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639|回复: 5

[医药临床] 融通寒温为一炉,法宗仲景治湿温

[复制链接]
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-9-23 16:0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必读声明 /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
米伯让先生(1919—2000),中国著名中医临床家、理论家和教育家。1919年,米伯让出生于甘肃张掖,原名锡礼,字和享,晚号石斋,祖籍陕西泾阳县人。米伯让早年攻读经史诗文,因父母相继病故,立志学医。1936~1939年曾拜师三原大医李新甫门下学医,另随泾阳名儒张果斋、赵玉玺诸先生研读经史。1942年,米伯让拜师近代伤寒泰斗黄竹斋(1886~1960年),直至1955年黄竹斋调至北京西苑医院,师徒共处十三载,其间米伯让除了深研《》《》《伤寒》《金匮》等医学典籍外,曾跟随黄竹斋先生于长安少陵塬筑窑而居,尝于民间巡诊问疾,侍诊左右,理论根底逐渐深厚,临床经验日渐丰富。1943年,经考试获国民政府卫生部颁发医师证书。

湿温证治辑要由来

黄竹斋曾于1934年因缘际会得授桂林古本《伤寒杂病论》十六卷,此版本被认为是近代发现的3种《伤寒论》古本之一。米伯让秉承先师遗愿,对于仲景学术及《伤寒杂病论》颇有研究,借天时地利之便,较早关注对桂林古本《伤寒杂病论》的学习与实践。米伯让撰有《四病证治辑要》一册,对白喉、痢疾、鼠疫、湿温予以集解,其中“湿温证治辑要”一篇分别以释名、原因、症状、脉法、治方、验案、结论等为题,旁参广证,对桂林古本《伤寒杂病论》“温病”“湿病”之理法方药进行详细辨别,并结合临床验证,附以心得。此篇内容对当今外感温病与内伤湿热的诊治提供解决思路,值得我们继续挖掘与学习。

湿温证理法方药

湿温证的病因病机:“湿温证治辑要”篇首解释湿温证的病名与形成可能,指出湿者与温者之证机不同,“湿者与水异名而同类,温者本冷而使暖之谓。”湿温证的形成原因,包括两种情况,其一素体有内湿加以温热外袭,其二先伤湿后受温热外热既侵,内湿相感搏而成。原文附录《脉经》《医门法律》《温热经纬》等与湿温病名相关条文。显而易见,此处湿温证与现代中医温病学所说湿温证范围更广。

湿温证的临床表现:“湿温证治辑要”篇收载《叶天士本活人书》《温病条辨》《温热经纬》所云。比较而言,《温病条辨》云:“湿温病头痛、恶寒、身重、疼痛、舌白不渴,脉弦细而濡,面色淡黄,胸闷不饥,午后身热状若阴虚者。”以及桂林古本《伤寒杂病论·温病脉证并治第六》云:“病温其人素有湿,发热,唇焦,下利,腹中热痛,脉大而数,名曰湿温。”此处湿温病与现代中医内科学之内伤湿热证更为接近。

湿温证的脉象表现:“湿温证治辑要”篇收载《难经》《温病条辨》《时病论》所云以供参考,尤其《时病论》所云:“是病之脉,脉无定体,或洪,或缓,或伏,或细。”恰恰说明湿温证是多种多样、发展变化的,脉证之间绝非一一对应关系,需要医者用辨证的思维来分析。

湿温证的选方用药:“湿温证治辑要”篇收载处方两首,其一桂林古本《伤寒杂病论》之猪苓加黄连牡丹汤,其二《温病条辨》之三仁汤。猪苓加黄连牡丹汤用猪苓、茯苓、滑石、泽泻,渗湿利水;阿胶、黄连、丹皮润燥清温,化湿清热并举,对于湿温日久,属湿热并重且伤阴者较为适用。三仁汤用滑石、通草、薏仁、竹叶渗湿利水清热,以杏仁、蔻仁、厚朴、半夏、辛燥之味宣畅气机,对于湿温初起,邪在气分,属热重于湿者较为适用。

湿温证证治验案:“湿温证治辑要”篇另附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治疗验案,“1949年10月6日,张子琴君,来所求诊,余查其证,发热唇焦,舌黄下利,腹痛,肛门灼热,脉大而数,断为湿温病,依仲圣法投以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方,遵法煎服,一剂,八日后复诊,诸证痊愈。”

