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646|回復: 1

[医药临床] 从肝热论治阴痒案

[複製鏈接]
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-9-23 16:0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读声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患者,女,38岁。以『外阴瘙痒反复发作10年,加重1周』就诊。10年前的一个夏天,患者始有外阴瘙痒、带下量多等,随即到当地卫生院诊疗,医生以『妇科炎症』为诊断,给予静脉输液(具体用药不详)治疗后,症状得到有效控制。之后,患者体重开始上升,达到肥胖型体质标准。次年夏天,其外阴瘙痒再次发作,再次前往卫生院采取输液等治疗,症状减轻。就这样,几乎年年复发,次次输液治疗,时作时止,县级医院做相关检查,排除滴虫性阴道炎、性病等,慕名前来就诊中医。

诊见:体胖、性情暴躁、外阴瘙痒、搔抓后分泌物增多,时有黄带、小腹不适、大便干结时作、小便偶黄、舌红苔黄厚、脉弦数等。

诊断:阴痒(肝经湿热)。

处方:龙胆草12g,薏苡仁60g,柴胡12g,黄芩9g,牡丹皮10g,生地黄12g,栀子10g,苦参6g,泽泻6g,山楂10g,甘草5g。水煎服,每日1剂,饭后温服。5剂。

二诊:外阴瘙痒症状明显好转,外阴少有搔抓分泌物,余证如前,舌苔稍薄。继用上方加减治疗。

随访2年,仅在夏天偶尔有轻微外阴瘙痒感,余证未再出现,临床痊愈。

本例患者因平素体胖,外阴瘙痒;加之性格暴躁易怒,肝气郁结;前医采用静脉滴注或口服抗生素类药物治疗,致使菌群失调,湿浊内生,病时作时止。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,方中龙胆草、黄芩、栀子、生地黄等清肝热;薏苡仁、泽泻等除湿热;柴胡舒肝气;苦参止痒;山楂散郁(瘀)热;甘草调药性,中病机而收获良效。(梅松政 四川省古蔺县观文镇梅松政中医诊所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(D)

郑见刑 發表於 2025-4-9 12:38 | 顯示全部樓層
从肝热论治阴痒案析义

本案以"肝经湿热"立论,诚得《内经》"肝脉络阴器"之旨,亦合《金匮要略》"妇人阴寒,温阴中坐药"之辨治思路。细究其理,颇具深意,试析如下:

一、病机阐微
患者体胖痰湿之质,复加性情暴躁,显系肝木亢逆之象。《丹溪心法》谓"湿热相火为患最多",本案病程十年,每逢夏季加剧,正应"夏气与心气相通",心肝火旺挟湿下注阴窍。前医屡用寒凉西药,虽暂遏其标,反致阳气郁遏,湿浊内困,形成"郁-热-湿"恶性循环。舌红苔黄厚、脉弦数,恰是肝经湿热的确凿舌脉。

二、方药精析
处方以龙胆泻肝汤为底方,然有三处妙化:
1. 重用薏苡仁60g为君,既合《本草纲目》"健脾益胃,补肺清热"之效,更取其"渗湿下行而不伤正"的特性,针对肥胖痰湿体质尤为妥帖。
2. 佐入山楂10g,暗合朱丹溪"痰瘀同治"思想,既消膏脂之积,又散久病之瘀,与牡丹皮相配,深得"气血两清"之妙。
3. 苦参仅用6g,遵《本草经疏》"苦参虽能泄血中热,然久服反致腰重"之诫,体现"中病即止"的用药智慧。

三、治疗启示
1. 时序辨证:夏季发作加重的皮肤病,当注重"少阳相火"与"太阴湿土"的交互关系,本案疗效稳定后仍于夏季偶有小发,提示可考虑"冬病夏治"的巩固策略。
2. 体质调摄:患者体重持续增加与病情反复显有关联,《景岳全书》强调"肥人多湿痰",建议配合"运脾化湿"的长期调养,如陈无择茯苓圆之类。
3. 情志干预:肝郁化热是本证关键,《妇科玉尺》主张"治妇人病,先须调其郁结",可辅以逍遥散类方定期调理。

此案启示:妇科顽疾当重视"肝-脾-冲任"轴系调控,外治与内服并举,药物治疗与体质调理同步,方能根治沉疴。梅师处方看似平淡,实则深谙"疏肝不如泻肝,泻肝不如平肝"的次第之法,堪为临床典范。
风清云谈 發表於 2025-4-30 18:1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从肝热论治阴痒案》辨治析微

此案以肝经湿热论治阴痒,理法方药契合病机,诚属中医辨证论治之典范。今从病机、治法、方药三端详析如下:

一、病机探赜
患者体胖痰湿内蕴,性情暴躁则肝气横逆,久病反复发作,显系肝经湿热下注之证。《灵枢·经脉》言肝足厥阴之脉"循股阴,入毛中,过阴器",湿热蕴结肝经,循经下扰阴部,故见阴痒、黄带;舌红苔黄厚、脉弦数,皆为肝经湿热之明证。前医屡用抗生素,虽暂遏其标,反伤中阳致湿浊内停,形成"郁-热-湿"恶性循环,此乃西医治标不治本之弊。

二、治法钩玄
本案以"清肝泻火、利湿止痒"为纲,深得《内经》"木郁达之""热者寒之"之旨。龙胆泻肝汤为肝经湿热证正治,然医者妙在加减:
1. 重用薏苡仁60g,取其《本草纲目》"健脾益胃、清热利湿"之功,既除下焦湿热,又杜生痰之源;
2. 佐山楂10g,既消膏脂之体,又散瘀热之结,暗合"痰瘀同治"之理;
3. 苦参仅用6g,避其苦寒败胃之弊而专攻止痒,体现"治外必本诸内"思想。

三、方义发微
龙胆草直折肝火为君,配伍柴胡疏肝透热,乃"火郁发之"妙用;黄芩、栀子清三焦热邪,合泽泻、薏苡仁使湿热从水道而出;生地黄、牡丹皮凉血养阴,防苦燥伤阴;甘草调和诸药。全方清疏结合,降中寓升,通补兼施,实得刘完素"开通郁结、宣通气液"之真传。

四、临证启悟
1. 体质辨证:肥胖痰湿体质者,治湿需兼顾运脾消脂,本案山楂之用堪称点睛;
2. 病程用药:久病必瘀,牡丹皮、山楂活血而不伤正,体现"久病入络"思想;
3. 防复要点:夏日易发者,当嘱患者长服薏苡仁粥健脾化湿,此即《金匮要略》"四季脾旺不受邪"之理。

结语:此案启示中医临证当恪守"审证求因,治病求本"原则,对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,尤需把握体质、情志、季节等多维因素,方能打破"发作-缓解"之循环。然需注意,龙胆草等苦寒之品中病即止,久服恐伤脾胃生生之气,后续调理可参傅青主"清肝止淋汤"意,酌加山药、白芍等柔肝健脾之品。

(本文仅作学术交流,具体用药请遵医嘱)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