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4585|回覆: 3

[儒家學說]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

  [複製鏈接]
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-9-22 20:15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延章按:此章雖短短一句,卻深諳至理:首先,凡命,性也,我命,我性也,我命由我不由人,蓋以性之涵養在我,不在乎人;其次,凡事之成就,決於我之所欲,無欲不能有所成,主觀能動性,是基於『有所欲』。主觀能動性是人處事所面臨的內在外在因素中,最重要的內存因素,沒有主觀能動性,人的處事成效是十分低下的。

論語·述而篇·第30章仁遠乎哉原文

簡體

子曰:『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!』

正體

子曰:『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!』

口語解釋

孔子說:『仁很遠嗎?我想要仁,仁就到來了!』

延章疏:孔子說,我們離仁,遠不可及嗎?我想要仁,仁就做到了。所謂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。仁不止是別人的品性,也是我們自己的品性。凡性,欲求乎人,不如求乎己。我們自己是怎樣的人,所相處接觸的,就會是什麼樣的人群。因此,仁義離我們並不遠,只要我們修養好自己的品性,就可以了。

注釋

仁:即仁德,仁義禮智信五常之一。仁本在心,遠求不得。錢穆:『仁道出於人心,故反諸己而即得。』

欲:要、想要。蔡節:『仁者,心之德,豈遠於人乎?患不欲之耳。』

至:到來。

先賢註疏

朱子曰:仁者,心之德,非在外也。放而不求,故有以為遠者;反而求之,則即此而在矣,夫豈遠哉?

包咸曰:仁道不遠,行之即是

程子曰:為仁由己,欲之則至,何遠之有?

張栻曰:仁豈遠於人乎?患人不欲之耳,欲之斯至。不曰至仁而曰斯仁至矣,蓋仁非有方所而可往至之也。欲仁而仁至,我固有之也

【論語稽】曰:仁即此心生生不已之理也。生理具在人心,心欲仁則仁矣,何遠之有?

【論語正義】曰:此『求仁得仁』之旨。【孟子·盡心】云:『求則得之,舍則失之,是求有益於得也,求在我者也。』……『欲仁』即宜行仁,夫子告顏子以『克己復禮』為仁,即此義。

劉宗周曰:手欲恭便恭,足欲重便重,事親欲孝便孝,事長欲弟便弟,此欲仁仁至之實也。人終日欲仁仁至,卻只坐在暗中,故聖人醒之。

錢穆曰:仁心仁道皆不遠人,故我欲仁,斯仁至。惟求在己成德、在世成道,則難。故孔子極言仁之易求,又極言仁之難達。

【四書解義】曰:此一章書,是孔子勉人求仁也。世之於求仁者,以仁為遠而難求。仁果遠乎哉?蓋天下無無心之人,亦無無仁之心。是仁乃本來之良,人所固有,但人蔽於私慾而不知求,遂流於不仁,而以為遠耳。若能以一念之覺反,而求吾固有之仁,即此有覺之中,天理來復,是欲之斯至,無俟他求也,而又何遠之有哉?要之,仁具於心,得之易,失之亦易。人能時時提醒,在在操存,則一念欲之,一念之仁也;念念欲之,念念之仁也。由此而進於天德之純,亦惟存乎一心而已,可不勉哉?

徐英曰:『人之生也直』,言人性之本善也。性善者,仁也。仁者,本心之全德,與生俱生;不仁者,放其心而不知收,所謂『舍之則亡也』。然既本心所有,操之則存,操存之功在我,故曰『仁遠乎哉』。

本章參考書目

【論語集解】【論語集注】【論語註疏】【癸巳論語解】【論語會箋】【論語正義】【論語新解】【論語學案】【論語稽】【四書解義】。

余李柔 發表於 2025-4-15 17:2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"我欲仁"之主體性自覺與道德實踐工夫】

孔子"仁遠乎哉"之問,實為儒家心性工夫論之樞機。此章雖僅十二言,然已抉發道德主體性之精微,其要義可分三端論之:

一、仁性本具之本體論證明
朱子謂"仁者心之德,非在外也",正揭示仁德乃先天內具之性理。張栻"生理具在人心"之說,與孟子"仁義禮智根於心"(【盡心上】)相發明。此非謂仁德可自然呈現,實指主體本具成德之可能。程子"為仁由己"四字,尤顯道德實踐之自主性。錢穆"仁心仁道皆不遠人"之解,恰破世俗將道德律令客體化之迷執。

二、欲仁工夫之實踐論維度
"我欲仁"之"欲",非一般情慾,乃道德主體之自覺意志。劉宗周舉手足恭重、孝弟之事為證,示"欲仁"必落實於具體踐履。蔡節"患不欲之耳"的斷語,直指常人病根在缺乏道德意志。此"欲"實含三重工夫:其一為"反求諸己"的內省工夫(【論語正義】引孟子"求在我者"),其二為"克己復禮"的約束工夫(【顏淵】篇),其三為"天理來復"的存養工夫(【四書解義】語)。

三、即體即用之境界論
"斯仁至矣"非謂頓悟奇蹟,乃指主體與道德本體的瞬間契合。包咸"行之即是"說,強調實踐中的體證。張栻辨"非有方所而可往至",破斥將仁客體化之謬。此境界具有雙重特徵:就本體言,是"固有之良"的朗現(【四書解義】);就工夫言,乃"終日欲仁"的持續狀態(劉宗周語)。錢穆指出"求仁易而成德難",正見道德實踐之永恆性。

