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5117|回覆: 3

[中醫理論] 中醫理論中的水

[複製連結]
朱光 發表於 2019-6-21 07:22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作爲『萬物之本源,諸生之宗室』(【管子】),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抽象爲哲學概念,主要用於三個方面:①爲構成世界萬物的五種基本物質之一,【尚書·洪範】歸納爲『水曰潤下』,泛指具有寒涼、滋潤、就下、閉藏等性能的事物或現象;②作爲術數來解釋自然規律與事物關係,『五行之理,原出自然;天地生成,莫不有數,聖人察河圖而推定之。其序曰: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……如草木未實,胎卵未生,莫不先由於水,而後成形,是水爲萬物之先,故水數一』(【類經圖翼】);③先秦時期廣泛用於喻人、喻性、喻德、喻道。被引入中醫學後,水仍具有本體與象徵的雙重涵義,用來解釋與之相關相類的生理、病理現象。茲對水在中醫學中的應用情況加以歸納總結。

自然之水

古代哲學認爲,天地萬物包括水都是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的結果。通過長期觀察,古人發現自然界存在著『高下相召』的規律,即『升已而降,降者謂天;降已而升,升者謂地。天氣下降,氣流於地;地氣上升,氣騰於天。故高下相召,升降相因,而變作矣』(【素問·六微旨大論】)。【類經】對此釋曰:『召,猶招也。上者必降,下者必升,此天運循環之道也。陽必招陰,陰必招陽,此陰陽配合之理。故高下相召,則有升降,有升降則強弱相因而變作矣。』同時還存在著『同氣相求』(【周易·乾】)的現象,故而『地氣上爲雲,天氣下爲雨,雨出地氣,雲出天氣』(【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】)。由此可知,自然界的水是在天氣陽熱的作用下,地氣蒸騰成雲,復又在地之陰氣的沉降作用下凝鍊而形成的。這是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。

生理之水

中醫學的水,廣義者泛指一切體液的總稱,包括精、血、髓、汗、淚、唾、涎、尿及乳汁、月經(經水)等;而狹義者指津液。

人體的水主要源於飲食。水的代謝過程大致爲:『飲入於胃,游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經四布,五經並行』(【素問·經脈別論】)。這一過程是以脾、肺、腎三髒爲中心完成的,此如【景岳全書】言:『蓋水爲至陰,故其本在腎;水化於氣,故其標在肺;水唯畏土,故其制在脾。』此外,被稱爲『決瀆之官』的三焦、『傳導之官』的大腸、『州都之官』的膀胱,在水液的代謝過程中也都發揮著通道的作用。

水在人體內,正常情況下稱爲津液。一般而言,津之質地清稀,流動性大,主要布散於皮膚、肌肉和孔竅,起滋潤作用,並能滲入血脈而有滑利作用;液之質地稠厚,流動性小,主要灌注於骨節、臟腑、腦、髓等組織,起濡養作用。布散後的津液,通過代謝、調節可以汗、尿、涕、唾等形式排出體外。

在水的代謝過程中,受自然現象啟發,中醫學尤爲注重陽氣的作用,即水的運行與利用,均離不開陽氣的溫運與氣化。水不氣化、流動,即爲死水,即所謂『水離乎氣,便是純陰』(【醫理真傳】)。

列舉幾個與水液輸布相關的概念,由此可看出水液運行與發揮作用的大致情況。

水之上源 肺居上焦,通過自身的宣發和肅降性能,能把中焦輸送過來的水液調節、輸布全身,外可爲汗,下可爲尿,此即所謂『通調水道』,爲此【醫方集解】稱『肺爲水之上源』。

水之下源 『腎者水髒,主津液』(【素問·逆調論】)。通過腎中精氣的氣化作用,腎實際上主宰著全身的津液代謝,維持著津液代謝的平衡,肺、脾等髒對水液的調節作用均有賴於腎中精氣的資助。尤其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,更是與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直接相關。爲此【醫方集解】稱『腎爲水之上源』。

水火既濟 是指心與腎在生理上的關係,也稱『心腎相交』。據天地陰陽升降之理,居上之心火須下降於腎,使腎水不寒;居下之腎水,須上濟於心,使心火不亢。如此『水能升而火能降,一升一降,無有窮已,故生意存焉』(【格致餘論】)。

