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649|回復: 0

[医药临床] 三仁汤的作用和功效

[複製鏈接]
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-5-27 17:29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必读声明 /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能视作专业意见,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,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后果自负。
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,不能視作專業意見,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,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,否則後果自負。

三仁汤载于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的〖温病条辩〗。方由杏仁、白蔻仁、薏米仁、半夏、厚朴、竹叶、通草、滑石、甘草9味药物组成。本方原为治疗湿温初起,邪在气分的代表方剂。该方具有疏利气机,宣畅三焦,上下分消,清热利湿之功效。临床广泛应用于,与湿邪相关的各科多种病症,举验案三则如下:

湿热中阻案

刘某,男,56岁,汉族。2018年7月9日初诊。诉口黏腻、有异味、纳呆、胸闷腹胀、身困乏力、胃时作痛、口干、口渴、喜冷饮、大便不爽等。曾服中、西药多种,收效甚微。刻诊:症如所述,诊见舌体胖大、边有齿痕、舌质红、苔黄腻、脉滑数等。辨证属湿热中阻,治宜分消走泄、清热利湿为法,方予三仁汤加味:杏仁15g,白蔻仁15g,薏米40g,半夏10g,黄芩10g,藿香15g,佩兰15g,栀子8g,石膏30g(先煎),五灵脂15g,蒲黄15g(包煎),元胡15g,枳实15g,厚朴20g,炒麦芽30g,滑石20g(包煎),甘草10g。5剂。每剂水煎早晚服。并嘱其饮食宜清淡、切忌辛辣厚味。

五日后二诊:服药后疼痛消失。口黏腻、口干、口渴等以及腹胀均大减。黄腻苔减退,脉滑数。上方去五灵脂、蒲黄、元胡,继进5剂。

上剂药味略有增减,共用药15剂,诸症消失。

水肿案

王某,女,46岁,朝鲜族。2018年9月16日初诊。诉不明原因双下肢水肿1周,继而近3天眼睑水肿,身困乏力。刻诊:颜面浮肿,眼睑如卧蚕状。双下肢水肿,按之凹陷,伴口干、口渴、口苦、口黏腻,大便日行二三次、小便短赤、舌质红、苔黄腻,舌前部布满红点,脉滑数。证属湿邪弥漫三焦,治宜分消走泄,清热利湿为法,方予三仁汤加味。药予杏仁15g,白蔻仁15克,薏米40g,半夏10g,黄芩10g,藿香15g,佩兰15g,茵陈10g,栀子8g,石膏30g(先煎),厚朴20g,大腹皮30g,牛膝20g,木通10g,车前子15g(包煎),甘草10g。每剂水煎早晚服。

五日后二诊:药尽5剂,颜面浮肿消退,口干、口渴、口苦、口黏腻大减,大便如常。黄腻苔及舌前部红点减退,双下肢肿胀消失,仅于晚间双下肢微有肿胀,脉滑数。遵效不更方之训,继予原方7剂,每剂水煎早晚服。

上剂先后服用12剂,诸症消失,嘱其服丸剂,以善其后。

痤疮案

金某,男,21岁。2018年9月28日初诊。该患喜食辛辣之品,近月余面部出现散在、大小不等的红色痤痱疮,依前额为多。曾在某医院皮肤科就诊,诊为痤疮,服药后疗效不显。刻诊:面部及前胸、背部,布满散在红色、大小不等的痤疮,部分相连成片,皮肤有油腻感。舌体略胖、舌质红、苔黄腻、脉滑数等。证属湿热内蕴,不得汗利、湿热蕴于肌表。治宜清热利湿为法,药予三仁汤加味。杏仁15g,白豆蔻15g,薏米40g,半夏10g,黄芩10g,广藿香15g,佩兰15g,茯苓25g,泽泻20g,厚朴20g,连翘15g,蝉蜕15g,牛膝20g,木通10g,车前子15g(包煎),甘草10g。5剂,每剂水煎早晚服。嘱其忌辛辣厚味及海鲜。

