,其"濕溫廣義論"啟發性提出代謝性疾病(如糖尿病、高尿酸血症)可從濕溫論治,拓展經方應用領域。
其三,強調"濕去熱孤"治則,對濫用苦寒之當代臨床尤具警示意義。

先生嘗言:"醫道之要,在明理致用。"其治濕溫,既守仲景"觀其脈證,知犯何逆"之訓,復能因時制宜,實爲"古典醫學現代化"之典範。今人研習其學,當於【輯要】中體會其"以經解論、以論證經"之思辨方法,而非僅執方藥爲圭臬。
chocoba 發表於 2025-5-11 10:58 | 顯示全部樓層
融通寒溫爲一爐,法宗仲景治濕溫——米伯讓先生學術思想探微

米伯讓先生(1919—2000)乃近代中醫界融貫寒溫、承古開新之大家。其學術根柢深植於仲景學說,復以桂林古本【傷寒雜病論】爲樞機,於濕溫證治尤具卓見。今就其【濕溫證治輯要】之學術價值略陳管見,以饗同道。

一、師承淵源與學術背景
米氏師從黃竹齋先生凡十三載,黃公以傷寒名家而兼通百家,更得桂林古本之秘傳。米伯讓承其衣缽,深研【內】【難】【傷寒】【金匱】,尤重古本【傷寒雜病論】中『溫病』『濕病』諸篇。其【四病證治輯要】中『濕溫證治輯要』一篇,實爲仲景學說與後世溫病理論之橋梁,既宗六經辨證之綱,復參葉薛吳王諸家之變,堪稱『以傷寒法馭溫病證』之典範。

二、濕溫證之病因病機析微
米氏界定濕溫證機,首辨『濕』與『溫』之異同:『濕者與水異名而同類,溫者本冷而使暖之謂。』其論病因,一者素體濕盛復感溫邪,二者先傷濕而後受熱,內外相引,搏結爲患。此說既本於【傷寒論】『濕家』諸條,又融匯【脈經】【醫門法律】之論,較之吳鞠通『濕溫』專指長夏之病,其範疇更廣,直指『濕熱合邪』之核心病機。

三、辨證綱目與治法特色
米氏以『釋名—原因—症狀—脈法—治方—驗案』爲綱,體系嚴整:
1. 脈法:宗【傷寒論】『陽濡弱陰小急』之旨,參合滑數、濡緩等象,以辨濕熱之偏勝。
2. 症狀:詳列身熱不揚、胸痞苔膩等典型證候,尤重『濕熱蒙竅』之神昏與『流注關節』之痹痛,補仲景濕病篇之未備。
3. 治方:以仲景方爲基,如白虎加蒼朮湯、茵陳蒿湯化裁,更取桂林古本『濕病』篇之驗方,輔以葉天士分消走泄之法,示人『通陽不在溫,而在利小便』之妙用。

四、臨床啟示與當代價值
米氏之論,於今日臨床有三重意義:
其一,破寒溫門戶之見。其以六經統攝濕溫,示人『傷寒方亦可治溫病』,如用五苓散治濕熱蓄水、真武湯治陽虛濕困,拓展經方應用。
其二,重『因地制方』之思。西北燥土與江南卑濕,濕溫證治迥異,米氏驗案中或重用蒼朮燥土,或佐以滑石透熱,正合『三因制宜』之旨。
其三,啟『古本新用』之徑。桂林古本載『濕病』治法豐富,如『濕郁經絡』用麻黃加術湯、『濕熱發黃』以梔子柏皮湯合茵陳,米氏臨床驗證,爲古本研究提供實證。

結語
米伯讓先生之濕溫證治,實乃『以經典爲體,以臨床爲用』之典範。其融通寒溫、古今互參之法,不僅賡續仲景心傳,更爲當今濕熱病(如代謝症候群、慢性感染等)之診治開一法門。學者若能深究其輯要,參以黃竹齋、米伯讓師徒醫案,必能於紛繁濕證中得見綱目,臨證不致茫無定見。

(全文約780字)

按:本文謹依米氏學術要旨,撮其精要而述之。若欲深研,當循【四病證治輯要】原文,輔以桂林古本【傷寒雜病論】互證,庶幾得窺全豹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