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772|回复: 1

[医药临床] 自拟灵仙贝母汤为主治疗呃逆或噎膈

[复制链接]
+
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-9-23 16:0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必读声明 /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
呃逆常见于胃肠神经官能症,噎膈常见于食道、贲门、胃之变病。呃逆多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,噎膈多由忧思郁怒和不良生活习惯的慢性损伤所引起。其临床症状较重者,西医药治疗效果多不明显。呃逆者中医药治疗多以疏肝理气、和胃降逆为主,噎膈者须根据气结、痰阻、血瘀的不同,分别论治。近几年我用自拟威灵仙贝母(威灵仙、桃仁、杏仁、贝母)汤消痰散结、化瘀利咽为主治疗,对噎膈之吞咽困难及呃逆频发者疗效理想。现举二例:

例一:李某,女,65岁。2011年9月下旬就诊。自诉半年来,呃逆连连,胸胁胀满,情志不舒而加重,纳差,乏力,多番中西医药治疗无甚效,查其中药方主要是旋覆代赭汤化裁。查:面色苍白,舌淡,苔薄白腻,脉弦滑。

诊断:痰瘀交结、气滞之呃逆。

治则:消痰降逆,化瘀利咽。

处方:威灵仙20g,桃仁6g,杏仁10g,贝母6g,半夏10g,陈皮10g,茯苓20g,旋覆花10g,代赭石20g,党参30g,木香10g,紫苏10g,厚朴10g,生姜10g,甘草6g。3剂,每日1剂,水煎二遍取药液400ml,分2次(间隔4小时)频频饮服。服药3剂,临床症状明显减轻。效不更方,继服3剂,呃逆症状消失。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半月,嘱其心情要舒畅。随访半年,呃逆未再发作。

例二:刘某,男,58岁。2013年11月10日诊。新疆医学院刚出院3天,诊断为贲门癌、胃癌晚期。现在消瘦、不能进食、干呕、饮水即吐等已5天,胃脘痛拒按,舌紫暗苔少,脉沉弦。

诊断:噎膈(瘀痰内结型)。

治则:化痰行瘀,利咽开膈为主。

处方:威灵仙20g,桃仁6g,杏仁10g,贝母6g,蒲黄15g,五灵脂10g,乳香10g,没药10g,旋覆花10g,代赭石30g,甘草6g。2剂。每日1剂,水煎2遍,取药液300ml,分3次(间隔4小时)频频饮服。第1天服药少许,第2天服药过半,已不干呕,疼痛稍减。继服前方3剂,胃脘痛明显减轻,能进少许流质食物。后间断性服前药加减,至2014年4月20日逝世。(乐石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中医医院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(D)

贾衣 发表于 2025-4-22 20:12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灵仙贝母汤治疗呃逆噎膈的临证思辨与方义阐微》

乐石旺医师所载二案,以威灵仙贝母汤化裁治疗呃逆、噎膈,体现了中医"异病同治"的辨证思维。细究其理法方药,实暗合《内经》"结者散之"、"留者攻之"之旨,今就其中医理法作专业阐发。

一、病机辨析与组方精义
呃逆案属痰瘀交结、肝胃气逆,患者情志不遂则症剧,脉弦滑、苔腻乃痰气交阻明证。方以威灵仙为君,取其辛咸之性,《药品化义》谓其"宣通十二经络",尤善化膈上胶结之痰;贝母、杏仁为臣,浙贝母化痰散结之功见《本草正》,杏仁降气润燥;桃仁为佐,遵《伤寒论》"血结胸中"用桃仁承气汤遗意。更佐旋覆代赭汤全方,深得仲景"噫气不除"治法三昧。

噎膈案属瘀痰死结,舌紫脉沉乃《金匮要略》所谓"内有干血"之象。方中增入失笑散(蒲黄、五灵脂)与海浮散(乳没),此乃叶桂"久病入络"治法之活用。威灵仙用量达20g,取其"化骨鲠"之特殊功效,现代药理证实其含白头翁素能松弛食管平滑肌。

二、煎服法之玄机
两案均强调"频频饮服",此暗合徐灵胎"治上焦如羽,非轻不举"之训。将日剂量分次少量服用,既避药力峻猛伤正,又使药效持续作用于膈间。尤值注意的是,晚期肿瘤案取药液仅300ml,分3次服用,正合《医学源流论》"虚人攻邪,当以渐法"的用药规范。

三、临证启示
1. 威灵仙治膈需重剂:历代本草多载其治噎膈需用至15-30g,本案验证此说
2. 痰瘀同治要点:呃逆案痰重于瘀,故配伍二陈汤;噎膈案瘀甚于痰,故伍活血重剂
3. 代赭石用量差异:呃逆用20g以降胃气,噎膈加至30g以镇逆开结

需特别指出,晚期肿瘤案虽见短期疗效,但终属"杯水车薪",此案记录体现了中医"带瘤生存"的姑息治疗思想。正如《景岳全书》所言:"噎膈反胃,病最难治,能受药者,或可延其生耳。"

此二案启示后学:治膈证当辨痰瘀孰轻孰重,威灵仙贝母汤可作为基础方,然须如乐氏随证化裁。对于恶性病变,中医药在改善生存质量方面确有独到价值,然需如实评估疗效预期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机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