病理之水

若相關臟腑功能失職,即可出現水液代謝失常、停留而發病。對此【內經】中有許多記述,還根據不同症狀分爲風水、石水、湧水。如【素問·逆調論】言:『夫不得臥,臥則喘者,是水氣之客也』;【靈樞·水脹】云:『水始起也,目窠上微腫,如新臥起之狀……足脛腫,腹乃大,其水已成矣。以手按其腹,隨手而起,如裹水之狀,此其候也』;【素問·水熱穴淪】曰:『腎者,胃之關也。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,上下溢於皮膚,故爲胕腫。胕腫者,聚水而生病也』;【素問·湯液醪醴論】不僅分析了水腫的病機爲『五臟陽以竭也,津藏充廓』,還提出了『開鬼門,潔淨府』的治療方法。【傷寒論】記述了太陽蓄水證及水逆證,治以五苓散;少陰水氣證,治以真武湯。【金匱要略】按病因、病證把『水氣』分爲風水、皮水、正水、石水、黃汗五類,並根據五臟證候分爲心水、肺水、肝水、脾水、腎水,還提出『諸有水者,腰以腫,當利小便;腰以上腫,當發汗乃愈』的治療原則。【中藏經】【諸病源候論】及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】均載有『十水』,但所述內容不一,如【諸病源候論】的『十水』指青水、赤水、黃水、白水、黑水、懸水、風水、石水、暴水、氣水,並認爲『夫水之病,皆生於腑臟』。【丹溪心法】將水腫分爲陰水和陽水兩大類。

水之代謝異常,還常常通過演變以濕、痰、飲的形式而致病。作爲病理產物的水、濕、痰、飲,合則爲一,分則爲四,即『一源而四歧』,常導致各種複雜的病理變化。

一般認爲,濕聚爲水,水停成飲,飲凝成痰。就其形質而言,稠濁者爲痰,清稀者爲飲,清澈澄明者爲水,而濕爲水的彌散狀態。就其停留的部位而言,濕可布散全身,尤易困中或趨下;水多泛溢肌表,以頭面、四肢或全身水腫爲特點;痰則外而皮肉筋骨,內而經絡臟腑,無處不到,致病範圍廣泛;飲多停留於腸胃、胸脅、胸膈、肌膚等臟腑組織的間隙或疏鬆部位,並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而有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等不同病名。

因同源漸變,臨床常出現兩者並見相兼、難以截然分開的情況,如水濕、水飲、濕痰、痰飲等。但也存在著概念表述不嚴謹的問題,如『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……小青龍湯主之』(【傷寒論】),此處『水氣』,實指水飲或痰飲。

藥用之水

在中醫學看來,水即是藥,具有藥用價值,因此飲用或煎煮藥物時應有所選擇。

傷寒論】已認識到作爲溶劑的水,在浸泡與煎煮過程中會對藥效產生影響,並列舉了清漿水、甘瀾水、潦水、麻沸湯、白飲等的用法。

李時珍對水的認識尤爲細緻而獨到:『水者,坎之象也……其體純陰,其用純陽。上則爲雨露霜雪,下則爲海河泉井……水爲萬化之源』(【本草綱目】),並認爲隨著時令氣候、地理稟賦、態勢造化的不同,水的性味、進而功效也會有所不同,因此日常當擇而飲之,以養生延年;療疾煎藥也當選擇合適的水與藥物相配,或將水作爲藥物來使用,以增效減毒。書中把水分爲天水、地水兩大類,並詳細論述了諸如雨水、潦水、露水、甘露、明水、冬霜、井泉水、山岩泉水、熱湯、生熟湯等43種水的形態、性味、功效、藥用的毒副作用等。如冬霜『氣味甘、寒,無毒……食之解酒熱,傷寒鼻塞,酒後諸熱面赤者』;井華水『氣味甘、平,無毒……主治消渴反胃,熱痢熱淋,小便赤澀,卻邪調中,下熱氣……宜煎補陰之藥。』【東醫寶鑑】在此基礎上又作了部分調整增減。

勿庸諱言,受認知方法與水平的限制,中醫學對水的認識大都源於對自然和生活現象的觀察,難免夾有臆測,按現代科學的標準來衡量,或顯得牽強附會。但科學也是有局限性的,所有的認知都有時代、文化背景。當許多科學家先後證實『水是有記憶的』,我們還怎能輕易、傲慢地潮笑古人的無知?

