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720|回復: 0

[医药临床] 枳术理中汤

[複製鏈接]
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-9-23 16:0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读声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章浩军,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副院长、主任医师、教授、硕士生导师。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、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、『十二五』国家重点中医专科——脾胃病专科学科带头人、福建省名中医。从事中医教学、科研、临床30余载,善用经方治疗久利(溃疡性结肠炎)、胃痞(慢性胃炎、功能性胃肠疾病)、胃脘痛(胃溃疡)、顽痹(类风湿性关节炎)等疑难杂症。主持并参与省、市科研课题8项,主编〖伤寒心悟〗〖六经辨治脾胃病〗等专著,并在国家级、省级公开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。

组成:干姜10克,红参10克,生白术60克,枳实20克,炙甘草10克。

功效:温运脾阳,理气通便。

主治:便秘病,证属太阴『阴结』证。临证多以大便干或不干、黏腻,便出不爽,排出困难,伴腹胀、腹痛,纳呆,口淡喜温饮或口干不喜饮,神疲乏力,形寒肢冷,舌质淡、胖大、边有齿痕,苔白腻,脉濡缓或沉迟等为主要表现。

用法:以上诸药,加水浸过药面,浸泡1小时,武火煎开,文火煎煮20~30分钟,倒出药液,加水如上述煎法再煎第二煎,混合两次药液,分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。

方解:张仲景〖伤寒论〗太阴病篇虽未提及『不大便』,但其在〖金匮要略〗腹满寒疝宿食脉证治第十一条则有:『趺阳脉微弦,法当腹满,不满者,必便难』考其便秘,当属太阴脾阳亏虚、寒凝内结、阻滞肠腑气机而致太阴『阴结』证。

本方由理中汤、枳术汤化裁而成。太阴病证治如〖伤寒论〗277条所言:『自利不渴者,属太阴,以其藏有寒故也,当温之,宜服四逆辈』。方中以干姜温助太阴脾阳、扶阳抑阴,正如〖本草思辨录〗谓:干姜『为温中之专药,理中汤用之,正如其本量。』〖金匮翼〗云:『内生之寒,温必以补。』故以红参易仲景理中汤之人参,补益脾气同时加强温阳散寒之效;脾为湿土,喜燥恶湿,以白术燥湿浊,运脾气,复脾胃升降之职,大量用之可益气通便,通下而伤正;〖金匮要略〗:『心下坚,大如盘,边如旋盘,水饮所作,枳术汤主之。』本方虽是仲景为水饮病所作,然不拘于水饮病,但凡脾气亏虚,气机升降失常,均可用之,枳实可破结实,消胀满,合白术共奏益气补脾,行气通下之效,且祛邪而不伤正;炙甘草合干姜辛甘化阳,以加强温养散寒之效,合红参补脾益气,亦可缓急止痛,调和诸药。全方诸药合用补而不滞,补中有通,理中焦,调升降,散阴结,共奏温运脾阳,理气通便之功,故太阴『阴结』便秘可自除。

临证加减:若虚寒痛甚者可加附子10克、肉桂6克以增强温阳散寒止痛之效;若伴腹中实痛加酒大黄10克、芍药20克;若伴恶心、呕吐者加生姜30克、姜半夏10克、桂枝10克;若伴胃脘胀满、嗳气酸腐加鸡内金10克、神曲15克;若伴口苦、性情急躁,可合四逆散化裁。

验案:刘某,女性,65岁,2012年7月9日初诊,诉大便干结已2年,反复不已。近两月大便干结,2~3日一行,腹胀满,恶心,嗳气,纳少,疲乏,夜寐欠佳,舌质淡红、边有齿印,脉细弱。证属太阴『阴结』证,拟用枳术理中汤温运脾阳、理气通便,处方:干姜10克,红参10克,枳实20克,生白术60克,半夏10克,炙甘草10克。服3剂后大便得下,脘满稍减,纳食略增,守上方加生姜30克,再进服5剂,诸症皆除。(福建中医药大学 喻爱萍 整理 章浩军指导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(D)

jsj9bczf 發表於 2025-8-1 22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枳术理中汤方义阐微与临证思辨

章浩军教授所拟枳术理中汤,乃融汇仲景理中汤与枳术汤之精义,专治太阴“阴结”之便秘,其组方严谨,药效卓著,堪称经方化裁之典范。今就本方之理论渊源、配伍法度及临证要点略陈管见。

一、理论渊源:太阴阴结与仲景学术钩沉
《伤寒论》太阴病篇虽未明言便秘,然《金匮要略·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》云:“趺阳脉微弦,法当腹满,不满者,必便难”,已暗寓太阴脾阳虚衰、寒凝气滞可致便秘。章师深谙此理,提出“阴结”概念,其病机核心为脾阳不振、寒湿内结、气机壅滞,与阳明腑实之“阳结”迥异。此说上承《景岳全书》“阴结者,正不足也”之论,下启现代脾胃病辨治新径。

