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8639|回復: 0

[儒家学说] 一言可以兴邦有诸全文翻译

[複製鏈接]
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19-6-11 09:15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原文

定公问:『一言而可以兴邦,有诸?』孔子对曰:『言不可以若是。其几也:人之言曰「为君难,为臣不易」,如知为君之难也,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?』

曰:『一言而丧邦,有诸?』孔子对曰:『言不可以若是。其几也:人之言曰「予无乐乎为君,唯其言而莫予违也」,如其善而莫之违也,不亦善乎?如不善而莫之违也,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?』

白话译文

鲁定公问到: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,有这样的吗?』孔子回答说:『话不能像这样说。这样就接近了:有人说「做君难,做臣不易」,如果知道做君难,不就接近一句话就使国家兴盛了吗?』

鲁定公又问:『一句话就使国家丧亡,有这样的吗?』孔子回答说:『话不能像这样说。这样就接近了:有人说「我做君主没感觉到快乐,如果有就是没有人敢违背我说的话」,如果说得好而没有被违背,不也很好吗?如果说得不好却没有被违背,不就接近一句话就使国家丧亡了吗?』

注释

有诸:有之乎。诸,之乎。

对:臣下回答君上。

若是:像这样。

其几也:几,近、接近。〖义疏〗:『一言虽不可即使兴,而有可近于兴邦者,故云其几也。』

不易:不容易,难。

不几乎:不就接近。

为君:做君上。唐文治:『知为君之所以难,无一事之敢忽,则一言兴邦,庶可期矣。』

唯其言而莫予违:违,背也。指臣下不从君,有所违背也。钱穆:『为君别无可乐,只有一事,即出一言而臣众莫敢违,为可乐。』

前贤注疏

〖论语注疏〗曰:此章言为君之道也。

朱子曰:知为君之难,则必战战兢兢,临深履薄,而无一事之敢忽

孔安国曰:言无乐于为君,所乐者唯乐其言而不见违。人君所言,无违之者,则善也;所言不善,而无敢违之者,则近一言而丧国。

范氏曰:言不善而莫之违,则忠言不至于耳君日骄而臣日谄,未有不丧邦者也

谢氏曰:知为君之难,则必敬谨以持之。惟其言而莫予违,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。邦未必遽兴丧也,而兴丧之源分于此。然此非识微之君子,何足以知之?

钱穆曰:本章孔子专指在上者之居心言。后儒承之,以正心诚意为治国平天下之本,言虽近而指则远,亦古今通义。

〖论语后案〗曰:国之兴败,分于敬畏与骄逸之心。言『莫予违』,敢自是也。自是则馋谄所蔽,祸患所伏,而人莫之告。自古丧国之祸,多由自是。陆敬舆所谓『天下大虑,在于下情不通』。所谓忽于戒备,逸于居安,惮忠鲠之怫心,甘谀诈之从欲,不闻其失,以至大失也,皆自是也,自是者安知难

〖周语〗曰:天子听政,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,瞽献典,史献书,师箴,瞍赋,蒙诵,百工谏,庶人传语,近臣尽规,亲戚补察,瞽史教诲,耆艾修之,而后王斟酌焉。是以事行而不悖,是为君冀有人谏诤,不嫌有予违也。

〖韩诗外传〗曰:为王之不易也。大命之至,其太宗、太史、太祝斯素服执策,北面而吊乎天子,曰:『大命既至矣,如之何忧之长也?』授天子策一矣,曰:『敬享以祭,永主天命,畏之无疆,厥躬无敢宁。』授天子策二矣,曰:『敬之,夙夜伊祝,厥躬无怠,万民望之。』授天子策三矣,曰:『天子南面,受于帝位,以治为忧,未以位为乐也。』〖诗〗曰:『天难谌斯,不易惟王。

欧阳修曰:为君难,莫如用人,尤莫如听言。自古治国家有天下,知其人不可用,其事不可行,而独人主不悟,以至败亡者,多矣。岂不可叹哉!

戴溪曰:『一言可以兴邦』者,谓人君出一言之善便可以兴邦,如宋景荧惑退之类是也。圣人以为一言之发不可若此,然而出言之善恶,其几微之际,废兴所关,甚可畏也克艰乃致易之原也,受逆乃得顺之门也。人情见美,而心好即安,而意悦常欲。以易求易,而不知其难;以顺求顺,而不知其逆也。故因一易造百难,因一顺生众逆,此不可不谨也

陈祥道曰:邦之兴丧,在事不在言,故言不可以若是,几之而已。邳彤对光武以入关之非,而史以为『一言可以兴邦』;李勣导髙宗之立武后,而史以为『一言可以丧邦』。岂特『为君难』与『莫予违』而已哉?孔子之言止于是者,对定公故也。孙叔敖以一言复郢市,晏子以一言省齐刑,申叔时以一言复陈国,其利虽未至于兴邦,是亦重言者欤?

