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715|回复: 1

[医药临床] 从浊毒角度论治胆结石病

[复制链接]
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-9-6 00:0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必读声明 /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
胆结石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、多发病,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反复发作,胆结石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。中医认为胆结石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法有多种方式,在胆结石发病的不同阶段,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治疗,并且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联合治疗,以提高疗效。李佃贵长于胆石症、慢性胆囊炎的治疗。李佃贵认为胆石症病程较长,病机错综复杂,很难以一方一法取效,必须谨守病机,治疗上顺应、恢复胆的生理特性,利胆排石,多法并用,方可取效。现将李佃贵治疗胆石症经验归为以下6法。

化浊解毒法

传统观点认为,胆石症属“胆胀”“胁痛”范畴。胆为“中精之腑”“中清之腑”,其所藏胆汁应为清纯、清净的精微物质,《外经微言》亦载:“胆司渗,凡十一藏之气得胆渗之,则生清化浊有奇功焉。”若胆之生清化浊之功用失常,精汁则化生为秽浊之胆汁,浊汁滞留胆腑日久,久经煎熬,尚可形成砂石,甚可酿生浊毒,形成积聚。李佃贵故从浊毒论治胆石症,化浊解毒之法多采用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莲、金钱草等清热解毒利湿之品,重在祛邪,邪去则正自复,胆汁归为清汁,胆腑之功用恢复正常。

攻坚散结法

胆病积久,气滞、血瘀、湿阻、热结,肝郁脾虚,正虚邪恋,胆汁凝结成石,变生胆石。这时须攻坚散结,缓缓消磨,祛邪兼以扶正。当遵《金匮要略》大黄蛰虫丸之旨,缓中补虚。李佃贵喜用鳖甲、甲珠、五倍子、鸡内金等攻坚散结。

柔肝健脾法

胆汁来源于肝,由肝之精气所化生,“肝之余气泄于胆,聚而成精。”治病必求于本,若从根本上防治胆石形成,尚应治肝,肝为刚脏,柔肝成为治肝之常法。在柔肝的同时尚应健脾。《金匮要略》云:“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”,《临证指南医案》明示后人重视“治肝先实脾”之古训,并提出具体治则:“补脾之中必宜疏肝,肝气调达而不致郁而克土,疏肝即所以补脾也”,抓主要矛盾,治病求本:柔肝健脾方可取得较好疗效。李佃贵喜用当归芍药散柔肝健脾,方中当归、白芍养血柔肝,白术、茯苓祛湿健脾,正合柔肝健脾治本之法。

疏肝利胆法

胆为六腑之一,六腑以通为用,与肝相表里。肝气郁结,胆气不降,则为浊厚的胆汁进一步凝结成石提供基础,疏肝利胆。李佃贵常根据肝郁之轻重缓急,把疏肝解郁分为两法:①疏肝法。适用于肝郁轻症。李佃贵喜用小柴胡汤以调达肝郁。②利胆法。任应秋讲“肝气盛的,还得用泻法”即指此。所以李佃贵常在疏泄法的基础上加用茵陈、郁金、金钱草等苦泄通降,疏利肝胆。柴胡能入少阳经而主半表半里,其气味芳香清轻升散,可疏肝解郁,顺应肝的条达之性,发泄郁遏之气,善解肝郁,对于肝郁气滞者尤为有效。李东垣云:“柴胡升也,能引中气升达于上。”柴胡性轻,具有升阳之行,可引中气升达于上。《本经》:“主心腹肠胃中结气,饮食积聚,寒热邪气,推陈致新。”《珍珠囊》:“去往来寒热,胆痹,非柴胡梢子不能除。”

行气导滞法

胆为六腑之一,六腑以通为用,胆腑瘀滞,为浊厚的胆汁凝练为石提供环境,一胆结石形成则更加阻塞气机,胃腑与胆腑相连,影响胃肠的通降,胃肠气滞会导滞胆腑气机更加不畅,影响胆腑的疏泄,此时应行气导滞,通畅胆腑。李佃贵临床常用辛香理气之品,以畅达胆胃气机。其意有二:①宣畅气机。临床常用能升降诸气的三焦气分之药木香和能利三焦,解六郁的气病之总司香附。②通腑泄浊。临床常用能破气除痞导滞之枳实、枳壳、大黄,以改善患者腹胀、纳呆之症状。如此三焦气治,气行则血行,湿化,气血调和,病易恢复。

安神利胆法

胆主决断,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,具有判断事物、做出决定的作用。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(如大惊卒恐等)的不良影响,维持和调节气血正常运行,确保脏腑之间关系协调,有着重要的作用。一般来说,胆气虚怯之人,优柔寡断,百虑不决,在受到不良精神刺激的影响时,则易于出现胆怯易惊、善恐、失眠、多梦等精神情志异常的病变。如患者畏惧胆结石造成精神困扰,还需安神利胆。

总之,因“浊毒内伏”是始动因子,所以化浊解毒为治因之法。如果患者已出现胆结石,则应以攻坚散结为主,化浊解毒和攻坚散结二法均应配合柔肝健脾法,助正气祛邪外出,邪去而正自安。化浊解毒、攻坚散结、柔肝健脾为基本大法,同时需根据患者体质,病程长短,病情轻重,分别有所侧重,应用疏肝利胆法、行气导滞法、安神利胆法。(孟宪鑫 河北省中医院肝病科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(D)