二、方药解析:温运并行,补泻兼施
1. 理中为基,温补脾阳
方中干姜辛热,专温太阴之寒,《本草思辨录》誉其为“温中之专药”,合红参(易人参)大补元气,共成“温必以补”之功,契合《金匮翼》治内寒之旨。红参性偏温煦,较人参更宜阳虚之证,此乃章师临证匠心。

2. 枳术相伍,升降有度
生白术用至60克,取其“燥湿浊、运脾气”之效,且大剂量可益气通便,此本于《本草求真》“白术既能燥湿,复能缓脾生津”之说。枳实破气消积,与白术配伍,一升一降,暗合“脾宜升则健,胃宜降则和”之机。仲景枳术汤原治水饮痞结,章师扩其用,凡脾虚气滞者皆可投之,体现“异病同治”之妙。

3. 甘草调和,固护中州
炙甘草甘缓和中,既缓干姜之烈,又制枳实之峻,使全方温而不燥、攻而不伐,深得“有制之师”之要义。

三、临证要点与拓展应用
1. 辨证关键
本方适用于太阴“阴结”证,当以舌淡胖齿痕、苔白腻、脉濡缓为辨证眼目。若见舌红苔黄、脉数者,则非所宜,需防误投温药助火。

2. 加减法度
寒甚者加附子,成附子理中汤意;
湿重者合平胃散;
气滞甚者加木香、砂仁。

3. 现代应用
章师以此方治疗功能性便秘、老年性便秘属脾阳虚者,疗效显著。现代研究表明,白术多糖可调节肠道菌群,枳实能促进胃肠蠕动,为古方新用提供科学依据。

结语
枳术理中汤融温阳、益气、行气于一炉,既守仲景法度,又具时代新意。章浩军教授以经方为基,结合多年临床心得,创此效方,实为“传承不泥古,创新不离宗”之典范。学者当细究其理,灵活化裁,方能于临证中得心应手。

(全文约780字)
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-8-2 11:53 | 顯示全部樓層
枳术理中汤方义阐微与临证思辨

章浩军教授所拟枳术理中汤,乃融汇仲景理中汤与枳术汤之精义,专治太阴脾虚阴结之便秘,其组方严谨,理法分明,堪称经方化裁之典范。今就其学术内涵与临证要点析论如下:

一、太阴阴结之病机溯源
《伤寒论》太阴病提纲虽未直言便秘,然《金匮要略·腹满寒疝宿食病篇》云:“趺阳脉微弦,法当腹满,不满者,必便难”,已揭示太阴脾阳不振、寒凝气滞可致“阴结”。此证属本虚标实,脾阳亏虚为本,寒浊壅滞为标。章教授深谙仲景微旨,以“温运脾阳,理气通便”立法,正合《伤寒论》277条“藏有寒,当温之”之训。

二、组方配伍之经方底蕴
1. 理中汤为基,温补并行
方中干姜辛热,专温太阴之寒,《本草思辨录》誉其为“温中专药”,合红参(易人参)大补元气,既助干姜温阳,又益脾气之虚,暗合《金匮翼》“内生之寒,温必以补”之旨。炙甘草甘缓和中,协理中焦,四药共成温补脾阳之核心。

2. 枳术汤化裁,通补相济
生白术用至60克,取其“燥湿浊、运脾气”之功,且大剂量可益气通便,既复脾胃升降之机,又无攻伐伤正之弊。枳实破气消积,《金匮》原治水饮结聚,章教授引申其义,用于太阴气滞,与白术相配,一消一补,俾“补而不滞,通不伤正”,恰如周学海所言:“治脾者,补其虚而导其滞。”

三、临证应用之关键指征
本方所治便秘,当紧扣太阴虚寒之证:
主症:大便黏滞不爽,腹胀隐痛,得温则缓;
兼症: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,形寒肢冷,舌淡胖齿痕,脉濡迟;
禁忌:若见舌红苔黄、脉数之阳明热结,或阴虚肠燥者,非本方所宜。

四、学术创新与临床价值
章教授以经方为基,创新性地将枳术汤拓展至脾虚气滞之便秘,突破“水饮病”原治范畴,体现了“异病同治”的辨证思维。其重用白术通便、红参助阳,尤显临证胆识。此方于现代功能性胃肠病、老年性便秘属太阴证者,颇具实效,亦为经方现代化应用提供范例。

结语:枳术理中汤之精妙,在于执简驭繁,融温、补、通三法于一炉,既承仲景之学,又发古方新用。章浩军教授以此方示人,非惟疗疾,更启后学悟“辨证求因,审因论治”之奥义。学者当于临证中细察病机,勿拘表象,方得经方化裁之真谛。

(全文约780字)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