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839|回复: 2

[医药临床] 加味败毒汤

[复制链接]
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-9-23 16:0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必读声明 /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
李玉贤,男,1948年生,主任医师,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名中医、昌吉州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。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,长期临床一线工作中,理论联系临床实践,逐步形成独特的辨证思路及诊疗方法,在中医内科、妇科、儿科以及外科方面有较深的造诣。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,编辑出版专著《草山堂医验录》1部,获国家专利1项。

组成:羌活9克,独活9克,柴胡12克,前胡9克,川芎9克,枳壳9克,桔梗9克,党参15克,茯苓15克,薄荷3克,蝉衣15克,甘草9克。

功能:祛风胜湿,宣肺解表。

主治:发热恶寒,头痛身痛、四肢酸楚沉重,舌苔浊腻,脉浮紧。

用法:上药加水500毫升,煎取200毫升,再加水400毫升,煎取200毫升,共取400毫升,混匀分3~4次口服,日一剂。

方解:方中羌活入太阳经理游风,独活入少阴经理伏风,且能除湿止痛;柴胡升清退热,与川芎和血平肝、祛风止痛相协同,对消除头目昏痛效果良好;前胡、枳壳降气平痰,与宣肺祛痰的桔梗、利水渗湿的茯苓相协同,共凑宣肺祛痰止咳之效;党参、甘草扶正以祛邪。

本方妙在用柴胡、桔梗之升,配前胡,枳壳之降,一升一降,调节气机,转换大气,所谓“大气一转,邪气乃散”,此其一。其二,此方妙在用党参扶正以祛邪,虚人服之,使元气得助,以为驱邪之本,使邪气遇药力之驱逐,一涌而出。其三,发散和解药中有人参之扶正,则汗不伤正,有利于祛邪,使疾病速愈。其四,今人外感,动辄吊针输液,往往使表邪不能速解,且吊液凉遏助湿,因此,常使人留有身重肢酸,胃气不醒,头目昏蒙等症长期难以解除,本方扶正达邪,驱风胜湿,恰好对证,服后可收捷效。其五,本方增入蝉衣,意在开宣肺气,以助驱邪之功。李玉贤经常提醒学生:“现在不少人感冒不辨证,开始即用辛凉为主的银翘散、桑菊饮之类,甚至用苦寒板蓝根、黄连抗病毒,国内感冒药市场寒凉药占了多半。可以用辛温解表方剂如麻黄汤、荆防败毒散治愈的风寒感冒患者,却随意用寒凉药,令表寒闭郁,久久不解,酿成久咳不已、低热不退、咽喉不利等症状,临床屡见不鲜。”

加减运用:恶心呕吐者,加半夏9克、陈皮9克;头昏目眩者,加桑叶9克、荆芥9克;咽红疼痛者加金银花15克、连翘15克、牛蒡子9克。

注意事项:风热感冒,阴虚火旺、热盛者禁用。(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 戴海安 李䶮整理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(D)

武尺王 发表于 2025-5-9 03:05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加味败毒汤》方义阐微与临证思辨

李玉贤先生此方,深得《伤寒论》"扶正祛邪"之旨,又承袭明代《万病回春》荆防败毒散法度,融汇古今,别具匠心。其组方之妙,诚如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所言:"治外感如将,贵在速战速决",而此方正合此道。

一、组方机理探赜
本方以羌活、独活为君,取"风能胜湿"之理。羌活专走太阳经,解表寒而通痹痛;独活深入少阴经,搜伏风而除湿浊,二者相须为用,恰如《本草纲目》所载:"羌活治贼风,独活理伏风"。更佐柴胡、川芎升发少阳清气,前胡、枳壳降泄太阴浊气,形成"天地交泰"之势,暗合《黄帝内经》"升降相因"之要义。

