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789|回覆: 1

[醫藥臨床] 五參丸調和五臟

[複製鏈接]
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-9-6 00:00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孫思邈一生精勤不倦,博極醫源,在中醫藥研究領域取得很高的成就,雖一生著作較多,但現多已亡佚,唯有【千金要方】和【千金翼方】流傳至今。孫思邈認為『人命至重,有貴千金,一方濟之,德逾於此』。【千金方】的問世,集唐以前醫學之大成,在中國醫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。『上極文字之初,下迄有隋之世,或經或方,無不採扼。』【千金方】中的五參丸配伍精當,臨床應用廣泛。

『五參丸:主治心虛熱,不能飲食,食即嘔逆,不欲聞人語。方:人參一兩、苦參一兩半、沙參一兩、丹參三分、玄參半兩,上五味,搗篩煉蜜和為丸。食訖飲服十丸如梧子大,日二,漸加至二十丸。』(【千金翼方·卷第十二·養性養性服餌第二】)

分析【千金翼方】中的五參丸藥物組成,人參性平、味甘、微苦,微溫,歸脾、肺經、心經,具有大補元氣,復脈固脫,補脾益肺,生津止渴,安神益智之效。苦參味苦,性寒歸肝、腎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經,具有清熱燥濕,祛風殺蟲之效。沙參歸肺、胃經,具有清熱養陰,潤肺止咳,益胃生津之效。玄參味甘、苦、咸,性微寒,歸肺、胃、腎經,具清熱涼血,瀉火解毒,滋陰之效。丹參苦,微寒,歸心、肝經,具活血調經,祛瘀止痛,涼血消癰,清心除煩,養血安神之效。

普濟方】中用五參丸治療酒刺、面瘡。製備方法:人參1錢,丹參1錢,苦參1兩,沙參1兩,玄參1兩。上為末,用胡桃仁5錢,重杵碎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20丸,茶湯送下,1日3次,食後服。

李時珍【本草綱目】曰:『五參五色配五臟。故人參入脾,曰黃參;沙參入肺,曰白參;玄參入腎,曰黑參;牡蒙入肝,曰紫參;丹參入心,曰赤參。其苦參,則右腎命門之藥也。古人舍紫參而稱苦參,未達此義爾。』

五色之配,類與五行,配與五臟。人參色黃而入脾,沙參色白而入肺,玄參色黑而入腎,丹參色紅而入心,苦參色雖非青,但歸肝經。

五參丸具有『益心氣、養心陰、清心熱、除心煩、解心毒』的功效,可治療五臟疾,故臨床上應用範圍很廣。原方加減化裁後可以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導致的心律失常、冠心病、心功能不全、房顫等。對於皮膚瘙癢、消渴病、過敏性疾病、風濕等屬氣虛、血瘀、內熱者都有較好療效。凡肝病患者有陰虛、相火偏旺證者,均可用五參丸滋陰、化瘀、解毒。

五參丸即可益氣養陰,又具化瘀,解毒之用,故當不斷探索其在臨床的實際應用。(任曉芳 西安市中醫醫院)

(註: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

(D)

鄒至 發表於 2025-5-11 09:0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五參丸方義闡微與臨證應用考略】

孫思邈【千金翼方】所載五參丸,實為唐以前五臟調補理論之精粹。其組方暗合【內經】"五色入五臟"之旨,又參以"五行生剋"之理,誠為中醫藏象學說在方劑學中的典範。今就方義機理與臨證化裁作系統考辨。

一、藥物性味歸經析微
本方以五參為君,各司其職:人參(黃參)甘溫培土,補後天以養四髒;沙參(白參)甘涼清金,潤肺而制心火;玄參(黑參)咸寒滋水,壯腎以濟心陰;丹參(赤參)苦涼降火,清心而和血脈;苦參(青參)雖色不顯青,然其性沉降,正合【素問】"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用辛補之,酸瀉之"之妙。五藥相伍,形成"補脾-潤肺-滋腎-清心-疏肝"的五行相生循環,較之【神農本草經】"三品分類"更見系統。

二、制方機理髮覆
原方主治"心虛熱"證,實為心脾兩虛、陰火內擾之候。其組方特點有三:其一,人參、沙參相配,取"培土生金"之意,使水之上源得潤;其二,玄參、丹參同用,成"既濟水火"之局;其三,苦參獨入肝經,既防木火刑金,又制相火妄動。此正合【千金要方】"五臟元真通暢,人即安和"之訓。方中劑量比例尤具深意:人參一兩為君,苦參一兩半為臣,暗含"扶正不忘祛邪"之旨。

三、後世衍變考據
考【普濟方】易丸劑為湯劑,加胡桃仁潤下,用治肺胃鬱熱上攻之酒刺,此乃"肺主皮毛"理論之活用。李時珍【本草綱目】以五色配屬,實發皇【靈樞·五色】經旨,然其謂苦參"右腎命門之藥",當為金元以降命門學說之反映。現代臨床用治病毒性心肌炎,常加金銀花、連翹以清熱解毒;治冠心病心絞痛,則合生脈散加強益氣養陰之效。

四、臨證應用指要
1. 心律失常屬氣陰兩虛者,原方加麥冬、五味子;
2. 消渴病見陰虛燥熱,可合玉女煎化裁;
3. 肝病陰虛火旺,宜加白芍、枸杞柔肝;
4. 皮膚頑疾需配伍白鮮皮、地膚子。

五參丸之妙,在於構建了"五臟相關"的治療模型。當今臨床運用,當把握"本虛標實"之病機,其加減變化之要,在於保持"五參"協同作用的基礎上,根據五行生剋規律進行配伍。孫氏此方,非特為治心而設,實開"五臟同調"法門之先河,值得深入挖掘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