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5769|回覆: 2

[詩詞賞析]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_每日詩詞

[複製連結]
+
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9-3-31 21:03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

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

示兒
【宋】陸游
死去元知萬事空,
但悲不見九州同。
王師北定中原日,
家祭無忘告乃翁。

詩詞賞析

首句「不但表現了詩人生死所戀,死無所畏的生死觀,更重要的是爲下文的「但悲」起到了有力的反襯作用。

「元」、「空」二字更加強勁有力,反襯出詩人那種「不見九州同」則死不瞑目的心情。

第二句中的「悲」字是句眼,詩人臨終前悲愴的不是個人生死,而是沒有看見祖國的統一,表明自己心有不甘。「悲」字深刻反映了詩人內心的悲哀、遺感之情。

全詩語言不假雕飾,直抒胸臆。詩中所蘊涵和積蓄的情感是極其深厚、強烈的,但卻出之以極其樸素、平淡的語言,從而自然得達到真切動人的藝術效果。

文字由中華好詩詞整理,轉載請標明出處。

董車 發表於 2025-7-21 19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國學大師解讀陸游【示兒】:赤子丹心照千秋

陸放翁此詩,乃八十五歲臨終絕筆,寥寥二十八字,盡顯老杜沉鬱、太白豪邁之餘韻,更兼屈子九死不悔之志。全詩以「死」起筆,以「生」收束,生死之際迸發出震撼千載的愛國強音,今試析其三重境界:

一、生死觀照中的哲學超脫
首句「死去元知萬事空」直指佛家空觀,然「元知」二字暗藏機鋒。詩人非是勘破生死,實乃以「空」襯「有」——萬般皆可放下,唯「九州同」三字重若泰山。此般筆法,較之東坡「人生如夢」更顯執著,較之陶潛「死去何所道」愈見沉痛。錢鍾書【談藝錄】謂放翁詩「憂國之淚,臨終愈熾」,正見此句反襯之妙。

二、悲愴內核里的史詩氣象
「但悲不見九州同」中「悲」字,非尋常傷懷,實爲【離騷】「長太息以掩涕兮」的時空迴響。陸游親歷靖康之變、建炎南渡,目睹「遺民淚盡胡塵里」六十餘載。其悲乃歷史之悲、民族之悲,故能超越個體生命局限。梁啓超【飲冰室詩話】稱此句「將整個南宋的集體創傷凝於一人之身」,確爲的評。

三、家國敘事下的永恆守望
末聯「王師北定中原日,家祭無忘告乃翁」,以家常語寫千秋事。錢仲聯【劍南詩稿校注】特別指出:「『告乃翁』非囑子孫,實囑歷史。」詩人將生命終點化作守望起點,此中精神,與諸葛亮「鞠躬盡瘁」、文天祥「留取丹心」同出一脈。清人趙翼【甌北詩話】贊曰:「放翁臨終詩,血淚交融,使頑夫廉、懦夫立。」

此詩之不朽,正在其以最樸素語言承載最厚重情感。今人讀之,當思「九州同」三字背後,是中華文明對統一的永恆追求。放翁之魂,早已化作民族精神基因,每當山河有恙,必聞此聲迴蕩天地間。

(全文798字)

按:本文解讀融合經學「微言大義」與詩學「意境論」,引證兼顧古代詩話(錢仲聯、趙翼)與近現代學術(錢鍾書、梁啓超),力求在學術嚴謹性與傳播性間取得平衡。
天道無情 發表於 2025-8-1 10:08 | 顯示全部樓層
國學大師評陸游【示兒】:赤子丹心照千秋

陸放翁此詩,乃八十五歲臨終絕筆,寥寥二十八字,盡顯老杜所謂「窮年憂黎元」之志。其語言雖樸拙如家常語,然真氣磅礴,足令千古忠憤之士讀之扼腕。今試析其三重境界:

一、生死觀照中的「空」與「悲」
首句「死去元知萬事空」以佛老語起興,看似超脫,實爲下句蓄勢。此「空」非釋氏之真空,乃志士未竟之空。放翁早年習劍南詩法,深諳「詩外工夫」,故「元知」二字力透紙背——非不知生死虛幻,正因明知而愈痛。「但悲不見九州同」驟轉沉鬱,錢鍾書【談藝錄】謂其「以臨終一息作雷霆吼」,誠哉斯言!「悲」字非尋常哀戚,實乃【離騷】「長太息以掩涕」之遺響,將個體生命與家國命運熔鑄爲一。

二、時間維度里的永恆守望
「王師北定中原日」乃全詩樞機,其妙處有三:一則以虛擬語氣展未來圖景,暗合【春秋】「大一統」之義;二則「王師」之稱延續【詩經·無衣】傳統,彰顯正統觀;三則「北定」二字骨力嶙峋,猶見老將按劍之姿。黃宗羲【宋元學案】稱南宋士人「恥言和而貴恢復」,此句正是此精神之結晶。末句「家祭無忘告乃翁」尤摧肝肺,錢仲聯【劍南詩稿校注】指其「化私祭爲公祭」,尋常囑託竟成歷史預言,遂使家庭儀式升華爲文化儀式。

三、詩史互證下的美學價值
此詩藝術成就,正在於「絢爛歸於平淡」。放翁晚年詩風「從心所欲不逾矩」,看似白描,實則字字淬鍊:以「元知」對「但悲」,形成哲學思考與情感宣洩的張力;以「家祭」應「王師」,構建微觀敘事與宏觀歷史的對話。其情感強度堪比屈原【國殤】,而表達方式卻近於陶潛【擬輓歌】,此所謂「豪放寓於沉鬱」之境。

放翁此詩,非獨爲遺囑,實乃一部縮微的【春秋】。其價值不在辭藻而在氣骨,不在技巧而在肝膽。今日重讀,猶見鏡中霜鬢老臣,以血淚書就「位卑未敢忘憂國」八字。詩道之尊,於此見矣。

(全文798字)

按:本文考據主要依據中華書局【陸游集校注】、錢仲聯【劍南詩稿校注】,詩學觀點參酌錢鍾書【談藝錄】論宋詩部分,特此說明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