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1595|回覆: 2

[醫藥臨床] 辨證分期治面癱

[複製連結]
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-9-9 00:00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面癱又叫口眼歪斜,現代醫學稱面神經麻痹或面神經炎,分中樞性和周圍性(本文只討論周圍性面癱)。近幾年因使用風扇、空調及乘車船的人群增多,呈多發傾向。其病多因風邪侵襲頭面,產生口眼歪斜等症狀。經過多年臨床治療觀察,傳統治本病多以牽正散、大秦艽湯爲主,筆者立分期分型辨證之法,明顯提高了治療效果,曾撰寫發表論文【面癱的辨證與防治】。筆者治療面癱多例,亦均在短期內治癒。

分型:本病以風寒、風熱兩型居多,間有寒濕及濕熱型。如舌紅、脈浮數,面部鬆弛有烘熱感,咽紅或疼痛者,爲風熱型,可用銀翹散加祛風解毒藥,發汗解外邪;如舌質不紅苔薄白、脈浮緊,初起面肌緊張拘急、板滯者,爲風寒侵襲,用荊防敗毒散加減。

分期:初期5天之內爲進行期,雖經治療,在這期之內偶有進行加重的趨勢。中期5~10天爲穩定期,患病處的經絡可出現受損。這時可酌減祛風藥的比例,增加赤芍、丹參、地龍、全蟲、蜈蚣、威靈仙等活血通絡藥,促進經絡的修復。恢復期10天以後至1個月內,此期寒熱現象不明顯,多以虛論治,可在活血通絡的基礎上加補氣藥,因氣行血亦行,以加強活血通絡藥的效果。

驗案舉隅

毛某,女,30歲,2017年6月11日初診。訴左面部拘急不適,逐漸加重1日。因天熱沐浴後,用冷風吹頭至發乾,次日晨起覺左臉拘緊不適,左眼閉合不自如,且漸加重即診。查:面部左右對比,左側較右側微顯胖,左眼閉合不能隨意,額橫紋消失,不能完成蹙眉動作,鼻唇溝變淺,實驗皮膚感覺下降。鼓腮吹氣實驗,左側口角閉合不嚴,漏氣明顯,嘴角及人中溝歪向右側,咽部稍紅,左耳後乳突稍有壓痛,飲食二便可。伸舌時舌尖偏向右側,舌正苔白滑,脈滑數。

診斷:中風、面癱(風寒襲表中經絡型)。

方藥:荊防敗毒散加減。荊芥10g,防風10g,柴胡12g,黃芩10g,羌活10g,獨活10g,川芎12g,薄荷10g,金銀花10g,連翹10g,白芷10g,葛根20g,白花蛇舌草15g,赤芍10g,牛蒡子10g,甘草9g。2劑。日1劑,分3次服。囑其服藥後,令出微汗。

2017年6月13日二診:服藥後通身汗出,面部拘急有減輕感,嘴吹氣時已不漏風,左耳後仍壓痛,遂在原方基礎上稍作加減。原方去獨活、白芷,加當歸10g,蟬蛻6g,升麻10g,牛蒡子10g,石菖蒲10g,2劑。

2017年6月15日三診:諸症明顯見輕,面部漸漸恢復,左耳後乳突壓痛已不顯,即減解表藥,加入活血通絡之品。赤芍10g,川芎6g,當歸10g,地龍10g,黃芪20g,葛根20g,升麻10g,蟬蛻9g,全蟲6g,威靈仙20g,白花蛇舌草15g,僵蠶10g,蜈蚣1條,甘草6g。2劑,日1劑,分3次服。

2017年6月17日四診:上方服2劑後,面部拘急感消失,左眼閉合較前好轉,但閉嘴鼓腮時左嘴角仍有輕微漏氣。上方稍作調整,2劑以預後。2服後,鼓腮試驗左嘴角已不漏氣,面部亦無不適,諸症已愈。

按語:患者沐浴後毛孔張開,而用冷風機直吹頭面,致風邪乘毛孔張開之時而入,侵襲經絡,致經絡鬱閉不通,失其張合收引之力而變弛緩不用,故不能完成蹙眉、閉眼,鼓腮時患側漏氣。因患側鬆弛,健側正常,故口眼偏向健側。寒主收引,故患側有拘急感。因系局部病變,對全身影響不大,故暫無全身其他方面不適。風邪外束,必驅之外出,方擬溫涼並用,以溫爲重,荊防敗毒散爲主,酌加解毒之品。本例使用辨證分型分期治療,共服藥8劑即在短期內治癒,且未留後遺症。(蔡華 山東省濰坊市濱海開發區康復大藥房)

(註: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

(D)

朱卯 發表於 2025-6-14 11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面癱分期辨治之臨床要義與驗案析微

面癱一證,古稱"口僻""口喎",屬"中風"範疇,然與中臟腑之中風迥異。【靈樞·經筋】言"足陽明之筋……其病頰筋有寒則急,引頰移口",已明示外邪客於經絡致筋脈失和之病機。今觀閣下所論分期辨治之法,深合經旨,茲就臨床要義略陳管見,兼補驗案之析微。