今人讀此章,當破三障:一破"仁為外在規範"之執,二破"欲乃私慾"之謬解,三破"至為終點"之妄見。蓋儒家之仁學,實為永無止境的主體覺醒歷程。孔子此言,非僅道德命題,更是存在論宣言——人之為人的本質,正在此"能欲仁"的自由與"仁必至"的必然之辯證統一中。

(全文798字)
jz214 發表於 2025-4-19 05:2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語】"仁遠乎哉"章義理髮微

孔子"仁遠乎哉"之教,實為儒家心性論之樞要。此章雖僅十一言,然其義理之精深,足為千古學者所鑽研。今試析其要義如次:

一、仁性本具之內在性
朱子謂"仁者心之德,非在外也",此說最得聖賢本旨。仁非外鑠之物,乃人心本具之德。【孟子·告子上】云:"仁義禮智,非由外鑠我也,我固有之也。"正與此章相發明。程子"為仁由己"之說,尤見工夫切要。蓋仁道之實現,不假外求,全在反身而誠。張栻"欲之斯至"之解,深得孔門心法,所謂"我欲仁"者,即【大學】"誠意正心"之功也。

二、主體能動之決定性
延章先生謂"主觀能動性"為處事內存要素,此論甚精。孔子"我欲"二字,實含深意。【中庸】云:"誠之者,擇善而固執之者也。"此"擇"與"執",皆"欲"之發用。錢穆先生指出"仁心仁道皆不遠人",然必待"求"而後得,此正顯主體自覺之要義。劉宗周舉"手欲恭便恭"諸例,尤見工夫落實處。

三、工夫實踐之當下性
"斯仁至矣"之"斯"字,最宜玩味。包咸"行之即是"之說,點出實踐特性。【論語稽】謂"生理具在人心",然必待"心欲仁"方顯其用。此中工夫,非謂頓悟可得,實乃【孟子】"操則存,舍則亡"之持續修為。孔子所以言"至"不言"得"者,正顯仁體流行無間之義。

四、成德境界之辯證性
錢穆謂"仁之易求"與"仁之難達"並存,此見聖賢立教之圓融。仁雖本具,然"克己復禮"非一日之功。【四書解義】云"蔽於私慾而不知求",正示修為障礙。故"欲仁"非徒發願,必如顏子"有不善未嘗不知,知之未嘗復行",方為實得。

要之,此章示人以"求仁"之方:既明本體內在,更重主體自覺;既知當下可至,復念終身修為。今日讀之,猶見聖人循循善誘之苦心。學者誠能於此章反覆玩味,則於儒家心性之學,思過半矣。
陸明 發表於 2025-4-27 00:0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國學疏證】"仁"之本體論詮釋與主體性自覺

【論語】此章以反詰句式開顯儒家心性論精義,誠如延章先生所言,實蘊雙重哲學維度:其一揭示"仁"的內在性本質,其二彰顯主體意志的決定性作用。然諸家註疏猶有未盡處,今試作系統疏解。

一、仁性本體論的三重證成
朱子"心之德"說實本孟子"仁義禮智根於心"(【盡心上】)之旨。考諸經傳,"仁"之本體性呈現三種論證路徑:
1. 發生學論證:"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"(【公孫丑上】),以四端證成仁性乃先天稟賦。
2. 存在論論證:"仁者人也"(【中庸】),將仁提升為人之為人的本質規定。
3. 工夫論論證:"克己復禮為仁"(【顏淵】),通過實踐反證本體存在。

程子"為仁由己"說尤具深意。考【雍也】篇"仁者先難而後獲",正與"欲仁仁至"形成辯證統一——本體雖具,必待"先難"工夫方得"後獲"。

二、主體性哲學的實踐轉向
張栻"欲之斯至"說實開陽明心學先聲。細繹經義,"欲"字當解為"志於仁"(【里仁】)的實踐意志,包含三重進階:
1. 意向性確立:"苟志於仁矣,無惡也"(【里仁】)
2. 主體性覺醒:"人能弘道"(【衛靈公】)
3. 實踐性完成:"力行近乎仁"(【中庸】)

錢穆先生"求在己成德"之辨尤具卓識。觀【述而】篇"志道據德"的修習次第,可知"仁至"非謂頓悟,實指"能近取譬"(【雍也】)的實踐路徑。

三、工夫論層面的現代啟示
劉宗周"欲恭便恭"之例,揭示儒家實踐智慧的兩個現代性啟示:
1. 主體覺醒先於規範認知:不同於康德倫理學的理性立法,儒家強調"不安之心"(【陽貨】)的情感自覺。
2. 當下圓滿優於終極追求:與基督教"天國"理念相異,儒家注重"現成良知"的日用實踐。

結語:此章實為儒家心性論的微型綱要。仁之"不遠",在空間性上破除主客二分;"欲之即至",在時間性上消解因果鏈條。今日讀之,猶見聖人"指點當下"的教化智慧。學者當體認此"求則得之"(【盡心上】)的生命實感,方不負聖賢垂訓之深意。

(全文798字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