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712|回覆: 1

[醫藥臨床] 從濁毒角度論治膽結石病

[複製連結]
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-9-6 00:00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膽結石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病、多發病,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反覆發作,膽結石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。中醫認爲膽結石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手法有多種方式,在膽結石發病的不同階段,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治療,並且可以採用多種方式聯合治療,以提高療效。李佃貴長於膽石症、慢性膽囊炎的治療。李佃貴認爲膽石症病程較長,病機錯綜複雜,很難以一方一法取效,必須謹守病機,治療上順應、恢復膽的生理特性,利膽排石,多法並用,方可取效。現將李佃貴治療膽石症經驗歸爲以下6法。

化濁解毒法

傳統觀點認爲,膽石症屬『膽脹』『脅痛』範疇。膽爲『中精之腑』『中清之腑』,其所藏膽汁應爲清純、清淨的精微物質,【外經微言】亦載:『膽司滲,凡十一藏之氣得膽滲之,則生清化濁有奇功焉。』若膽之生清化濁之功用失常,精汁則化生爲穢濁之膽汁,濁汁滯留膽腑日久,久經煎熬,尚可形成砂石,甚可釀生濁毒,形成積聚。李佃貴故從濁毒論治膽石症,化濁解毒之法多採用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蓮、金錢草等清熱解毒利濕之品,重在祛邪,邪去則正自復,膽汁歸爲清汁,膽腑之功用恢復正常。

攻堅散結法

膽病積久,氣滯、血瘀、濕阻、熱結,肝鬱脾虛,正虛邪戀,膽汁凝結成石,變生膽石。這時須攻堅散結,緩緩消磨,祛邪兼以扶正。當遵【金匱要略】大黃蟄蟲丸之旨,緩中補虛。李佃貴喜用鱉甲、甲珠、五倍子、雞內金等攻堅散結。

柔肝健脾法

膽汁來源於肝,由肝之精氣所化生,『肝之餘氣泄於膽,聚而成精。』治病必求於本,若從根本上防治膽石形成,尚應治肝,肝爲剛髒,柔肝成爲治肝之常法。在柔肝的同時尚應健脾。【金匱要略】云:『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』,【臨證指南醫案】明示後人重視『治肝先實脾』之古訓,並提出具體治則:『補脾之中必宜疏肝,肝氣調達而不致郁而克土,疏肝即所以補脾也』,抓主要矛盾,治病求本:柔肝健脾方可取得較好療效。李佃貴喜用當歸芍藥散柔肝健脾,方中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,白朮、茯苓祛濕健脾,正合柔肝健脾治本之法。

疏肝利膽法

膽爲六腑之一,六腑以通爲用,與肝相表里。肝氣鬱結,膽氣不降,則爲濁厚的膽汁進一步凝結成石提供基礎,疏肝利膽。李佃貴常根據肝鬱之輕重緩急,把疏肝解郁分爲兩法:①疏肝法。適用於肝鬱輕症。李佃貴喜用小柴胡湯以調達肝鬱。②利膽法。任應秋講『肝氣盛的,還得用瀉法』即指此。所以李佃貴常在疏泄法的基礎上加用茵陳、鬱金、金錢草等苦泄通降,疏利肝膽。柴胡能入少陽經而主半表半里,其氣味芳香清輕升散,可疏肝解郁,順應肝的條達之性,發泄郁遏之氣,善解肝鬱,對於肝鬱氣滯者尤爲有效。李東垣云:『柴胡升也,能引中氣升達於上。』柴胡性輕,具有昇陽之行,可引中氣升達於上。【本經】:『主心腹腸胃中結氣,飲食積聚,寒熱邪氣,推陳致新。』【珍珠囊】:『去往來寒熱,膽痹,非柴鬍梢子不能除。』

行氣導滯法

膽爲六腑之一,六腑以通爲用,膽腑瘀滯,爲濁厚的膽汁凝練爲石提供環境,一膽結石形成則更加阻塞氣機,胃腑與膽腑相連,影響胃腸的通降,胃腸氣滯會導滯膽腑氣機更加不暢,影響膽腑的疏泄,此時應行氣導滯,通暢膽腑。李佃貴臨床常用辛香理氣之品,以暢達膽胃氣機。其意有二:①宣暢氣機。臨床常用能升降諸氣的三焦氣分之藥木香和能利三焦,解六郁的氣病之總司香附。②通腑泄濁。臨床常用能破氣除痞導滯之枳實、枳殼、大黃,以改善患者腹脹、納呆之症狀。如此三焦氣治,氣行則血行,濕化,氣血調和,病易恢復。

安神利膽法

膽主決斷,指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中,具有判斷事物、做出決定的作用。膽主決斷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(如大驚卒恐等)的不良影響,維持和調節氣血正常運行,確保臟腑之間關係協調,有著重要的作用。一般來說,膽氣虛怯之人,優柔寡斷,百慮不決,在受到不良精神刺激的影響時,則易於出現膽怯易驚、善恐、失眠、多夢等精神情誌異常的病變。如患者畏懼膽結石造成精神困擾,還需安神利膽。

總之,因『濁毒內伏』是始動因子,所以化濁解毒爲治因之法。如果患者已出現膽結石,則應以攻堅散結爲主,化濁解毒和攻堅散結二法均應配合柔肝健脾法,助正氣祛邪外出,邪去而正自安。化濁解毒、攻堅散結、柔肝健脾爲基本大法,同時需根據患者體質,病程長短,病情輕重,分別有所側重,應用疏肝利膽法、行氣導滯法、安神利膽法。(孟憲鑫 河北省中醫院肝病科)

