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775|回覆: 1

[醫藥臨床] 自擬靈仙貝母湯爲主治療呃逆或噎膈

[複製連結]
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-9-23 16:0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呃逆常見於胃腸神經官能症,噎膈常見於食道、賁門、胃之變病。呃逆多是由於情志不遂所致,噎膈多由憂思郁怒和不良生活習慣的慢性損傷所引起。其臨床症狀較重者,西醫藥治療效果多不明顯。呃逆者中醫藥治療多以疏肝理氣、和胃降逆爲主,噎膈者須根據氣結、痰阻、血瘀的不同,分別論治。近幾年我用自擬威靈仙貝母(威靈仙、桃仁、杏仁、貝母)湯消痰散結、化瘀利咽爲主治療,對噎膈之吞咽困難及呃逆頻發者療效理想。現舉二例:

例一:李某,女,65歲。2011年9月下旬就診。自訴半年來,呃逆連連,胸脅脹滿,情志不舒而加重,納差,乏力,多番中西醫藥治療無甚效,查其中藥方主要是旋覆代赭湯化裁。查:面色蒼白,舌淡,苔薄白膩,脈弦滑。

診斷:痰瘀交結、氣滯之呃逆。

治則:消痰降逆,化瘀利咽。

處方:威靈仙20g,桃仁6g,杏仁10g,貝母6g,半夏10g,陳皮10g,茯苓20g,旋覆花10g,代赭石20g,黨參30g,木香10g,紫蘇10g,厚朴10g,生薑10g,甘草6g。3劑,每日1劑,水煎二遍取藥液400ml,分2次(間隔4小時)頻頻飲服。服藥3劑,臨床症狀明顯減輕。效不更方,繼服3劑,呃逆症狀消失。用香砂六君子湯調理半月,囑其心情要舒暢。隨訪半年,呃逆未再發作。

例二:劉某,男,58歲。2013年11月10日診。新疆醫學院剛出院3天,診斷爲賁門癌、胃癌晚期。現在消瘦、不能進食、乾嘔、飲水即吐等已5天,胃脘痛拒按,舌紫暗苔少,脈沉弦。

診斷:噎膈(瘀痰內結型)。

治則:化痰行瘀,利咽開膈爲主。

處方:威靈仙20g,桃仁6g,杏仁10g,貝母6g,蒲黃15g,五靈脂10g,乳香10g,沒藥10g,旋覆花10g,代赭石30g,甘草6g。2劑。每日1劑,水煎2遍,取藥液300ml,分3次(間隔4小時)頻頻飲服。第1天服藥少許,第2天服藥過半,已不乾嘔,疼痛稍減。繼服前方3劑,胃脘痛明顯減輕,能進少許流質食物。後間斷性服前藥加減,至2014年4月20日逝世。(樂石旺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奇台縣中醫醫院)

(註: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

(D)

賈衣 發表於 2025-4-22 20:1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靈仙貝母湯治療呃逆噎膈的臨證思辨與方義闡微】

樂石旺醫師所載二案,以威靈仙貝母湯化裁治療呃逆、噎膈,體現了中醫"異病同治"的辨證思維。細究其理法方藥,實暗合【內經】"結者散之"、"留者攻之"之旨,今就其中醫理法作專業闡發。

一、病機辨析與組方精義
呃逆案屬痰瘀交結、肝胃氣逆,患者情志不遂則症劇,脈弦滑、苔膩乃痰氣交阻明證。方以威靈仙爲君,取其辛咸之性,【藥品化義】謂其"宣通十二經絡",尤善化膈上膠結之痰;貝母、杏仁爲臣,浙貝母化痰散結之功見【本草正】,杏仁降氣潤燥;桃仁爲佐,遵【傷寒論】"血結胸中"用桃仁承氣湯遺意。更佐旋覆代赭湯全方,深得仲景"噫氣不除"治法三昧。

噎膈案屬瘀痰死結,舌紫脈沉乃【金匱要略】所謂"內有干血"之象。方中增入失笑散(蒲黃、五靈脂)與海浮散(乳沒),此乃葉桂"久病入絡"治法之活用。威靈仙用量達20g,取其"化骨鯁"之特殊功效,現代藥理證實其含白頭翁素能鬆弛食管平滑肌。

二、煎服法之玄機
兩案均強調"頻頻飲服",此暗合徐靈胎"治上焦如羽,非輕不舉"之訓。將日劑量分次少量服用,既避藥力峻猛傷正,又使藥效持續作用於膈間。尤值注意的是,晚期腫瘤案取藥液僅300ml,分3次服用,正合【醫學源流論】"虛人攻邪,當以漸法"的用藥規範。

三、臨證啟示
1. 威靈仙治膈需重劑:歷代本草多載其治噎膈需用至15-30g,本案驗證此說
2. 痰瘀同治要點:呃逆案痰重於瘀,故配伍二陳湯;噎膈案瘀甚於痰,故伍活血重劑
3. 代赭石用量差異:呃逆用20g以降胃氣,噎膈加至30g以鎮逆開結

需特別指出,晚期腫瘤案雖見短期療效,但終屬"杯水車薪",此案記錄體現了中醫"帶瘤生存"的姑息治療思想。正如【景岳全書】所言:"噎膈反胃,病最難治,能受藥者,或可延其生耳。"

此二案啟示後學:治膈證當辨痰瘀孰輕孰重,威靈仙貝母湯可作爲基礎方,然須如樂氏隨證化裁。對於惡性病變,中醫藥在改善生存質量方面確有獨到價值,然需如實評估療效預期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