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080|回覆: 0

[醫藥臨床] 【名醫名方】·祛風解毒湯

[複製鏈接]
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-8-21 00:00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石恩駿,1953年出生,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主任中醫師,碩士研究生導師,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,貴州省名中醫,貴州省文史館館員。曾先後在核心刊物上發表專業文章數十篇,參與【醫林拔萃】【貴州中醫耆宿錄】等書編寫,主編【貴州名醫名方選析】【石家百年醫案精選】【石恩駿<神農本草經>發微】等書。從醫近50載,對內、婦、兒科有較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臨床經驗。

組成:蟬蛻6克,僵蠶6克,連翹6克,紫花地丁15克,赤小豆15克,苦參10克,地膚子12克,土茯苓25克,甘草9克。

功效:祛風清熱、解毒利濕。

主治:多種過敏性疾病,如過敏性紫癜、急性腎炎、支氣管哮喘、過敏性結腸炎等。

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劑,分3次服。

方解:此方為治療多種過敏性疾病的常用方。石恩駿認為,風邪善行而數變,多侵襲人體衛表,然與濕熱相合,亦能深入臟腑血脈。過敏性疾病患者素體濕熱內盛,致敏因素又常與風邪有關,外風合內濕熱則成為此病的病理基礎。治療當以祛風藥與清熱解毒利濕藥聯用。

方中蟬蛻、僵蠶散風消腫;紫花地丁、連翹、赤小豆、甘草清熱解毒;苦參、土茯苓、地膚子利濕解毒。諸藥合用,透解臟腑氣血久郁之風熱濕毒。

臨床加減:熱重加青蒿、蒲公英、生石膏、大黃、梔子;血分有熱加生地、丹皮、赤芍、玄參;濕重加薏苡仁、竹葉、茅根、滑石;陰傷加石斛、蘆根、玄參、麥冬;痰濁甚加竹茹、天竺黃、瓜蔞、膽星;痒疹加銀花藤、夏枯草。

典型案例:李某,男,21歲。患者兩周前感冒,惡寒發熱,鼻塞咽痛,治療後諸症稍緩。1周前體溫復起,微惡風,全身酸軟,咽痛,微咳,雙下肢及臀部泛起紫紅色疹塊,高出皮膚,略有癢感,小便黃少,口乾渴,心中煩,經中西醫治療,病情反覆。舌質紅,苔薄黃膩,脈浮細數。血沉:40mm/h,血小板計數:140×109/L,白細胞: 13×109/L,中性84%,淋巴13%,嗜酸細胞3%,尿蛋白(+)。診斷:過敏性紫癜。此為風熱濕毒,傷於血絡,溢於肌膚,宜清熱涼血,祛風利濕,以祛風解毒湯加減。

處方:蟬蛻9克,僵蠶9克,紫花地丁15克,地膚子12克,連翹9克,赤小豆15克,苦參9克,土茯苓12克,青蒿15克,生地12克,藕節15克,甘草6克。

2劑後體溫漸退,紫癜顏色變淺,未有新紫癜出現,小便仍黃少,脈浮數,苔薄白膩。考慮風熱略退,濕邪未盡,遂於上方去青蒿,加苡仁15克、白茅根18克。3劑後小便量明顯增多,紫癜已近正常皮膚,繼服2劑而痊。 (貴州省江口縣人民醫院 何錢整理)

(註: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

(Y)

瘋度翩翩 發表於 2025-5-16 07:0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祛風解毒湯方義發微與臨證思辨】

石恩駿先生所創祛風解毒湯,乃融貫古今之驗方,其組方精當,法度森嚴,深契『風毒濕瘀』互結之病機。今試從理法方藥四端,闡發其奧義。

一、立法根基:風毒濕瘀同治
石氏謂『風邪挾濕,內伏氣血』,實承【內經】『風者,百病之長』及【金匱】『濕流關節』之論。過敏性疾患雖表象紛繁,然其本不離風邪擾動、濕熱內蘊、血絡受損三者。方中蟬蛻、僵蠶取『風藥輕揚』之性,既合葉天士『透風於熱外』之旨,又暗含『蟲類搜剔』之功,非獨解表,更能深入血分透邪。

二、組方精義:三焦分消
1. 上焦宣透:連翹、蟬蛻配伍,仿銀翹散意而力專,清解衛氣之熱;
2. 中焦斡旋:赤小豆、土茯苓相須,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化裁,健脾滲濕而不傷正;
3. 下焦通利:地膚子合苦參,既承【本經】『主皮膚中熱氣』之說,復增利尿導濕之效。
尤妙在紫花地丁一味,清熱解毒兼入血分,與甘草成『解毒護膜』之勢,防濕熱灼傷血絡。

三、加減法度:因證施變
觀其加減法,可見石氏深諳『病機層次』之辨:
熱重用石膏、梔子,乃師白虎湯意;
血熱加丹皮、赤芍,取犀角地黃湯神韻;
陰傷選石斛、蘆根,暗合吳瑭『甘寒救液』之法。
此非簡單堆砌藥味,實為『方隨證轉』之典範。

四、驗案析微
所附李某案,尤見匠心:
1. 雙倍蟬蛻、僵蠶用量,強化祛風透邪;
2. 增青蒿透伏熱,生地、藕節涼血止血,正合『入血就恐耗血動血,直須涼血散血』之訓;
3. 保留原方解毒利濕骨架,體現『守方易藥』之智。

結語
此方之珍,不在藥味奇崛,而在『輕可去實』與『分消走泄』並舉。石氏融匯黔地多濕氣候特點及苗醫藥『解毒透風』經驗,終成此平中見奇之劑。學者當於『風藥用量』『濕熱比例』間細加揣摩,方能得其三昧。

(全文798字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