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791|回復: 1

[医药临床] 五参丸调和五脏

[複製鏈接]
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-9-6 00:00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读声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孙思邈一生精勤不倦,博极医源,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取得很高的成就,虽一生著作较多,但现多已亡佚,唯有〖千金要方〗和〖千金翼方〗流传至今。孙思邈认为『人命至重,有贵千金,一方济之,德逾于此』。〖千金方〗的问世,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,在中国医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。『上极文字之初,下迄有隋之世,或经或方,无不采扼。』〖千金方〗中的五参丸配伍精当,临床应用广泛。

『五参丸:主治心虚热,不能饮食,食即呕逆,不欲闻人语。方:人参一两、苦参一两半、沙参一两、丹参三分、玄参半两,上五味,捣筛炼蜜和为丸。食讫饮服十丸如梧子大,日二,渐加至二十丸。』(〖千金翼方·卷第十二·养性养性服饵第二〗)

分析〖千金翼方〗中的五参丸药物组成,人参性平、味甘、微苦,微温,归脾、肺经、心经,具有大补元气,复脉固脱,补脾益肺,生津止渴,安神益智之效。苦参味苦,性寒归肝、肾、大肠、小肠、膀胱经,具有清热燥湿,祛风杀虫之效。沙参归肺、胃经,具有清热养阴,润肺止咳,益胃生津之效。玄参味甘、苦、咸,性微寒,归肺、胃、肾经,具清热凉血,泻火解毒,滋阴之效。丹参苦,微寒,归心、肝经,具活血调经,祛瘀止痛,凉血消痈,清心除烦,养血安神之效。

普济方〗中用五参丸治疗酒刺、面疮。制备方法:人参1钱,丹参1钱,苦参1两,沙参1两,玄参1两。上为末,用胡桃仁5钱,重杵碎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20丸,茶汤送下,1日3次,食后服。

李时珍〖本草纲目〗曰:『五参五色配五脏。故人参入脾,曰黄参;沙参入肺,曰白参;玄参入肾,曰黑参;牡蒙入肝,曰紫参;丹参入心,曰赤参。其苦参,则右肾命门之药也。古人舍紫参而称苦参,未达此义尔。』

五色之配,类与五行,配与五脏。人参色黄而入脾,沙参色白而入肺,玄参色黑而入肾,丹参色红而入心,苦参色虽非青,但归肝经。

五参丸具有『益心气、养心阴、清心热、除心烦、解心毒』的功效,可治疗五脏疾,故临床上应用范围很广。原方加减化裁后可以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心律失常、冠心病、心功能不全、房颤等。对于皮肤瘙痒、消渴病、过敏性疾病、风湿等属气虚、血瘀、内热者都有较好疗效。凡肝病患者有阴虚、相火偏旺证者,均可用五参丸滋阴、化瘀、解毒。

五参丸即可益气养阴,又具化瘀,解毒之用,故当不断探索其在临床的实际应用。(任晓芳 西安市中医医院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(D)

邹至 發表於 2025-5-11 09:0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五参丸方义阐微与临证应用考略》

孙思邈《千金翼方》所载五参丸,实为唐以前五脏调补理论之精粹。其组方暗合《内经》"五色入五脏"之旨,又参以"五行生克"之理,诚为中医藏象学说在方剂学中的典范。今就方义机理与临证化裁作系统考辨。

一、药物性味归经析微
本方以五参为君,各司其职:人参(黄参)甘温培土,补后天以养四脏;沙参(白参)甘凉清金,润肺而制心火;玄参(黑参)咸寒滋水,壮肾以济心阴;丹参(赤参)苦凉降火,清心而和血脉;苦参(青参)虽色不显青,然其性沉降,正合《素问》"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用辛补之,酸泻之"之妙。五药相伍,形成"补脾-润肺-滋肾-清心-疏肝"的五行相生循环,较之《神农本草经》"三品分类"更见系统。

二、制方机理发覆
原方主治"心虚热"证,实为心脾两虚、阴火内扰之候。其组方特点有三:其一,人参、沙参相配,取"培土生金"之意,使水之上源得润;其二,玄参、丹参同用,成"既济水火"之局;其三,苦参独入肝经,既防木火刑金,又制相火妄动。此正合《千金要方》"五脏元真通畅,人即安和"之训。方中剂量比例尤具深意:人参一两为君,苦参一两半为臣,暗含"扶正不忘祛邪"之旨。

三、后世衍变考据
考《普济方》易丸剂为汤剂,加胡桃仁润下,用治肺胃郁热上攻之酒刺,此乃"肺主皮毛"理论之活用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以五色配属,实发皇《灵枢·五色》经旨,然其谓苦参"右肾命门之药",当为金元以降命门学说之反映。现代临床用治病毒性心肌炎,常加金银花、连翘以清热解毒;治冠心病心绞痛,则合生脉散加强益气养阴之效。

四、临证应用指要
1. 心律失常属气阴两虚者,原方加麦冬、五味子;
2. 消渴病见阴虚燥热,可合玉女煎化裁;
3. 肝病阴虚火旺,宜加白芍、枸杞柔肝;
4. 皮肤顽疾需配伍白鲜皮、地肤子。

五参丸之妙,在于构建了"五脏相关"的治疗模型。当今临床运用,当把握"本虚标实"之病机,其加减变化之要,在于保持"五参"协同作用的基础上,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进行配伍。孙氏此方,非特为治心而设,实开"五脏同调"法门之先河,值得深入挖掘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