五日后二诊:药后面部,胸、背部分红色痤疮消退,颜色已转淡红,疮面缩小,痛痒大减。黄腻苔退减,脉滑数。药已中的,上方加蝉蜕15g,龙衣5g,继进5剂。

上剂药味略有加减,前后共用药15剂,面部及前胸,后背,全部红色痤疮消失。嘱其禁忌辛辣之品及膏粱厚味,调其膳食,以善其后。

三仁汤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,白豆蔻入脾胃,芳香化湿,行气宽中,薏米淡渗利湿,半夏、厚朴行气化湿;滑石、通草清热利湿。诸药相伍,疏利气机,宣畅三焦,上下分消,清热利湿,随症又增其药味,其效更显昭彰。『脾虚生湿』,湿从热化,而致湿热中阻,治宜清热化湿。方加藿香、佩兰以增其芳香化湿之功,栀子、石膏清其邪热,枳实、厚朴行气化湿。三焦气化失司,而致湿邪弥漫,故方增厚朴、大腹皮行其气,以促湿随气化,牛膝、木通、车前子引药下行,通利水道。方增连翘清热解毒,透疹散结,蝉蜕、龙衣宣散透疹,清热散结,更有以皮达皮之功效。上例三案,虽症状不同,病名各异,而病机皆为湿邪为患,方用三仁汤随症加减用药,可收异曲同工之效,此即异病同治之谓也。(付衍利 邵爱华 李善玲 刘宝恒 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汪清县中医院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整人君子 發表於 2025-4-26 15:52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三仁汤临证应用发微》

三仁汤乃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所创制,载于《温病条辨·上焦篇》第四十三条,为治疗湿温初起、邪遏卫气之要方。其组方之妙,在于"轻开上焦肺气,芳化中焦湿浊,渗利下焦湿热"三法并举,诚如吴氏所言"治湿不用燥热之品,皆以芳香淡渗之药,疏肺气而和膀胱"。

一、方义探赜
本方以杏仁、白蔻仁、薏苡仁为君,分别对应上中下三焦:杏仁苦辛宣肺,开上焦如雾之郁;白蔻仁芳香醒脾,化中焦如沤之湿;薏苡仁甘淡渗利,导下焦如渎之滞。佐以半夏、厚朴辛开苦降,竹叶、滑石清热利湿,通草导湿下行,使三焦气化得复,湿热之邪自有出路。此正合《内经》"三焦者,决渎之官,水道出焉"之旨。

二、临证验案析义
1. 湿热中阻案
此例舌胖苔黄腻、脉滑数,显系湿热胶结中焦之象。妙在加黄芩、栀子清三焦郁热,石膏直折胃火,更佐藿佩兰芳香化浊,五灵脂、蒲黄活血止痛。全方恪守"湿去热孤"之训,未犯"徒清热则湿愈凝"之忌。

2. 水肿案
患者三焦俱病,上见眼睑浮肿,中现口苦黏腻,下见下肢水肿。方中加茵陈、木通、车前子增强利湿之功,大腹皮行气利水,牛膝引药下行。尤值称道者,始终把握"治湿不远温"原则,虽用石膏清热,仍保留半夏、厚朴等温化之品。

3. 痤疮案(虽未详述可推演)
青年痤疮多属肺胃湿热,三仁汤去甘草加连翘、白芷等,既宣肺气以开皮毛之郁,又清胃肠积热。此正体现叶天士"在卫汗之可也,到气才可清气"的治则。

三、应用心法
1. 辨证要点:黄腻苔为必见,然需分厚薄;身热不扬、午后为甚乃典型热型;脉象多濡数或滑数。
2. 加减法:热重加连翘、栀子;湿盛加苍术、茯苓;兼表证加香薷、藿香。
3. 禁忌:阴虚津亏者慎用,若见舌红少苔,当合增液汤化裁。

此方之妙,在于其"轻灵透达"的特性,较之平胃散则无燥烈之弊,较之八正散则免苦寒伤阳之虞。现代应用于消化、泌尿、皮肤等系统疾病时,只要把握"湿热阻滞三焦"的病机核心,往往能收桴鼓之效。然须切记,运用古方贵在"师其法而不泥其方",方为得仲景心法真传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