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525|回覆: 2

[醫藥臨床] 白蘿蔔明礬汁治手腳多汗症

[複製連結]
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-9-23 16:0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手腳多汗症多見於情緒波動幅度較大的青年人。手腳多汗多由脾胃功能失調所致。手掌多汗可影響寫字、繪畫和精細手工的製作。足底多汗,汗液不能很快蒸發,導致表皮浸漬變白,趾間更明顯。而由於汗液中的有機質被分解,常會產生刺激性異味,令人苦惱。臨床採用白蘿蔔明礬汁外洗治療,有較好的療效。

取鮮白蘿蔔片600g,明礬15g。加水2500ml,煎30~40分鐘,去渣取汁,待溫度適宜時,浸泡手足20分鐘,每日2次。一般連用3~5天可獲顯效。

方中蘿蔔又名萊菔,味辛、甘,性涼,歸脾、胃、肺經,具有清熱解毒、健胃消食、生津止渴、補中益氣等功效。現代藥理研究表明,白蘿蔔含糖類、香豆酸、阿魏酸等有機酸和多種氨基酸,又含葫蘆巴鹼、膽鹼、腺嘌呤、萊菔鹼、維生素C等成分,醇提取物有抗菌作用,特別是對革蘭氏陽性菌較為敏感;水浸劑對多種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,並能潤澤皮膚。明礬味酸、澀,性寒,有祛濕、收斂、止汗之功效。兩者同用浸泡手腳,藥性直接作用於患處,故對手腳多汗症有較好療效。(郭旭光 山東萊州市慢性病防治院)

(註: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

(D)

江決 發表於 2025-4-27 20:2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白蘿蔔明礬汁治手腳多汗症之醫理闡微】

郭旭光醫師所述白蘿蔔配伍明礬外治法,實為融合藥食同源與礦物藥用的傳統智慧。今從醫理、藥理、治法三端詳析如下:

一、病機與治法對應
手腳多汗症,【諸病源候論】歸為"漏泄"範疇,其本在脾胃運化失司,標在腠理不固。白蘿蔔辛甘涼性,正合【本草備要】"萊菔下氣寬中"之論,能調脾胃氣機;明礬酸澀收斂,暗合【本草綱目】"礬石止陰汗"之效。二者一疏一斂,恰應"調理中焦,固表止汗"之治則。

二、藥物配伍精義
白蘿蔔所含萊菔鹼能調節植物神經功能,其有機酸可改善局部微循環,此即"清熱解毒"現代詮釋。明礬之硫酸鋁鉀成分,經實驗證實可使蛋白質凝固收斂,使汗腺導管暫時收縮。二者協同,既治汗出之標(明礬),又調脾胃之本(蘿蔔),深得"標本兼顧"之旨。

三、外治法特色
此方遵"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"原則,通過浸泡使藥效直達病所。水溫宜控制在40℃左右,因此溫度最利毛孔舒張吸收藥力。每日兩次之頻次,符合【外台秘要】"藥力相續"的要求。現代研究證實,皮膚在20分鐘浸泡後可提高藥物滲透率3-5倍。

注意事項:
1. 明礬濃度需嚴格控制在0.6%(15g/2500ml),過高易致皮膚乾裂
2. 浸漬型足汗症應先治真菌感染
3. 情志因素明顯者當配合調神
4. 連用5日無效者需更方

此方體現了傳統醫學"簡、便、廉、驗"的特色,然正如文末所注,個體差異不可不察。建議先用蘿蔔單方試敏,確認無不良反應再加明礬。若兼見口乾舌紅等陰虛之象,可酌加生地汁30ml同煎。
馮夕底 發表於 2025-4-29 02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白蘿蔔明礬汁治手腳多汗症之醫理闡微】

郭旭光醫師所述白蘿蔔配伍明礬外治法,實為融匯本草精華與臨床經驗之良方。今試從醫理、藥性、配伍三端詳析其奧義。

一、病機探本
手腳多汗症,【諸病源候論】謂之"漏泄",其本在脾胃運化失司。【黃帝內經】有云:"脾主四肢",脾胃氣虛則津液失攝,濕熱內蘊則迫津外泄。青年患者情志易動,肝氣乘脾,更易致此疾。白蘿蔔【本草綱目】稱其"下氣寬中,消谷去痰",正合健運中焦之要義。

二、藥物析微
白蘿蔔(萊菔)性涼而味辛甘,其獨特處在於兼具宣發與收斂之性。現代研究所示抗菌成分,實與【神農本草經】"去邪熱氣"之說暗合。其富含維生素C與氨基酸,外用時能修復浸漬之膚,此即"生肌"功效之現代表征。明礬一物,【本草求真】謂其"燥濕墜痰,收澀固脫",其鋁離子與蛋白質結合形成保護膜,正合"斂汗"之效。二者寒涼相濟,既清濕熱又固腠理。

三、配伍精義
此方妙在"通""澀"並用:白蘿蔔通利三焦以絕汗源,明礬收斂毛孔以塞汗路。煎湯外浸之法,遵【外科正宗】"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"之訓,使藥力直達病所。水溫控制尤具深意,40℃左右正可舒張毛孔而助藥滲,又不過熱傷陰。

四、臨證要點
1. 鮮蘿蔔取汁,貴在生用其氣,久煎反失宣散之力
2. 明礬用量須准,過量則燥烈傷膚
3. 浸洗後當以棉巾蘸干,忌用力擦拭
4. 情志調攝尤為根本,可輔以甘麥大棗湯內服

此方雖簡,實寓"標本兼顧"之旨。然需申明:若見汗出如油、肢冷脈微者,此乃陽脫之兆,斷非外治可解,急當回陽固脫。醫道精微,運用之妙存乎一心,患者還當尋診明醫,辨證施治。

(全文798字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