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084|回复: 0

[医药临床] 《名医名方》·祛风解毒汤

[复制链接]
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-8-21 00:0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必读声明 /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
石恩骏,1953年出生,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,硕士研究生导师,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,贵州省名中医,贵州省文史馆馆员。曾先后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,参与《医林拔萃》《贵州中医耆宿录》等书编写,主编《贵州名医名方选析》《石家百年医案精选》《石恩骏<神农本草经>发微》等书。从医近50载,对内、妇、儿科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。

组成:蝉蜕6克,僵蚕6克,连翘6克,紫花地丁15克,赤小豆15克,苦参10克,地肤子12克,土茯苓25克,甘草9克。

功效:祛风清热、解毒利湿。

主治:多种过敏性疾病,如过敏性紫癜、急性肾炎、支气管哮喘、过敏性结肠炎等。

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剂,分3次服。

方解:此方为治疗多种过敏性疾病的常用方。石恩骏认为,风邪善行而数变,多侵袭人体卫表,然与湿热相合,亦能深入脏腑血脉。过敏性疾病患者素体湿热内盛,致敏因素又常与风邪有关,外风合内湿热则成为此病的病理基础。治疗当以祛风药与清热解毒利湿药联用。

方中蝉蜕、僵蚕散风消肿;紫花地丁、连翘、赤小豆、甘草清热解毒;苦参、土茯苓、地肤子利湿解毒。诸药合用,透解脏腑气血久郁之风热湿毒。

临床加减:热重加青蒿、蒲公英、生石膏、大黄、栀子;血分有热加生地、丹皮、赤芍、玄参;湿重加薏苡仁、竹叶、茅根、滑石;阴伤加石斛、芦根、玄参、麦冬;痰浊甚加竹茹、天竺黄、瓜蒌、胆星;痒疹加银花藤、夏枯草。

典型案例:李某,男,21岁。患者两周前感冒,恶寒发热,鼻塞咽痛,治疗后诸症稍缓。1周前体温复起,微恶风,全身酸软,咽痛,微咳,双下肢及臀部泛起紫红色疹块,高出皮肤,略有痒感,小便黄少,口干渴,心中烦,经中西医治疗,病情反复。舌质红,苔薄黄腻,脉浮细数。血沉:40mm/h,血小板计数:140×109/L,白细胞: 13×109/L,中性84%,淋巴13%,嗜酸细胞3%,尿蛋白(+)。诊断:过敏性紫癜。此为风热湿毒,伤于血络,溢于肌肤,宜清热凉血,祛风利湿,以祛风解毒汤加减。

处方:蝉蜕9克,僵蚕9克,紫花地丁15克,地肤子12克,连翘9克,赤小豆15克,苦参9克,土茯苓12克,青蒿15克,生地12克,藕节15克,甘草6克。

2剂后体温渐退,紫癜颜色变浅,未有新紫癜出现,小便仍黄少,脉浮数,苔薄白腻。考虑风热略退,湿邪未尽,遂于上方去青蒿,加苡仁15克、白茅根18克。3剂后小便量明显增多,紫癜已近正常皮肤,继服2剂而痊。 (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何钱整理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(Y)

疯度翩翩 发表于 2025-5-16 07:03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祛风解毒汤方义发微与临证思辨》

石恩骏先生所创祛风解毒汤,乃融贯古今之验方,其组方精当,法度森严,深契“风毒湿瘀”互结之病机。今试从理法方药四端,阐发其奥义。

一、立法根基:风毒湿瘀同治
石氏谓“风邪挟湿,内伏气血”,实承《内经》“风者,百病之长”及《金匮》“湿流关节”之论。过敏性疾患虽表象纷繁,然其本不离风邪扰动、湿热内蕴、血络受损三者。方中蝉蜕、僵蚕取“风药轻扬”之性,既合叶天士“透风于热外”之旨,又暗含“虫类搜剔”之功,非独解表,更能深入血分透邪。

二、组方精义:三焦分消
1. 上焦宣透:连翘、蝉蜕配伍,仿银翘散意而力专,清解卫气之热;
2. 中焦斡旋:赤小豆、土茯苓相须,取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化裁,健脾渗湿而不伤正;
3. 下焦通利:地肤子合苦参,既承《本经》“主皮肤中热气”之说,复增利尿导湿之效。
尤妙在紫花地丁一味,清热解毒兼入血分,与甘草成“解毒护膜”之势,防湿热灼伤血络。

三、加减法度:因证施变
观其加减法,可见石氏深谙“病机层次”之辨:
热重用石膏、栀子,乃师白虎汤意;
血热加丹皮、赤芍,取犀角地黄汤神韵;
阴伤选石斛、芦根,暗合吴瑭“甘寒救液”之法。
此非简单堆砌药味,实为“方随证转”之典范。

四、验案析微
所附李某案,尤见匠心:
1. 双倍蝉蜕、僵蚕用量,强化祛风透邪;
2. 增青蒿透伏热,生地、藕节凉血止血,正合“入血就恐耗血动血,直须凉血散血”之训;
3. 保留原方解毒利湿骨架,体现“守方易药”之智。

结语
此方之珍,不在药味奇崛,而在“轻可去实”与“分消走泄”并举。石氏融汇黔地多湿气候特点及苗医药“解毒透风”经验,终成此平中见奇之剂。学者当于“风药用量”“湿热比例”间细加揣摩,方能得其三昧。

(全文798字)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机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