党参之用尤见功力,既防辛散伤正,又助正气托邪,此即《伤寒论》桂枝汤啜粥之义。今人外感多夹湿浊,而蝉衣轻清透达,能宣肺气、开玄府,较之传统败毒散更胜一筹。

二、辨证要点精析
此方所主之证,当把握三大关键:
1. 舌脉特征:苔必浊腻,脉必浮紧,此乃风寒湿三气杂至之明证。若见薄黄苔或浮数脉,则属风热,非本方所宜。
2. 症状特点:身痛当辨"酸楚沉重"与"灼热胀痛"之异,前者属湿,后者属热,不可混淆。
3. 病程阶段:适用于外感初期或迁延不愈者,若已化热入里,见口渴咽痛、痰黄尿赤者,当转投银翘辈。

三、临证运用心法
李玉贤先生强调"治感冒如弈棋,首着至关重要",此方之妙正在于:
1. 升降相济:柴胡、桔梗之升配前胡、枳壳之降,恢复肺之宣肃,此即《医门法律》"肺气肃则一身之气皆肃"之谓。
2. 攻补兼施:参、苓、草固护中焦,使汗出有源,祛邪不伤正,深得东垣脾胃学说精髓。
3. 与时俱进:加入蝉衣针对现代人空调病、输液后遗症等新特点,体现"古方新用"之智慧。

四、误治警示
先生痛陈时弊,直指当下三大误区:
1. 滥用寒凉:银翘散本为温病设,今人却不辨风寒,致使"冰伏其邪",酿成久咳、低热等变证。
2. 过度输液:水湿内停,阳气被遏,反致"湿邪黏腻,如油入面"之困局。
3. 见热退热:盲目使用板蓝根等苦寒之品,违背《内经》"体若燔炭,汗出而散"之古训。

此方之设,非唯治病,更在纠偏。学者当深思:中医辨证之精微,首在明察病机,次在选方遣药。李玉贤先生此方,堪为当代经方活用之典范,其辨证思路与加减法度,尤值得后学反复揣摩。

(按:临床应用须严格遵循原方禁忌,热证、阴虚者慎之,免犯"虚虚实实"之戒。)
田光 发表于 2025-7-5 16:12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加味败毒汤方义阐微与临证思辨》

李玉贤先生此方,实脱胎于古方"人参败毒散",而匠心独运处尤在升降相因、扶正祛邪之配伍法度。考《本草纲目》载羌活、独活"皆能逐风胜湿",然一治太阳经游风,一理少阴经伏风,二者相须为用,正合《内经》"风雨之伤人也,先客于皮肤"之旨。方中柴胡、前胡升降相配,暗合《伤寒论》"少阳为枢"之妙,较之原方更增蝉衣轻清透达之力,诚如叶天士所言"治上焦如羽,非轻不举"。

此方配伍之精要,首重气机斡旋。柴胡升少阳清气,桔梗开提肺气,与前胡、枳壳之降气化痰形成"天地交泰"之势,深得《金匮要略》"阴阳相得,其气乃行"之三昧。党参之用尤见功力,既防羌、独活辛燥伤正,又助正气托邪外出,与茯苓健脾渗湿相得益彰,正应李东垣"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"之训。现代临床常见输液后湿遏阳郁之证,此方祛风胜湿而不伤正,确为的对之方。

李玉贤先生强调"今人感冒滥用寒凉"之弊,实发人深省。《景岳全书》早有"六气皆从火化,然未有不由于外感风寒者"之论。方中薄荷、蝉衣用量轻灵,既避辛温太过之嫌,又存"治上焦如羽"之旨。其加减法亦具法度:加半夏、陈皮即合二陈汤义,治痰湿呕恶;添桑叶、荆芥则增疏风透表之功,俱见随证变通之妙。

然需申明,此方究属辛温解表之剂,若见《温病条辨》所谓"太阴风温,但咳身不甚热"者,则当慎用。临床运用须恪守"恶寒重、发热轻、苔白腻"之辨证要点,方不致误。先生临证四十载,融汇古今而自成机杼,此方之制,非惟承仲景心法,更见东垣遗韵,实为当代经方活用之典范。学者当于其"扶正达邪"之旨深加玩味,庶几得见方中三昧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机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