郭偃曰:以为易,其难也将至矣;君以为难,其易也将至矣。

刘宗周曰:夫子论君道不一而足,独告定公一言兴丧,立醒昏庸,为万世人主龟鉴。于为君难也,则曰知难;于言莫予违也,则申之以善不善。可谓约而尽矣。此无他:『知难』,敬也;『莫予违』,肆也。一念敬肆,而兴丧因之,虽一言亦赘已也

〖四书解义〗曰:此一章书见国家之兴亡由于君心之敬肆也。敬肆之间,兴亡之介也

附录

〖韩非子〗曰:晋平公与群臣饮酒。饮酣,喟然叹曰:『莫乐乎为君,惟其言而莫之违。』师旷侍于前,援琴撞之,曰:『哑!是非君人者之言也。』

郑汝谐曰:定公之问,夫子之对,皆有深意。三桓之僭,至定公之时极矣,四分公室而有之。鲁君惴惴之心,无日不在三桓也。

〖后汉书〗曰:凡言成事者,以功著易显;谋几初者,以理隐难昭。斯固原情比迹,所宜推察者也。若乃议者欲因二郡之众,建入关之策,委成业,临不测,而世主未悟,谋夫景同。邳彤之廷对,其为几乎!语曰『一言可以兴邦』,斯近之矣

〖资治通鉴·卷第一百九十九·唐纪十五〗曰:它日,李勣入见,上问之曰:『朕欲立武昭仪为后,遂良固执以为不可。遂良既顾命大臣,事当且已乎?』对曰:『此陛下家事,何必更问外人!』上意遂决。

〖新唐书〗曰:唐兴,其名将曰英、卫,皆擢罪亡之余,遂能依乘风云,勒功帝籍。盖君臣之际,固有以感之,独推期运,非也。若靖阖门称疾,畏远权逼,功大而主不疑,虽古哲人,何以尚兹?勣之节,见于黎阳,故太宗勤勤于托孤,诚有为也。至以老臣辅少主,会房帷易夺,天子畏大臣,依违不专,委诚取决,惟议是听。勣乃私己畏祸,从而导之,武氏奋而唐之宗属几歼焉。及其孙,因民不忍,举兵覆宗,至掘冢而暴其骨。呜呼,不几一言而丧邦乎?惜其不通学术,昧夫临大节不可夺之谊,反与许、李同科,可不戒哉!

本章参考书目

〖论语集解〗〖论语注疏〗〖论语集注〗〖论语学案〗〖论语正义〗〖论语大义〗〖论语学案〗〖癸巳论语解〗〖论语学案〗〖论语全解〗〖石鼓论语答问〗〖论语后案〗〖论语新解〗〖论语集释〗〖论语集说〗〖论语义疏〗〖国语〗〖资治通鉴〗〖后汉书〗〖新唐书〗〖韩诗外传〗〖韩非子〗〖四书解义〗。

非中文名二 發表於 2025-4-25 06:1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语·子路》"一言兴邦"章义理发微

鲁定公所问"一言兴邦""一言丧邦"之事,实关涉人君治国之要道。孔子答以"言不可以若是",非谓言语无此效力,乃警示为政者当审慎体察言语背后之治国心态。朱子《集注》谓"战战兢兢,临深履薄"八字,实已道破本章精义。

考"为君难"一语,非徒指居高位之劳苦,实蕴含三重深意:其一,《尚书·皋陶谟》"兢兢业业"之戒慎;其二,《周易·乾卦》"夕惕若厉"之忧患;其三,《孟子》"民为贵"之责任。明君体认此难,则必如范仲淹"先天下之忧而忧",自然臻于"无为而治"之境。程颐所谓"识得此理,以诚敬存之",正是此意。

至于"莫予违"之语,尤见专制之弊。《荀子·臣道》云"逆命而利君谓之忠",管子亦言"堂上远于百里,堂下远于千里",皆警示壅蔽之害。历史上商纣"予有臣亿万,惟亿万心"之亡,周厉"防民之口"之败,皆源于此"莫予违"心态。陆贽《奉天论奏》"谏而能从,过而能改"之说,实为对治良方。

细玩孔子"其几也"三字,可见圣人之微旨。王夫之《读四书大全说》解此最为精当:"几者,动之微而理之显也。"兴丧之机,实系于:一、是否保持"如履薄冰"的敬畏心;二、能否建立"兼听则明"的纳谏制;三、可否养成"改过不吝"的修养功。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载唐太宗"三镜"之说,正是此理的历史印证。

今人读此章,当超越字面训诂,体认其中治国之道的永恒价值。张居正《论语直解》谓:"人主常存此心,便是尧舜兢业之心。"此言诚为的论。无论古今,为政者若能以"为君难"自警,以"莫自专"自戒,则何愁邦国不兴?此即《大学》"一言偾事,一人定国"之真谛也。

(全文共798字)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