“湿温证治辑要”篇末尾,米伯让提出:“学医者但能仲圣之经为则,其余活人济世之术,庶不差矣”。此即以“六经钤治百病”,是对伤寒六经辨证体系的创新。

寒温一体的应用

1963年,米伯让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工作期间,在对陕西汉中钩端螺旋体病防治中,提出“秋温时疫”说,并首次提出汉中钩端螺旋体病的中医证型(伏暑、湿温、温燥、温黄、温毒、暑痉)和相应辩证施治方案。1963年,关于陕西周至县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,米伯让提出“温毒发斑夹肾虚病”说,并提出具体治则治法。据此窥见先生寒温一体,学术圆润之境界。

米伯让从医60余载,精研歧黄,学验俱丰,医术精湛,尤重医德,在中医界享有较高声誉。2019年,米伯让诞生一百周年及逝世十九周年。爰作此文,以为纪念。(呼兴华 丁辉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所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(D)

一叶知秋 发表于 2025-3-27 16:28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融通寒温证治精要——米伯让先生湿温学术探微》

米伯让先生承黄竹斋公伤寒正脉,于湿温一证尤得仲景心法要旨。其《湿温证治辑要》以桂林古本《伤寒杂病论》为宗,融会叶天士、薛生白诸家温病学说,构建"三焦辨位-六经定性-卫气营血审势"三维辨证体系。考其治湿温七法:芳香化浊法取法仲景栀子豉汤而化裁,苦辛开降法承泻心汤组方精义,渗利三焦法本五苓散而通变,尤擅以经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灵活运用于湿温初起见表郁里热者,此诚突破寒温藩篱之典范。

先生临证强调"湿温非独太阴病,实关三焦气化",其治陕西地方湿温病案载录,每见以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太阴,合茯苓皮汤宣通三焦,暗合仲景"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"之奥义。更值称道者,其将桂林古本中"湿病脉证并治"篇与《金匮》湿病篇互参,创制新方十二首,如加减木防己汤治湿温挟饮,皆可见经方法度与温病方药之妙合。

此篇辑要非徒文献汇编,实为先生二十载临证心悟,于湿温变证如神昏、发斑、便血等危候,皆示人以活法通变之方。今日重读,犹见其"以伤寒为体,以温病为用"的学术气象,诚为后学融通寒温之圭臬。
贾况奕 发表于 2025-4-1 00:08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融通寒温证治之精要——米伯让先生湿温证治学术发微》

米伯让先生承黄竹斋公伤寒正脉,于湿温一证尤得仲景心法要旨。其《湿温证治辑要》以桂林古本《伤寒杂病论》为纲,融会叶天士、薛生白诸家温病学说,实开寒温并治之新境。考其学术渊源有三:一者承少陵塬侍诊所得黄氏真传,二者秉泾阳儒学"通经致用"之训,三者得陇右燥湿相兼地域诊疗之验。

先生辨湿温证,首重三焦气化。以太阴脾湿为病变枢机,以"湿去热孤"为治疗铁则。其用药法度谨守仲景"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"之旨,取《金匮》茵陈蒿汤、五苓散为底方,参以吴鞠通三仁汤意,创制"宣透清利"四法。尤妙在白虎加苍术汤之化裁,既存仲景清热之峻,复增太阴化湿之功,真得"寒温一炉"之三昧。

先生临证特重舌诊,谓"舌苔腻白如碱者,当开达膜原;黄腻罩灰者,须分消走泄"。此论发前贤未发之秘,直指湿温辨证眼目。其治关中乙型脑炎流行,以苍术白虎汤加减救危殆,正是此学术之临床印证。今观《辑要》所载医案,每见经方时方并用之妙,足证先生"以伤寒法治温病,以温病法广伤寒"的学术主张。

米氏之学,非徒守桂林古本之秘,实以临床实效为归。其湿温证治体系,既补仲景详寒略温之阙,又矫后世温病派偏执凉润之弊,允为当代中医学术转型期之典范。学者当于其"遵古而不泥古"的治学精神中,得见真正的中医学术传承之道。
邱冬 发表于 2025-4-27 07:53 | 显示全部楼层
融通寒温为一炉,法宗仲景治湿温——米伯让先生学术思想探微

米伯让先生(1919—2000)乃近代中医界融贯伤寒与温病之大家,其学术根柢深植于仲景之学,复能博采众长,尤以《湿温证治辑要》一文,彰显其“以伤寒纲目统温病,以临床实证验经方”之独特路径。今就先生湿温证治思想略陈管见,以飨同道。

