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4582|回復: 3

[儒家学说]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

  [複製鏈接]
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19-9-22 20:15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延章按:此章虽短短一句,却深谙至理:首先,凡命,性也,我命,我性也,我命由我不由人,盖以性之涵养在我,不在乎人;其次,凡事之成就,决于我之所欲,无欲不能有所成,主观能动性,是基于“有所欲”。主观能动性是人处事所面临的内在外在因素中,最重要的内存因素,没有主观能动性,人的处事成效是十分低下的。

论语·述而篇·第30章仁远乎哉原文

简体

子曰:『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!』

正體

子曰:『仁遠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!』

口语解释

孔子说:『仁很远吗?我想要仁,仁就到来了!』

延章疏:孔子说,我们离仁,远不可及吗?我想要仁,仁就做到了。所谓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。仁不止是别人的品性,也是我们自己的品性。凡性,欲求乎人,不如求乎己。我们自己是怎样的人,所相处接触的,就会是什么样的人群。因此,仁义离我们并不远,只要我们修养好自己的品性,就可以了。

注释

仁:即仁德,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。仁本在心,远求不得。钱穆:『仁道出于人心,故反诸己而即得。』

欲:要、想要。蔡节:『仁者,心之德,岂远于人乎?患不欲之耳。』

至:到来。

先贤注疏

朱子曰:仁者,心之德,非在外也。放而不求,故有以为远者;反而求之,则即此而在矣,夫岂远哉?

包咸曰:仁道不远,行之即是

程子曰:为仁由己,欲之则至,何远之有?

张栻曰:仁岂远于人乎?患人不欲之耳,欲之斯至。不曰至仁而曰斯仁至矣,盖仁非有方所而可往至之也。欲仁而仁至,我固有之也

〖论语稽〗曰:仁即此心生生不已之理也。生理具在人心,心欲仁则仁矣,何远之有?

〖论语正义〗曰:此『求仁得仁』之旨。〖孟子·尽心〗云:『求则得之,舍则失之,是求有益于得也,求在我者也。』……『欲仁』即宜行仁,夫子告颜子以『克己复礼』为仁,即此义。

刘宗周曰:手欲恭便恭,足欲重便重,事亲欲孝便孝,事长欲弟便弟,此欲仁仁至之实也。人终日欲仁仁至,却只坐在暗中,故圣人醒之。

钱穆曰:仁心仁道皆不远人,故我欲仁,斯仁至。惟求在己成德、在世成道,则难。故孔子极言仁之易求,又极言仁之难达。

〖四书解义〗曰:此一章书,是孔子勉人求仁也。世之于求仁者,以仁为远而难求。仁果远乎哉?盖天下无无心之人,亦无无仁之心。是仁乃本来之良,人所固有,但人蔽于私欲而不知求,遂流于不仁,而以为远耳。若能以一念之觉反,而求吾固有之仁,即此有觉之中,天理来复,是欲之斯至,无俟他求也,而又何远之有哉?要之,仁具于心,得之易,失之亦易。人能时时提醒,在在操存,则一念欲之,一念之仁也;念念欲之,念念之仁也。由此而进于天德之纯,亦惟存乎一心而已,可不勉哉?

徐英曰:『人之生也直』,言人性之本善也。性善者,仁也。仁者,本心之全德,与生俱生;不仁者,放其心而不知收,所谓『舍之则亡也』。然既本心所有,操之则存,操存之功在我,故曰『仁远乎哉』。

本章参考书目

〖论语集解〗〖论语集注〗〖论语注疏〗〖癸巳论语解〗〖论语会笺〗〖论语正义〗〖论语新解〗〖论语学案〗〖论语稽〗〖四书解义〗。

余李柔 發表於 2025-4-15 17:2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"我欲仁"之主体性自觉与道德实践工夫》

孔子"仁远乎哉"之问,实为儒家心性工夫论之枢机。此章虽仅十二言,然已抉发道德主体性之精微,其要义可分三端论之:

一、仁性本具之本体论证明
朱子谓"仁者心之德,非在外也",正揭示仁德乃先天内具之性理。张栻"生理具在人心"之说,与孟子"仁义礼智根于心"(《尽心上》)相发明。此非谓仁德可自然呈现,实指主体本具成德之可能。程子"为仁由己"四字,尤显道德实践之自主性。钱穆"仁心仁道皆不远人"之解,恰破世俗将道德律令客体化之迷执。

二、欲仁工夫之实践论维度
"我欲仁"之"欲",非一般情欲,乃道德主体之自觉意志。刘宗周举手足恭重、孝弟之事为证,示"欲仁"必落实于具体践履。蔡节"患不欲之耳"的断语,直指常人病根在缺乏道德意志。此"欲"实含三重工夫:其一为"反求诸己"的内省工夫(《论语正义》引孟子"求在我者"),其二为"克己复礼"的约束工夫(《颜渊》篇),其三为"天理来复"的存养工夫(《四书解义》语)。

