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062|回覆: 1

[醫藥臨床] 通氣散加味治療耳聾

[複製鏈接]
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-8-26 00:00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清代名醫王清任的【醫林改錯】卷上,有云:『耳孔內小管通腦,管外有瘀血,靠擠管閉,故耳聾……通氣散方,治耳聾不聞雷聲。』 通氣散由三味藥組成:柴胡30克,香附30克,川芎15克。

方中柴胡味苦、辛,性微寒,歸心包絡、肝、三焦、膽經,可和解退熱、疏肝解郁、升舉陽氣;川芎味辛,性溫,歸肝、膽、心包經,可活血行氣,祛風止痛;香附味辛、微苦、微甘,性平,歸肝、脾、三焦經,可疏肝理氣、調經止痛。三藥合用,可共奏行氣活血、條達郁滯、開竅聰耳之功,對於肝氣鬱滯、氣血瘀阻之急慢性耳聾療效奇佳。

案例

劉某,男,72歲,於2019年4月25日因『左耳流膿1周伴聽力嚴重下降2天』在當地衛生院以左側化膿性中耳炎、左側突發性耳聾收入院,給予抗感染(頭孢曲松針)、活血化瘀(復發丹參注射液)、改善循環(甲鈷氨片)、抗生素耳道沖洗等對症治療。經8天治療後無耳道流膿症狀,但聽力下降加重,遂來我院就診。門診行耳纖維內鏡示:左側外耳道通暢,耳道內可見少量耵聹屑,耳道乾燥,鼓膜可見緊張部陳舊性穿孔,鼓室乾燥。雙耳乳突CT未見明顯異常。純音電測聽及聲導抗未查。追問患者知患者左側中耳炎病史3年,無聽力下降病史,喪偶,平素性情憂鬱、沉默寡言。近日來,晨起口苦、咽干症狀明顯,飲水後稍緩解,無自汗、盜汗、發熱等不適,飢不欲食,常於午後自覺胸悶不舒,善太息,無心悸、喘息,左耳聽力基本喪失,右耳聽力尚可,小便短黃舌、大便稍乾燥,尖紅,苔少,脈滑澀。現診斷為肝氣鬱滯之耳聾病,治療以疏肝解郁、條達開竅為法,以通氣散合龍膽瀉肝湯為主方加減。

處方:柴胡20克,香附20克,川芎15克,龍膽草10克,梔子10克,黃芩10克,澤瀉10克,川木通10克,車前子10克,當歸10克,知母10克,麥冬15克,甘草5克。

以上方劑共5劑,日1劑,水煎服,分早中晚三次服用。

2劑服完患者述聽力明顯改善,二便基本正常,口乾苦明顯緩解。5劑服完患者述左耳目前聽力正常,無咽干、口苦之證,胸中憋悶不舒亦明顯改善,余無特殊不適,故原方減麥冬、知母繼續服用十劑後,諸症皆消。

按:【醫學準繩六要】云:『左脈弦急而數,屬肝火,其人必多怒,耳鳴或聾,宜平肝伐木,龍膽瀉肝湯,不已,龍薈丸。』臨床上耳聾與肺、肝膽、腎、脾胃關係密切,一般可有風熱侵襲、肝火上擾、腎精虧虛、痰火壅結、脾胃虛弱等分型,治療需審證求因,急則治標,緩則求本,對證論治,往往能取得較好療效。該患者平素性情憂鬱、沉默寡言、善太息,結合二便情況及舌苔脈弦,考慮為肝氣鬱滯、肝膽火熱上擾。柴胡、川芎、香附性味皆辛易達陽竅,一苦、一寒、一平共奏疏肝解郁、條達通竅之功;龍膽草大苦大寒,上瀉肝膽實火,下清下焦濕熱,黃芩、梔子苦寒以助瀉火之之效,澤瀉、木通、車前子清熱利濕,使濕熱從水道排出。肝主藏血,肝經有熱,本易耗傷陰血,加用苦寒燥濕,再耗其陰,故用當歸、知母、麥冬以滋陰養血,以使標本兼顧;甘草調和諸藥。綜觀全方,瀉中有補,利中有滋,使火降熱清,祛滯條達,故諸症乃消。(郭天穎 湖北省棗陽市中醫院)

(註: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

(Y)

金不右 發表於 2025-7-7 03:10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王清任通氣散加味治療肝鬱氣閉型耳聾的臨證思辨】

王清任【醫林改錯】所載通氣散,乃治耳聾之經方,其理法深合【內經】"九竅不利,皆屬脾胃"及【丹溪心法】"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"之旨。今觀此案,頗得古法精髓而又能通權達變,謹就理法方藥析之如下:

一、病機探賾
患者七旬老翁,喪偶鬱結在先,中耳炎病史三年,此正合【景岳全書】"憂鬱傷肝,肝膽氣逆,壅遏清竅"之論。其脈滑澀並見,滑為氣鬱生痰,澀示血行不暢;舌尖紅而苔少,乃肝鬱化火之象;晨起口苦、胸悶太息,顯系肝氣橫逆,膽熱上擾。此證當屬肝鬱氣閉為主,兼夾肝膽鬱熱,與單純瘀血阻竅之證有別。

二、方義鈎玄
原方通氣散中,柴胡為君,取"肝喜條達"之義,【本草正義】謂其"宣暢氣血,散結調經";香附為臣,【本草綱目】贊其"乃氣病之總司";川芎佐之,上行頭目,【本草匯言】稱其"能上行頭目,下調經水"。本案加味尤具匠心:
1. 合龍膽瀉肝湯去生地黃,既清肝膽實火,又防滋膩礙胃
2. 知母、麥冬潤燥而不戀邪,暗合"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"(【素問·髒氣法時論】)
3. 保留原方三味主藥而減其量,防升散太過

三、轉歸析微
患者二劑見效,五劑聽力復常,此正應【醫學心悟】"郁證用藥,貴在輕靈"之訓。二診減知母、麥冬,遵"中病即止"原則,蓋鬱火既清,過用寒涼反傷生機。後續治療堅持疏肝為主,深得"治郁當以順氣為先"(【證治匯補】)之三昧。

四、臨證啟悟
1. 耳聾辨治當分新久:新聾多實,貴在開郁;久聾多虛,法宜滋補。此案雖病史三年,然突發加重,仍從實證論治
2. 老年耳聾非盡屬虛:【醫貫】云"老人耳聾,亦有氣閉者",此案可為佐證
3. 現代檢查與傳統辨證宜互參:雖未行電測聽,然據舌脈症候,仍能準確辨機

結語:此案示範了古方新用的三種境界:守其法(疏肝開郁)、變其量(減主藥劑量)、廣其用(合方化裁)。學者當知,運用古方貴在明其理而不拘其藥,識其證而靈活化裁,如此方得中醫辨證論治之真諦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