(註: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

(D)

高杉 發表於 2025-6-7 17:08 | 顯示全部樓層
從濁毒論治膽結石的學術價值與臨證思辨

拜讀【從濁毒角度論治膽結石病】一文,深感李佃貴教授對膽石症的病機剖析與治法創新頗具深意。濁毒理論作爲中醫病機學的重要延伸,其應用於膽石症治療,既承古訓,又啟新思,茲就文中所述六法略陳管見,以就正於同道。

一、濁毒病機的理論溯源與膽石症關聯
【外經微言】所言膽司『生清化濁』之功,實爲濁毒理論之雛形。膽腑失司,濁汁凝滯,久蘊成毒,終致結石,此與【靈樞·邪氣藏府病形】『膽病者,嘔宿汁』之論一脈相承。李教授以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蓮等清熱解毒,非獨祛邪,實寓『通因通用』之妙——濁毒既去,膽腑自復其『中清』之性。然需辨明,濁毒爲標,肝膽氣化失常爲本,臨證當權衡標本緩急。

二、攻堅散結法的用藥精義
鱉甲、甲珠等藥之用,暗合【醫學衷中參西錄】『軟堅散結,必佐活血』之旨。然膽石既成,多兼氣陰兩虛,故李教授取法【金匱】大黃䗪蟲丸『緩中補虛』,深得仲景『峻藥緩攻』之三昧。此處可參【本草綱目】論雞內金『消石淋』之功,其性平和,尤宜久病體虛者。

三、柔肝健脾法的理論深化
肝脾同治乃膽石症治療之樞機。【金匱】明示『實脾』爲先,而葉天士更強調『疏肝即補脾』,李教授以當歸芍藥散爲底方,正合此理。然需補充:柔肝非僅養血,更需調氣。張錫純【醫學衷中參西錄】謂『肝氣宜升,膽火宜降』,故柔肝當佐川楝子、香附等疏泄之品,以防過補滯氣。

四、疏肝利膽法的分層施治
小柴胡湯之選用,彰顯『和法』精髓。然膽石症之肝鬱常兼濕熱,若苔黃膩、脈弦滑者,可參【溫病條辨】黃芩滑石湯意,加茵陳、梔子以清利肝膽。至若結石阻滯膽道,痛劇者,則當效法【醫學心悟】硝石礬石散急開其結,非疏肝輕劑所能勝任。

結語
李教授六法體系,以濁毒爲標,肝脾膽腑失調爲本,融攻補、通澀於一爐,實爲膽石症治療之圭臬。然臨證尤需注意:其一,結石大小、位置不同,治法當異;其二,久病必瘀,可酌加三七、丹參化瘀通絡;其三,飲食情志調攝不可或缺,【千金要方】所謂『常欲令如飽中飢、飢中飽』,亦爲防石復發之要訣。

斯篇所論,不過拋磚引玉,冀望同仁共探濁毒理論之奧賾,以廣其用。
李文義 發表於 2025-7-15 03:2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從濁毒論治膽石症的學術思想探賾——兼論李佃貴六法辨證體系】

李佃貴教授以濁毒理論重構膽石症辨治體系,實爲對傳統"膽脹""脅痛"理論的創造性發展。本文試從三焦氣化與臟腑相關理論剖析其學術精髓。

一、濁毒致病機理的藏象學闡釋
【外經微言】所言"膽司滲"實爲三焦氣化在膽腑的具體體現。膽腑失司則清濁相干,其病機演變可分三階:初爲氣滯濕阻,膽汁稠濁;進而濕熱蘊結,濁毒內生;終成砂石結聚,形質俱損。李佃貴以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蓮等解毒,非但清熱利濕,更暗合"六腑以通爲補"之旨。其中金錢草一味尤妙,【本草備要】載其"化堅積,利水道",正合膽腑滲泄之性。

二、攻補兼施的治法層次
1. 攻堅散結法中,鱉甲配甲珠頗具巧思。鱉甲入肝經血分,甲珠走氣分,二者相伍,取法【金匱】鱉甲煎丸"緩消症積"之意。更佐五倍子收斂解毒,雞內金消積化石,形成"消中有收"的配伍特色。

2. 柔肝健脾法深得【內經】"厥陰不治,求之陽明"之妙。當歸芍藥散的運用,體現"肝脾同調"的診療思維:白朮、茯苓健運中焦以斷濕濁之源,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而助疏泄之職。此與張仲景"見肝傳脾"理論一脈相承。

三、疏泄理論的臨床發揮
疏肝利膽法的分層施治尤見功力:
1. 小柴胡湯之妙,在於柴胡升發少陽春生之氣,黃芩降泄膽腑鬱熱,參草棗補中和胃,恰合"木郁達之"的治療原則。
2. 重症用四逆散加味,取枳實破氣、柴胡疏肝、芍藥柔肝、甘草和中,四藥相配,構成"疏-降-柔-和"的立體調肝模式。

結語:
李佃貴六法體系以濁毒理論爲綱,融貫了"臟腑相關""形氣同調""標本兼顧"等中醫核心理論。其用藥法度既遵經方配伍之嚴謹,又具時方化裁之靈動,爲當代膽石症中醫診療提供了重要範式。學者當於"化濁解毒"中參悟"扶正祛邪"之機,在"攻堅散結"處體會"漸消緩散"之妙,方能得此中三昧。

(全文798字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