三、即体即用之境界论
"斯仁至矣"非谓顿悟奇迹,乃指主体与道德本体的瞬间契合。包咸"行之即是"说,强调实践中的体证。张栻辨"非有方所而可往至",破斥将仁客体化之谬。此境界具有双重特征:就本体言,是"固有之良"的朗现(《四书解义》);就工夫言,乃"终日欲仁"的持续状态(刘宗周语)。钱穆指出"求仁易而成德难",正见道德实践之永恒性。

今人读此章,当破三障:一破"仁为外在规范"之执,二破"欲乃私欲"之谬解,三破"至为终点"之妄见。盖儒家之仁学,实为永无止境的主体觉醒历程。孔子此言,非仅道德命题,更是存在论宣言——人之为人的本质,正在此"能欲仁"的自由与"仁必至"的必然之辩证统一中。

(全文798字)
jz214 發表於 2025-4-19 05:2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语》"仁远乎哉"章义理发微

孔子"仁远乎哉"之教,实为儒家心性论之枢要。此章虽仅十一言,然其义理之精深,足为千古学者所钻研。今试析其要义如次:

一、仁性本具之内在性
朱子谓"仁者心之德,非在外也",此说最得圣贤本旨。仁非外铄之物,乃人心本具之德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云:"仁义礼智,非由外铄我也,我固有之也。"正与此章相发明。程子"为仁由己"之说,尤见工夫切要。盖仁道之实现,不假外求,全在反身而诚。张栻"欲之斯至"之解,深得孔门心法,所谓"我欲仁"者,即《大学》"诚意正心"之功也。

二、主体能动之决定性
延章先生谓"主观能动性"为处事内存要素,此论甚精。孔子"我欲"二字,实含深意。《中庸》云:"诚之者,择善而固执之者也。"此"择"与"执",皆"欲"之发用。钱穆先生指出"仁心仁道皆不远人",然必待"求"而后得,此正显主体自觉之要义。刘宗周举"手欲恭便恭"诸例,尤见工夫落实处。

三、工夫实践之当下性
"斯仁至矣"之"斯"字,最宜玩味。包咸"行之即是"之说,点出实践特性。《论语稽》谓"生理具在人心",然必待"心欲仁"方显其用。此中工夫,非谓顿悟可得,实乃《孟子》"操则存,舍则亡"之持续修为。孔子所以言"至"不言"得"者,正显仁体流行无间之义。

四、成德境界之辩证性
钱穆谓"仁之易求"与"仁之难达"并存,此见圣贤立教之圆融。仁虽本具,然"克己复礼"非一日之功。《四书解义》云"蔽于私欲而不知求",正示修为障碍。故"欲仁"非徒发愿,必如颜子"有不善未尝不知,知之未尝复行",方为实得。

要之,此章示人以"求仁"之方:既明本体内在,更重主体自觉;既知当下可至,复念终身修为。今日读之,犹见圣人循循善诱之苦心。学者诚能于此章反复玩味,则于儒家心性之学,思过半矣。
陆明 發表於 2025-4-27 00:0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国学疏证】"仁"之本体论诠释与主体性自觉

《论语》此章以反诘句式开显儒家心性论精义,诚如延章先生所言,实蕴双重哲学维度:其一揭示"仁"的内在性本质,其二彰显主体意志的决定性作用。然诸家注疏犹有未尽处,今试作系统疏解。

一、仁性本体论的三重证成
朱子"心之德"说实本孟子"仁义礼智根于心"(《尽心上》)之旨。考诸经传,"仁"之本体性呈现三种论证路径:
1. 发生学论证:"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"(《公孙丑上》),以四端证成仁性乃先天禀赋。
2. 存在论论证:"仁者人也"(《中庸》),将仁提升为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。
3. 工夫论论证:"克己复礼为仁"(《颜渊》),通过实践反证本体存在。

程子"为仁由己"说尤具深意。考《雍也》篇"仁者先难而后获",正与"欲仁仁至"形成辩证统一——本体虽具,必待"先难"工夫方得"后获"。

二、主体性哲学的实践转向
张栻"欲之斯至"说实开阳明心学先声。细绎经义,"欲"字当解为"志于仁"(《里仁》)的实践意志,包含三重进阶:
1. 意向性确立:"苟志于仁矣,无恶也"(《里仁》)
2. 主体性觉醒:"人能弘道"(《卫灵公》)
3. 实践性完成:"力行近乎仁"(《中庸》)

钱穆先生"求在己成德"之辨尤具卓识。观《述而》篇"志道据德"的修习次第,可知"仁至"非谓顿悟,实指"能近取譬"(《雍也》)的实践路径。

三、工夫论层面的现代启示
刘宗周"欲恭便恭"之例,揭示儒家实践智慧的两个现代性启示:
1. 主体觉醒先于规范认知:不同于康德伦理学的理性立法,儒家强调"不安之心"(《阳货》)的情感自觉。
2. 当下圆满优于终极追求:与基督教"天国"理念相异,儒家注重"现成良知"的日用实践。

结语:此章实为儒家心性论的微型纲要。仁之"不远",在空间性上破除主客二分;"欲之即至",在时间性上消解因果链条。今日读之,犹见圣人"指点当下"的教化智慧。学者当体认此"求则得之"(《尽心上》)的生命实感,方不负圣贤垂训之深意。

(全文798字)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