高杉 发表于 2025-6-7 17:08 | 显示全部楼层
从浊毒论治胆结石的学术价值与临证思辨

拜读《从浊毒角度论治胆结石病》一文,深感李佃贵教授对胆石症的病机剖析与治法创新颇具深意。浊毒理论作为中医病机学的重要延伸,其应用于胆石症治疗,既承古训,又启新思,兹就文中所述六法略陈管见,以就正于同道。

一、浊毒病机的理论溯源与胆石症关联
《外经微言》所言胆司“生清化浊”之功,实为浊毒理论之雏形。胆腑失司,浊汁凝滞,久蕴成毒,终致结石,此与《灵枢·邪气藏府病形》“胆病者,呕宿汁”之论一脉相承。李教授以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莲等清热解毒,非独祛邪,实寓“通因通用”之妙——浊毒既去,胆腑自复其“中清”之性。然需辨明,浊毒为标,肝胆气化失常为本,临证当权衡标本缓急。

二、攻坚散结法的用药精义
鳖甲、甲珠等药之用,暗合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“软坚散结,必佐活血”之旨。然胆石既成,多兼气阴两虚,故李教授取法《金匮》大黄䗪虫丸“缓中补虚”,深得仲景“峻药缓攻”之三昧。此处可参《本草纲目》论鸡内金“消石淋”之功,其性平和,尤宜久病体虚者。

三、柔肝健脾法的理论深化
肝脾同治乃胆石症治疗之枢机。《金匮》明示“实脾”为先,而叶天士更强调“疏肝即补脾”,李教授以当归芍药散为底方,正合此理。然需补充:柔肝非仅养血,更需调气。张锡纯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谓“肝气宜升,胆火宜降”,故柔肝当佐川楝子、香附等疏泄之品,以防过补滞气。

四、疏肝利胆法的分层施治
小柴胡汤之选用,彰显“和法”精髓。然胆石症之肝郁常兼湿热,若苔黄腻、脉弦滑者,可参《温病条辨》黄芩滑石汤意,加茵陈、栀子以清利肝胆。至若结石阻滞胆道,痛剧者,则当效法《医学心悟》硝石矾石散急开其结,非疏肝轻剂所能胜任。

结语
李教授六法体系,以浊毒为标,肝脾胆腑失调为本,融攻补、通涩于一炉,实为胆石症治疗之圭臬。然临证尤需注意:其一,结石大小、位置不同,治法当异;其二,久病必瘀,可酌加三七、丹参化瘀通络;其三,饮食情志调摄不可或缺,《千金要方》所谓“常欲令如饱中饥、饥中饱”,亦为防石复发之要诀。

斯篇所论,不过抛砖引玉,冀望同仁共探浊毒理论之奥赜,以广其用。
李文义 发表于 2025-7-15 03:28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从浊毒论治胆石症的学术思想探赜——兼论李佃贵六法辨证体系》

李佃贵教授以浊毒理论重构胆石症辨治体系,实为对传统"胆胀""胁痛"理论的创造性发展。本文试从三焦气化与脏腑相关理论剖析其学术精髓。

一、浊毒致病机理的藏象学阐释
《外经微言》所言"胆司渗"实为三焦气化在胆腑的具体体现。胆腑失司则清浊相干,其病机演变可分三阶:初为气滞湿阻,胆汁稠浊;进而湿热蕴结,浊毒内生;终成砂石结聚,形质俱损。李佃贵以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莲等解毒,非但清热利湿,更暗合"六腑以通为补"之旨。其中金钱草一味尤妙,《本草备要》载其"化坚积,利水道",正合胆腑渗泄之性。

二、攻补兼施的治法层次
1. 攻坚散结法中,鳖甲配甲珠颇具巧思。鳖甲入肝经血分,甲珠走气分,二者相伍,取法《金匮》鳖甲煎丸"缓消症积"之意。更佐五倍子收敛解毒,鸡内金消积化石,形成"消中有收"的配伍特色。

2. 柔肝健脾法深得《内经》"厥阴不治,求之阳明"之妙。当归芍药散的运用,体现"肝脾同调"的诊疗思维:白术、茯苓健运中焦以断湿浊之源,当归、白芍养血柔肝而助疏泄之职。此与张仲景"见肝传脾"理论一脉相承。

三、疏泄理论的临床发挥
疏肝利胆法的分层施治尤见功力:
1. 小柴胡汤之妙,在于柴胡升发少阳春生之气,黄芩降泄胆腑郁热,参草枣补中和胃,恰合"木郁达之"的治疗原则。
2. 重症用四逆散加味,取枳实破气、柴胡疏肝、芍药柔肝、甘草和中,四药相配,构成"疏-降-柔-和"的立体调肝模式。

结语:
李佃贵六法体系以浊毒理论为纲,融贯了"脏腑相关""形气同调""标本兼顾"等中医核心理论。其用药法度既遵经方配伍之严谨,又具时方化裁之灵动,为当代胆石症中医诊疗提供了重要范式。学者当于"化浊解毒"中参悟"扶正祛邪"之机,在"攻坚散结"处体会"渐消缓散"之妙,方能得此中三昧。

(全文798字)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机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