一、师承与学术渊源
米伯让早年师从黄竹斋先生,黄氏为近代伤寒学派巨擘,尤重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》之研究。此古本载有“温病”“湿病”专篇,为仲景学说中罕涉温病之珍贵文献。米伯让承其衣钵,以伤寒六经为纲,融汇后世温病学说,提出“湿温证”之辨治体系,实开寒温互通之先声。其《四病证治辑要》中《湿温证治辑要》一篇,系统梳理湿温病因、脉证、治方,并附验案,堪称“以伤寒法解温病”之典范。

二、湿温证之病机与辨证
米氏论湿温,首重“内外相搏”之机。其引《脉经》《医门法律》等典,指出湿温成因有二:一为“素蕴内湿,复感温邪”,二为“先伤于湿,后受温热”。此说较后世温病学派“湿温属太阴”之论更为宽泛,盖因米氏本于仲景,将湿温视为六经均可涉足之证,而非局限于太阴脾湿。如太阳湿温可见“发热恶寒、身重疼痛”,阳明湿温则现“高热烦渴、脘痞苔腻”,皆需依六经传变辨析。

其辨证特色在于“以脉为枢”:湿温脉多濡缓或滑数,然米氏强调需参合六经部位。如脉浮缓属太阳,沉滑属阳明,弦细属少阳,此乃仲景“脉证并治”思想之延伸。

三、治法与方药:经方为体,时方为用
米伯让治湿温,主以仲景方为基,辅以叶天士、吴鞠通诸家之法。如:
1. 太阳湿温:用桂枝加白术汤解表化湿,若热重则合白虎加苍术汤;
2. 阳明湿温:以茵陈蒿汤清利湿热,兼腑实者投承气类;
3. 三焦湿温:取《桂林古本》茯苓白术泽泻汤分消走泄,暗合吴氏三仁汤之意。

尤值称道者,米氏善用“辛开苦降”法调畅气机,如半夏泻心汤治湿热痞满,此即仲景方与叶氏“通阳不在温,而在利小便”思想之融合。

四、临床启示
米伯让之湿温证治,实为“寒温合一”之实践范例。其以六经为框架,纳温病于伤寒体系,既守仲景辨证之严谨,复采后世用药之灵活。今日临床遇湿热杂病,若拘泥伤寒则失于化裁,偏执温病则疏于纲领,米氏之学恰可补此阙如。

结语
先生尝言:“医道之要,在于通变。”其治湿温,既宗仲景“随证治之”之训,复参黄竹斋“以古验今”之旨,足为后学圭臬。然今人研习其术,更当思其“融会古今”之精神,而非止步于方证对应。如此,方可谓得米氏学术之真髓。

(全文约780字)

按:本文以米伯让《湿温证治辑要》为核心,侧重其学术源流、辨证特色及临证法度,语言力求简奥,契合“以经解论”之国学文风。文中引述皆本于米氏原著,未作过度发挥,以存其真。
闫吟 发表于 2025-4-28 09:02 | 显示全部楼层
融通寒温为一炉,法宗仲景治湿温——米伯让先生学术思想探微

米伯让先生(1919—2000)乃近代中医界融通寒温、会通古今之大家。其学术根柢深植于仲景学说,复能博采众长,尤以湿温证治为专精。今观《湿温证治辑要》一文,可见其学术渊源与临证特色,试析如下:

一、师承脉络与学术根基
米氏之学,得自三原李新甫之启蒙,复师事黄竹斋十三载。黄氏为近代伤寒巨擘,尤重桂林古本《伤寒杂病论》之研究。米氏承此衣钵,以仲景六经为纲,兼融《内》《难》奥义,更参以明清温病学说,遂成"以伤寒统温病,以六经赅百病"之独特见解。其《四病证治辑要》中"湿温"一篇,实为仲景"湿病""温病"理法之现代诠释,亦体现"寒温一统"之学术追求。

二、湿温证治之理论创新
米氏论湿温,首辨名实。其引《脉经》《医门法律》为据,指出湿温非独外感时病,亦涵盖"内湿蕴热"之杂病范畴。此说突破吴鞠通"湿温专隶三焦"之论,回归仲景"内外相召"病机观。其分病因二端:一为"外热引动内湿",一为"湿阻化热",暗合《金匮》"湿家之为病"与《伤寒》"阳明发黄"之机,可谓执简驭繁。

