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956|回復: 2

[医药临床] 喉源性咳嗽验案之肝郁痰阻

[複製鏈接]
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-9-2 00:00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读声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经络考〗云:『肝足厥阴之脉…循喉咙之后处。』提示咳嗽可由肝脏引起。临床上肝咳可见肝火犯肺之黛蛤散证;然肝郁痰阻所引起的喉病也不少见,此类证型症状多见咽部不适,如物堵感,情志不畅时加重,咳嗽稍微舒服,但仍不解,少痰,甚至出现两胁胀闷等症,舌质淡红苔薄腻,脉弦滑。可予半夏厚朴汤加减;若偏于肝气郁滞,可合柴胡疏肝散加减;若肝火上犯,可予龙胆泻肝汤加减。

病案:患者陈某,女,58岁,平素急躁易怒、性情忧郁、慢性咽喉炎病史数年,因1个月前与家人发生争执后,出现咽痒、干咳、异物感等,偶有少量白色黏痰,偶伴心慌、胸闷,门诊行喉镜、胸片检查,未见明显异常。自行服用慢咽舒宁、川贝枇杷膏5天,咳嗽症状无缓解。现夜寐欠佳,晨起口苦、口渴症状明显。舌红,苔薄黄,脉弦。辨证为肝气郁结之喉咳,以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。具体方药如下:柴胡15g,赤芍10g,白芍10g,枳实10g,甘草5g,川芎10g,香附10g,陈皮10g,法半夏15g,厚朴10g,苏梗10g,龙胆草10g,栀子10g,天花粉10g,瓜蒌皮10g,蝉衣10g,僵蚕10g。上方7剂,日1剂,水煎服,7剂服完后,咳嗽、咽痒症状明显改善,偶有异物感,继续原方不变,服用5剂后,诸症皆除。

按:患者七八之年,症见『咽痒、干咳、异物感,偶有少量白色黏痰』,且『平素急躁易怒、性情忧郁』,结合舌脉,辨证为肝郁痰阻兼以化火,故以柴胡疏肝散、半夏厚朴汤加减,并予清肝之龙胆草、栀子,患者口干胸闷,此为痰热蕴结于胸之象,予天花粉、瓜蒌皮清热生津、化痰宽胸。服7剂后患者诸症缓解,再服5剂而安。(郭天颖 湖北省枣阳市中医院五官科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(D)

把酒忘韵 發表於 2025-6-23 10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喉源性咳嗽肝郁痰阻证治阐微》

此案所述喉咳之证,实为肝经气机失调上扰咽喉之典型。《灵枢·经脉》明言足厥阴肝经"循喉咙之后",张介宾《类经》更注:"肝气逆则喉咙不利",本案患者咽痒干咳、异物感缠绵,恰合经旨。然临床辨治此类喉咳,须明辨肝郁、痰阻、化火三者之轻重缓急,方不致误。

一、肝郁痰阻喉咳之病机枢要
肝主疏泄,性喜条达。患者年近花甲,肝血渐亏,复因情志怫郁,致肝气横逆,上壅咽喉而为"梅核气"之状。《金匮要略》半夏厚朴汤本为"妇人咽中如有炙脔"而设,本案取苏梗易苏叶,更增行气宽中之效;合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,正合叶天士"治肝当以疏泄为要"之训。尤妙在加蝉衣、僵蚕二味,取"轻可去实"之意,善治风痰缠喉之痒咳,此乃取法于杨栗山《伤寒温疫条辨》升降散之妙用。

二、兼证化火之辨治关键
患者晨起口苦、舌红苔黄,显见肝郁化火之象。方中龙胆草、栀子清泻肝胆实火,然不用黄芩而取天花粉,既清肺胃之热,又生津润喉,防苦燥伤阴;瓜蒌皮宽胸化痰,针对"胸闷"兼症,暗合《伤寒论》小陷胸汤之法。此等配伍,既遵"火郁发之"之则,又顾护津液,深得王旭高"清肝而不凉遏"之旨。

三、喉咳治疗之时机把握
本案先投七剂见功,继进五剂收效,体现"治上焦如羽"的剂量把控。初诊侧重疏肝化痰治标,待气机稍畅,则守方巩固以治本。此与《医学心悟》"治痰先理气,气顺痰自消"之理一脉相承。现代医学所谓"喉咽反流"之症,其情志诱发特征与此证颇类,而中医从肝论治尤显优势。

结语
喉源性咳嗽从肝论治,当宗"疏其血气,令其调达"之则。此案提示临证需注意:①喉镜无异常之顽固咽痒,多属气机失调;②情志因素与症状起伏需参合辨证;③治肝诸法需根据郁、火、痰之偏胜灵活化裁。学者若能参透《内经》"肝咳"之奥义,结合后世各家经验,则此类顽咳可获桴鼓之效。

(本文所述方药具体配伍比例及剂量,需经执业中医师四诊合参后调整使用)
风清云逸 發表於 2025-7-27 02:4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喉源性咳嗽肝郁痰阻证治阐微》

肝主疏泄而司气机,其脉"上入颃颡",咽喉为肝经循行所过之处。肝郁痰阻所致喉咳,实为气机郁滞、痰气交阻之候。观此案患者咽痒干咳伴异物感,情志诱发,脉弦舌红,正是肝郁化火、痰凝气结之典型证候。其病机关键有三:一则肝失条达,气郁化火,上灼咽喉;二则津液不布,凝而为痰,结于喉间;三则木郁土壅,痰热内生,上扰胸膈。

治当遵循"木郁达之"之旨,以疏肝解郁为枢要,兼以化痰利咽。方中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,半夏厚朴汤化痰降逆,二者相伍,正合《医宗金鉴》"解郁化痰"之法。更妙在佐以龙胆、栀子清泄肝火,天花粉、瓜蒌皮化痰宽胸,蝉衣、僵蚕祛风利咽,使郁火得清,痰气得降,咽喉得利。尤值称道者,方中赤白芍同用,既养血柔肝,又凉血泻火,深得"体用同调"之妙。

此案启示有三:首辨病机,当明肝经循行与咽喉关系,张景岳所谓"足厥阴循喉咙之后,故肝病每见于咽";次察兼夹,本案痰、火、郁三者相兼,需主次分明;再论治法,疏肝不可过燥,化痰不可过峻,清热不可过寒,贵在"疏肝不忘和血,化痰必佐理气"。临证若见痰黏难咯,可加海浮石化顽痰;夜寐不安甚者,酌加合欢皮解郁安神;若兼梅核气状,当参《金匮》妇人咽中炙脔治法。

今人治咳多执肺脏一端,而忽厥阴风木为病。此案明示:喉咳久治不效者,当责之肝郁。然运用之要,在于把握"情志诱发、脉弦咽梗"之辨证眼目,非谓凡咳皆从肝治也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