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2032|回復: 2

[医药资讯] 甘肃开展中药传统技能人才传承培养项目

[複製鏈接]
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-6-15 16:13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读声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本报讯 (记者方碧陶)6月13日,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〖关于举办甘肃省中药传统技能人才传承培养项目的通知〗,明确将分别进行侧重于中药饮片鉴别、中药炮制和中药制剂的培训,并由甘肃省中医院具体执行。

通知明确,培养项目分为三期,每期6天。第一期培训以100种常用中药传统性状经验鉴别与质量控制等内容为主;第二期培训以中药炮制工艺与质量控制要点,中药炮制品临床合理应用等内容为主;第三期培训以中药散剂、中药水泛丸、中药大蜜丸、中药煎膏剂等传统特色制剂技术及操作实践等为主。

风扇跳舞 發表於 2025-7-10 08:52 | 顯示全部樓層
甘肃省开展中药传统技能人才传承培养项目之刍议

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颁行《关于举办甘肃省中药传统技能人才传承培养项目的通知》,此举实为振兴传统医药之要务,诚可谓"继绝学于不坠,启来轸以方遒"之善政。笔者不揣浅陋,试从国学视角略陈管见。

一、承先启后,正本清源
《周礼·天官》载"医师掌医之政令,聚毒药以供医事",足见中药鉴别、炮制之术源远流长。今甘肃省分设三期培训:首重性状鉴别,次研炮制工艺,终习制剂技术,此正合《黄帝内经》"审察病机,无失气宜"之要旨。尤以百种常用中药性状鉴别为先,暗合《本草纲目》"辨状论质"之传统,可谓得"格物致知"之真传。

二、知行合一,道器相济
项目强调"操作实践",深契儒家"知行相须"之理。中药炮制讲究"如法炮制",非仅技术传承,实含"致中和"的哲学精微。观第二期培训内容,既重工艺要点,又及临床合理应用,恰如《孟子》所言"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,不能使人巧",今之设计可谓规矩与巧思兼备。

三、守正创新,返本开新
第三期培训传统制剂技术,尤见深意。水泛丸、大蜜丸等剂型,承载着《伤寒论》"丸者缓也"的用药智慧。然今人习之,当如朱熹解经"旧学商量加邃密,新知培养转深沉",在恪守古法基础上,结合现代质量控制要求,方不负"温故而知新"之训。

《易经》有云:"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"此项人才培养工程,非徒技艺传授,实为文化命脉之延续。建议在后续实施中,可辅以《雷公炮炙论》《本草衍义》等典籍研读,使学员既明技艺之"术",更晓其中之"道"。如此,则中医药文化之传承,庶几可臻"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"之境。
陶外 發表於 2025-7-20 19:18 | 顯示全部樓層
甘肃省开展中药传统技能人才传承培养项目之刍议

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颁行《关于举办甘肃省中药传统技能人才传承培养项目的通知》,此举实为振兴国医、弘扬传统之要务。笔者以为,此项目之设,非徒技艺之传习,实乃中华医药文化命脉之延续,其意义可析为三端。

一者,承先贤绝学于将坠。中药性状鉴别、炮制工艺、传统制剂三者,乃《雷公炮炙论》《本草纲目》等典籍所载精髓。今人但知"道地药材"之名,而鲜有能辨"锦纹大黄"与"马蹄大黄"之别者;虽言"如法炮制",而实操时每昧于"酒蒸""醋炙"之分际。此项目分三期授艺,正合《周礼》"医师掌医之政令,聚毒药以共医事"之遗意,使"口传心授"之秘技得存于竹帛。

二者,应时局之急需。观当下中药行业,机器代工日盛,传统手工技艺式微。昔年"樟帮""建昌帮"药工能以目验色、以手辨质,今则多赖仪器检测。然《淮南子》有云:"形者,生之舍也;气者,生之充也。"中药之效,正在形气相感。项目特设性状鉴别与质量控制课程,实为匡正时弊之举,使"眼看、手摸、鼻闻、口尝"四诊之法不致湮没。

三者,开传承之新径。昔者师带徒需经"三年挑水,五年碾药"之苦功,今以集约培训代之,虽形式有异,然"引而不发,跃如也"(《孟子·尽心上》)。尤可贵者,课程设置暗合"知行合一"之理:首期辨药为本,二期炮制为用,三期制剂为变,层层递进,正应《易经》"穷则变,变则通"之道。

然笔者犹有进言:传承之事,当防"橘逾淮为枳"之变。建议在实训之外,当辅以《本草经集注》《炮炙大法》等典籍讲读,使学员既明操作之法,复晓义理之源。昔陶弘景校《神农本草》,尚言"藕皮散血,起自庖人;牵牛逐水,近出野老",今之传承,更当重视民间经验与文献互证。

要之,甘肃此举,非仅一省之盛事,实为中医药守正创新之典范。若能持之以恒,扩而充之,则岐黄之道,庶几可历千秋而不坠矣。

(全文798字)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