(朱光 河南中醫藥大學)

(註: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)

今日平說 發表於 2025-3-29 19:28 | 顯示全部樓層
中醫理論中的水:本體論與象徵體系的雙重闡釋

水在中國傳統醫學體系中具有獨特的理論地位,其哲學內涵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宇宙生成論。【黃帝內經】將水的哲學概念系統轉化爲醫學理論,形成"水-腎-陰"的對應體系,在藏象學說中構建了完整的理論框架。

一、水的本體論價值
1. 生理功能方面,【素問·逆調論】提出"腎者水髒,主津液",確立了水液代謝的生理基礎。張介賓在【類經】中進一步闡釋:"天一之真,惟水爲先,故腎爲元精之本。"水不僅指代具體體液,更象徵生命原動力。

2. 病理機制方面,【金匱要略】創立"水氣病"專論,將水液失調歸納爲風水、皮水等五類,其辨證體系至今仍具臨床價值。朱丹溪在【格致餘論】中強調"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",突出水(陰)的平衡意義。

二、水的象徵體系
1. 時間維度上,【傷寒論】以"六經欲解時"理論,將少陰病(水髒)解時定於子時(23-1時),體現"水主冬、主藏"的時空觀。

2. 治療學層面,【神農本草經】載藥365味,其中"水部"藥物多具下行、潤降之性,如茯苓"主胸脅逆氣",正是"水曰潤下"哲學觀的具體應用。

當代研究顯示,中醫"腎主水"理論與下丘腦-垂體-腎上腺軸存在相關性(沈自尹,1998),傳統理論正在獲得現代詮釋。這種跨越千年的理論生命力,正是中醫學"天人相應"整體觀的生動體現。
medest 發表於 2025-5-2 01:0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中醫理論中"水"的哲學內涵與醫學應用】

管子以水爲"萬物之本源"的論述,實乃中醫水論之哲學根基。水在中醫理論體系中具有三重維度:本體論的物質基礎、認識論的解釋模型,以及方法論的治療依據。本文試從形而上與形而下兩個層面,剖析水在中醫理論中的特殊地位。

一、水的哲學本體論特徵
【洪範】"水曰潤下"之說,確立了水的基本屬性爲"陰中之陰"。張介賓在【類經圖翼】中揭示:"天一生水"的術數原理,實爲河圖洛書對宇宙生成序列的詮釋。水之數一,不僅因其在五行次序居首,更因其具備"未成形而先存理"的特質。這種特性在【內經】中被演繹爲"太虛寥廓,肇基化元"的宇宙觀,水即是最接近"太初之氣"的物質形態。

二、自然之水的運化機制
【素問】揭示的水循環理論,實爲陰陽升降理論的具象化表現。值得注意的是,"地氣上爲雲"的過程暗合"陰中求陽"之理,而"天氣下爲雨"則體現"陽中求陰"之妙。朱震亨在【格致餘論】中特別強調:"觀天地之水,可知人身之液",這種取類比象的思維,正是中醫理論建構的重要方法。

三、人體水液代謝的藏象模型
水液代謝的"脾-肺-腎"三極調控體系,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核心要義:
1. 腎爲水髒,主司"五液"轉化,【醫宗必讀】稱其如"薪火之化膏脂";
2. 肺爲水之上源,其宣肅功能猶如"華蓋之布雨露";
3. 脾爲水之中樞,具"砥柱之斡旋"之功。

三焦作爲"孤府"在水液代謝中的作用尤爲特殊,【難經】謂之"如瀆之決",實爲人體水液輸布的立體通道網絡。現代研究證實,這種理論與間質流體循環理論存在驚人的契合。

四、水病辨治的範式轉換
【金匱要略】創立"水氣病"專論,將水病分爲風水、皮水等五類,開創了"開鬼門、潔淨府"的治療大法。後世醫家發展出的"提壺揭蓋法"(宣肺利水)、"釜底添薪法"(溫陽化氣)等治法,均體現了"治病求本"的治療思想。

要言之,中醫水論實現了從哲學抽象到醫學具體的完美轉化,其價值不僅在於解釋生理病理現象,更在於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認知範式。正如王冰在【黃帝內經素問注】中所言:"知水之變,則知陰陽之化矣。"這種以水爲媒介的認知方式,正是中醫理論獨特性的重要體現。
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-5-11 08:0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中醫理論中水的哲學內涵與生理機要】

水之爲義,大矣哉!【管子】以水爲萬物本原,【洪範】列潤下爲其德性,此乃中華文明對水性認知的雙重維度——既爲物質基礎,又具哲學屬性。今就中醫理論中水之要義,分疏如下:

一、水的哲學本體論
水在五行體系中居北方而生數一,【類經圖翼】謂"天一生水"者,非獨言生成次序,實暗藏造化之機。陰陽二氣交感成雲雨,天地升降循環爲津澤,此【素問】"高下相召"之理,正與【周易】"同氣相求"互爲發明。水在自然界之循環,實爲氣化運動之顯象,張介賓注【類經】所謂"陽招陰,陰招陽"者,恰是水汽升騰(陽化氣)與雨露降灑(陰成形)的哲學表達。

二、水的生理學涵攝
人體之水,有廣狹二義:
1. 廣義之水統攝精、血、津、液,【靈樞】稱"津液各走其道",汗溺淚涎皆爲其用。【經脈別論】所述水液代謝路徑,實構建了"胃→脾→肺→膀胱"的氣化通道,其中暗合五行生剋:
脾土製水(運化)
肺金生水(肅降)
腎水主液(封藏)
2. 狹義之水專指津液,【醫宗必讀】強調"水精四布"需三焦決瀆之功,此與【景岳全書】"其本在腎,其標在肺,其制在脾"形成理論呼應。

三、水的病理學樞機
水液失常之變,不離氣化失司:
陽不化氣則停飲,如【金匱】"痰飲咳嗽"篇所載;
陰不成形則津枯,見【溫病條辨】"救陰不在血,而在津與汗";
三焦不利則水腫,故【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】特重"決瀆"功能。

結語
水在中醫理論中,既是"潤下"的物質載體,更是氣化運動的象徵符號。從【內經】"地氣上爲雲"的自然觀,到"水精四布"的生理觀,始終貫穿著"天人相應"的思維範式。明乎此,則知中醫論水,實乃通過具象把握抽象,藉自然規律闡釋生命規律之智慧結晶。
好啊秒秒 發表於 2025-5-15 20:3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中醫理論中水的哲學內涵與生理機要】

水之爲義,在國學與中醫體系中實具雙重維度:一爲形而上之哲學本體,一爲形而下之生理功能。今就經籍要義與醫理實踐,分述其要。

一、水的哲學本體論建構
【管子】以水爲"萬物之本源"的論述,實開中國哲學物質本體論之先河。五行學說中"水曰潤下"(【尚書·洪範】)的特性描述,形成了中醫理論的核心認知框架。張介賓【類經圖翼】揭示的"天一生水"數理邏輯,不僅體現河洛文化的數術思維,更構建了"水-腎-冬-北"的關聯體系。值得注意的是,水的哲學抽象在【周易】"坎爲水"的卦象中達到頂峰,其"陽陷陰中"的特質,成爲後世解釋水性"潤下而不竭"的重要理據。

二、水氣循環的自然之道
【素問】揭示的水氣循環機制,實爲陰陽學說在自然界的完美體現。所謂"地氣上爲雲,天氣下爲雨"(【陰陽應象大論】),恰是"升降相因"理論的具體演繹。明代李中梓在【醫宗必讀】中特別指出:"水之上下,猶氣之呼吸",此說將自然界水循環與人體氣機升降作了精妙類比。更須注意的是,【六微旨大論】"高下相召"之說,實爲五運六氣學說中"司天在泉"理論的重要鋪墊。

三、人體水液代謝的藏象模型
【內經】構建的"脾-肺-腎"三焦水代謝體系,經張景岳"本在腎、標在肺、制在脾"的提煉,形成完整理論架構。其中尤值關注者有三:
1. "游溢精氣"過程(【經脈別論】)實含現代滲透壓理論雛形
2. 三焦作爲"決瀆之官"的水道功能,與淋巴系統存在理論對應
3. 膀胱"氣化則能出"的論述,揭示尿液生成的雙重機制

四、水病辨治的範式轉換
【金匱要略】"痰飲咳嗽病脈證"篇開創的水病分類法,將"四飲"(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)的辨證體系與五臟相關聯。清代吳鞠通在【溫病條辨】中更發展出"治水三法":開鬼門(發汗)、潔淨府(利小便)、去菀陳莝(通腑泄水),此說至今仍指導臨床實踐。

要之,中醫理論中的水概念,實爲自然哲學與醫學實踐的高度統一。其價值不僅在於構建了完整的理論體系,更在於爲現代研究體液代謝提供了獨特的思維範式。今日重審這些理論,猶見先賢"觀物取象"的智慧光芒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