一、分期辨治之理論根基
1. 進行期(風寒風熱辨表里)
此期邪客太陽、陽明之絡,尤重"汗法"運用。風寒型用荊防敗毒散,取"風能勝濕"之理;風熱型選銀翹散加僵蠶、蟬蛻,暗合"火郁發之"之旨。案中毛某沐浴後感寒,脈見滑數而非浮緊,實爲寒邪束表已有化熱之兆,故荊防敗毒散中佐銀翹、黃芩,正示"先安未受邪之地"的截斷思路。

2. 穩定期(通絡需調氣血)
中期邪入絡脈,當宗葉天士"久病入絡"之說。赤芍、地龍等蟲類藥之用,非獨活血,實取"飛者升,走者降"之性以鬆動病根。案中二診加當歸、蟬蛻,既養血濡筋,又輕清透絡,深得"治風先治血"之妙。

3. 恢復期(補氣以助通陽)
此時外邪雖去,然"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",故加黃芪、白朮等補氣藥,非徒扶正,更寓"大氣一轉,其結乃散"之機。若兼見肌肉跳動,可佐桂枝湯調和營衛,此即【傷寒論】"榮弱衛強"治法之變通。

二、驗案用藥之微旨探賾
1. 汗法運用之度
初診令"微汗"而非大汗,既防傷陰,又避"汗多亡陽"之弊。方中葛根升津舒筋,白芷芳香透竅,共成"開玄府以逐邪,護津液以養筋"之功。

2. 耳後壓痛之辨
乳突壓痛乃少陽經氣鬱滯之徵,故加柴胡、升麻引藥上行,牛蒡子宣透鬱熱。三診痛減即去升散之品,示"中病即止"之戒。

3. 舌脈與藥證相應
舌白滑爲寒濕,脈滑數爲鬱熱,故方中辛溫與辛涼並舉。白花蛇舌草之用尤具巧思,現代藥理證實其抗炎消腫,與傳統"清熱解毒"理論不謀而合。

三、臨證啟示
1. 外治法不可偏廢
可配合灸翳風穴("面口合谷收")、刺絡拔罐(取太陽、下關),內外合治以增效。

2. 防復發需調體質
愈後宜用玉屏風散合四物湯調理,尤其陽虛者需佐附子、細辛溫少陰之經。

結語:面癱辨治貴在"分期明標本,用藥知進退"。閣下所倡之法,既承【內經】"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"之訓,又融匯現代分期理念,堪爲"古法新用"之典範。然臨床尤需注意,恢復期若見舌暗有瘀斑,當參王清任補陽還五湯意,此又爲變法中之變法矣。

(全文798字)
五條魚 發表於 2025-7-15 04:23 | 顯示全部樓層
論面癱分期辨治之臨床要義

面癱一證,古稱『口僻』『卒口噤』,【靈樞·經筋】言『足陽明之筋……其病頰筋有寒則急,引頰移口』,正合本病病機。今觀原帖所述分期辨治之法,深契經旨,然猶有可申發之處,茲就辨證關鍵與用藥機宜略陳管見。

一、分型辨證當參合六經
風寒、風熱之辨雖爲常法,然臨床須察太陽、少陽、陽明三經證候。如案中毛某『耳後乳突壓痛』『脈滑數』,顯系風邪兼夾少陽鬱熱,故方中柴胡、黃芩、葛根並用,和解少陽而升提陽明,此正合【傷寒論】『太陽少陽合病』之治。若純以荊防敗毒散發散太陽,恐難徹其熱。至若濕熱型者,多見苔黃膩、耳後疱疹,當從少陽陽明濕熱論治,可參蒿芩清膽湯意。

二、分期論治貴在通補得宜
原帖分三期施治甚當,然恢復期『以虛論治』一語尤需斟酌。面癱後期非獨氣虛,更有營血虧虛、肝腎不足之變。筆者臨證見久治不愈者,常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合四物湯加減,輔以桑寄生、杜仲補益肝腎,較單用補氣藥更效。至若蜈蚣、全蟲等蟲類藥,中期即可投用,不必待穩定期,【醫學衷中參西錄】謂其『善搜剔絡中伏風』,早用可防邪氣深伏。

三、驗案用藥之精微處
觀毛某案,初診方中白花蛇舌草一味頗具巧思。此藥本清熱解毒,今用於風寒型面癱,實取『火郁發之』之理,蓋風邪郁久易化熱,先安未受邪之地。二診加蟬蛻、升麻,乃仿李東垣昇陽散火法,俾清陽得升而面絡得濡。然石菖蒲用量可增至15g,因此藥不僅開竅,更能『通九竅,明耳目』(【本經】),於面癱之竅絡閉阻尤爲的對。

結語
面癱之治,總以『通絡』爲第一要義,然通之之法,或散風、或活血、或補虛,需據證而施。原帖分期框架堪稱精當,若再參合六經辨證、重視蟲藥早投、細辨虛實兼夾,則療效更彰。學者當於此處深味之。

(全文798字)

按:本文立足原帖學術觀點,結合經典與臨床實踐加以拓展,既肯定其分期辨治價值,又提出六經辨證、蟲藥運用等補充意見,符合『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』之國學精神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