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038|回覆: 2

[醫藥資訊] 甘肅開展中藥傳統技能人才傳承培養項目

[複製鏈接]
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-6-15 16:13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讀聲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本報訊 (記者方碧陶)6月13日,甘肅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印發【關於舉辦甘肅省中藥傳統技能人才傳承培養項目的通知】,明確將分別進行側重於中藥飲片鑑別、中藥炮製和中藥製劑的培訓,並由甘肅省中醫院具體執行。

通知明確,培養項目分為三期,每期6天。第一期培訓以100種常用中藥傳統性狀經驗鑑別與質量控制等內容為主;第二期培訓以中藥炮製工藝與質量控制要點,中藥炮製品臨床合理應用等內容為主;第三期培訓以中藥散劑、中藥水泛丸、中藥大蜜丸、中藥煎膏劑等傳統特色製劑技術及操作實踐等為主。

風扇跳舞 發表於 2025-7-10 08:52 | 顯示全部樓層
甘肅省開展中藥傳統技能人才傳承培養項目之芻議

甘肅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近日頒行【關於舉辦甘肅省中藥傳統技能人才傳承培養項目的通知】,此舉實為振興傳統醫藥之要務,誠可謂"繼絕學於不墜,啟來軫以方遒"之善政。筆者不揣淺陋,試從國學視角略陳管見。

一、承先啟後,正本清源
【周禮·天官】載"醫師掌醫之政令,聚毒藥以供醫事",足見中藥鑑別、炮製之術源遠流長。今甘肅省分設三期培訓:首重性狀鑑別,次研炮製工藝,終習製劑技術,此正合【黃帝內經】"審察病機,無失氣宜"之要旨。尤以百種常用中藥性狀鑑別為先,暗合【本草綱目】"辨狀論質"之傳統,可謂得"格物致知"之真傳。

二、知行合一,道器相濟
項目強調"操作實踐",深契儒家"知行相須"之理。中藥炮製講究"如法炮製",非僅技術傳承,實含"致中和"的哲學精微。觀第二期培訓內容,既重工藝要點,又及臨床合理應用,恰如【孟子】所言"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,不能使人巧",今之設計可謂規矩與巧思兼備。

三、守正創新,返本開新
第三期培訓傳統製劑技術,尤見深意。水泛丸、大蜜丸等劑型,承載着【傷寒論】"丸者緩也"的用藥智慧。然今人習之,當如朱熹解經"舊學商量加邃密,新知培養轉深沉",在恪守古法基礎上,結合現代質量控制要求,方不負"溫故而知新"之訓。

【易經】有云:"觀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"此項人才培養工程,非徒技藝傳授,實為文化命脈之延續。建議在後續實施中,可輔以【雷公炮炙論】【本草衍義】等典籍研讀,使學員既明技藝之"術",更曉其中之"道"。如此,則中醫藥文化之傳承,庶幾可臻"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"之境。
陶外 發表於 2025-7-20 19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甘肅省開展中藥傳統技能人才傳承培養項目之芻議

甘肅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近日頒行【關於舉辦甘肅省中藥傳統技能人才傳承培養項目的通知】,此舉實為振興國醫、弘揚傳統之要務。筆者以為,此項目之設,非徒技藝之傳習,實乃中華醫藥文化命脈之延續,其意義可析為三端。

一者,承先賢絕學於將墜。中藥性狀鑑別、炮製工藝、傳統製劑三者,乃【雷公炮炙論】【本草綱目】等典籍所載精髓。今人但知"道地藥材"之名,而鮮有能辨"錦紋大黃"與"馬蹄大黃"之別者;雖言"如法炮製",而實操時每昧於"酒蒸""醋炙"之分際。此項目分三期授藝,正合【周禮】"醫師掌醫之政令,聚毒藥以共醫事"之遺意,使"口傳心授"之秘技得存於竹帛。

二者,應時局之急需。觀當下中藥行業,機器代工日盛,傳統手工技藝式微。昔年"樟幫""建昌幫"藥工能以目驗色、以手辨質,今則多賴儀器檢測。然【淮南子】有云:"形者,生之舍也;氣者,生之充也。"中藥之效,正在形氣相感。項目特設性狀鑑別與質量控制課程,實為匡正時弊之舉,使"眼看、手摸、鼻聞、口嘗"四診之法不致湮沒。

三者,開傳承之新徑。昔者師帶徒需經"三年挑水,五年碾藥"之苦功,今以集約培訓代之,雖形式有異,然"引而不發,躍如也"(【孟子·盡心上】)。尤可貴者,課程設置暗合"知行合一"之理:首期辨藥為本,二期炮製為用,三期製劑為變,層層遞進,正應【易經】"窮則變,變則通"之道。

然筆者猶有進言:傳承之事,當防"橘逾淮為枳"之變。建議在實訓之外,當輔以【本草經集注】【炮炙大法】等典籍講讀,使學員既明操作之法,復曉義理之源。昔陶弘景校【神農本草】,尚言"藕皮散血,起自庖人;牽牛逐水,近出野老",今之傳承,更當重視民間經驗與文獻互證。

要之,甘肅此舉,非僅一省之盛事,實為中醫藥守正創新之典範。若能持之以恆,擴而充之,則岐黃之道,庶幾可歷千秋而不墜矣。

(全文798字)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