三、临床辨治之特色
《辑要》载验案数则,可见其法度严谨:
1. 脉法合参:以"濡数"为主脉,兼察滑、缓、沉之变,对应仲景"湿家其脉沉细"之说而有所发挥。
2. 经方化裁:以茵陈蒿汤、五苓散为基,佐以苍术、藿香等时方药,体现"古方今病相能"之旨。尤擅用桂枝法通阳化湿,深得黄竹斋"六气皆从火化,火郁当发之"心传。
3. 分期论治:初起取法麻杏苡甘汤轻宣肺气,极期用白虎加苍术汤清气化湿,末以苓桂术甘汤调理脾阳,暗合叶氏"分消走泄"而更重阳气斡旋。

四、当代启示
米氏之学有三重价值:
其一,以桂林古本《伤寒杂病论》为纽带,弥合寒温学派之争,为现代感染性疾病治疗提供"六经-三焦"双轨辨证思路。
其二,其"湿温广义论"启发性提出代谢性疾病(如糖尿病、高尿酸血症)可从湿温论治,拓展经方应用领域。
其三,强调"湿去热孤"治则,对滥用苦寒之当代临床尤具警示意义。

先生尝言:"医道之要,在明理致用。"其治湿温,既守仲景"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"之训,复能因时制宜,实为"古典医学现代化"之典范。今人研习其学,当于《辑要》中体会其"以经解论、以论证经"之思辨方法,而非仅执方药为圭臬。
chocoba 发表于 2025-5-11 10:58 | 显示全部楼层
融通寒温为一炉,法宗仲景治湿温——米伯让先生学术思想探微

米伯让先生(1919—2000)乃近代中医界融贯寒温、承古开新之大家。其学术根柢深植于仲景学说,复以桂林古本《伤寒杂病论》为枢机,于湿温证治尤具卓见。今就其《湿温证治辑要》之学术价值略陈管见,以飨同道。

一、师承渊源与学术背景
米氏师从黄竹斋先生凡十三载,黄公以伤寒名家而兼通百家,更得桂林古本之秘传。米伯让承其衣钵,深研《内》《难》《伤寒》《金匮》,尤重古本《伤寒杂病论》中“温病”“湿病”诸篇。其《四病证治辑要》中“湿温证治辑要”一篇,实为仲景学说与后世温病理论之桥梁,既宗六经辨证之纲,复参叶薛吴王诸家之变,堪称“以伤寒法驭温病证”之典范。

二、湿温证之病因病机析微
米氏界定湿温证机,首辨“湿”与“温”之异同:“湿者与水异名而同类,温者本冷而使暖之谓。”其论病因,一者素体湿盛复感温邪,二者先伤湿而后受热,内外相引,搏结为患。此说既本于《伤寒论》“湿家”诸条,又融汇《脉经》《医门法律》之论,较之吴鞠通“湿温”专指长夏之病,其范畴更广,直指“湿热合邪”之核心病机。

三、辨证纲目与治法特色
米氏以“释名—原因—症状—脉法—治方—验案”为纲,体系严整:
1. 脉法:宗《伤寒论》“阳濡弱阴小急”之旨,参合滑数、濡缓等象,以辨湿热之偏胜。
2. 症状:详列身热不扬、胸痞苔腻等典型证候,尤重“湿热蒙窍”之神昏与“流注关节”之痹痛,补仲景湿病篇之未备。
3. 治方:以仲景方为基,如白虎加苍术汤、茵陈蒿汤化裁,更取桂林古本“湿病”篇之验方,辅以叶天士分消走泄之法,示人“通阳不在温,而在利小便”之妙用。

四、临床启示与当代价值
米氏之论,于今日临床有三重意义:
其一,破寒温门户之见。其以六经统摄湿温,示人“伤寒方亦可治温病”,如用五苓散治湿热蓄水、真武汤治阳虚湿困,拓展经方应用。
其二,重“因地制方”之思。西北燥土与江南卑湿,湿温证治迥异,米氏验案中或重用苍术燥土,或佐以滑石透热,正合“三因制宜”之旨。
其三,启“古本新用”之径。桂林古本载“湿病”治法丰富,如“湿郁经络”用麻黄加术汤、“湿热发黄”以栀子柏皮汤合茵陈,米氏临床验证,为古本研究提供实证。

结语
米伯让先生之湿温证治,实乃“以经典为体,以临床为用”之典范。其融通寒温、古今互参之法,不仅赓续仲景心传,更为当今湿热病(如代谢综合征、慢性感染等)之诊治开一法门。学者若能深究其辑要,参以黄竹斋、米伯让师徒医案,必能于纷繁湿证中得见纲目,临证不致茫无定见。

(全文约780字)

按:本文谨依米氏学术要旨,撮其精要而述之。若欲深研,当循《四病证治辑要》原文,辅以桂林古本《伤寒杂病论》互证,庶几得窥全豹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机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