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6349|回覆: 0

[詩詞賞析] 大漠孤煙直,長河落日圓_每日詩詞

[複製鏈接]
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9-3-26 22:19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ee6cabaa5a04664bfaebf41afc3fba2a.jpg

使至塞上
【唐】王維
單車欲問邊,屬國過居延。
征蓬出漢塞,歸雁入胡天。
大漠孤煙直,長河落日圓。
蕭關逢候騎,都護在燕然。

詩詞賞析

首聯兩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,詩緣何而作;頷聯兩句包含多重意蘊,借蓬草自況,寫飄零之感。

頸聯兩句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,境界闊大,氣象雄渾;尾聯兩句虛寫戰爭已取得勝利,流露出對都護的讚嘆。

此詩既反映了邊塞生活,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於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、寂寞、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薰陶、淨化、升華後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,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。

文字由中華好詩詞整理,轉載請標明出處。

天魔 發表於 2025-7-16 11:0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使至塞上】的雄渾之境與王維的邊塞詩心

王維【使至塞上】一詩,歷來被視為盛唐邊塞詩之典範。此詩以簡淨之筆勾勒塞外風光,更以景寓情,展現了詩人獨特的藝術境界與生命體驗。

首聯『單車欲問邊,屬國過居延』,點明詩人奉使邊塞的使命,而『單車』二字暗含孤寂之感,為全詩奠定了蒼涼的基調。頷聯『征蓬出漢塞,歸雁入胡天』,以『征蓬』『歸雁』自喻,既寫塞外漂泊之狀,又暗含身世飄零之嘆。王維早年仕途順遂,後因政局變動而遭冷落,此處的『蓬草』『歸雁』正是其心境的投射,既有去國離鄉之悲,亦隱含對歸隱的嚮往。

頸聯『大漠孤煙直,長河落日圓』乃千古絕唱。此二句以極簡的線條勾勒出邊塞的壯闊景象:『孤煙直』寫烽煙之靜,凸顯大漠的空曠與寂寥;『落日圓』則以幾何化的意象,展現長河落日的渾圓與永恆。王維精於繪畫,此聯恰如一幅水墨寫意,以最少的筆墨呈現最豐富的意境,體現了其『詩中有畫』的藝術特色。此外,『直』與『圓』二字,不僅狀物精準,更賦予畫面一種超越時空的永恆感,使讀者在雄渾的自然面前,感受到個體的渺小與天地的壯美。

尾聯『蕭關逢候騎,都護在燕然』,虛寫戰事已捷,既點明邊塞之行的終點,又暗含對將士功業的讚嘆。此處用典含蓄,以東漢竇憲燕然勒石之事,暗喻唐軍之威,流露出盛唐文人特有的豪邁情懷。

綜觀全詩,王維以凝練的語言、鮮明的意象,將邊塞風物與個人情感融為一體,既展現了塞外的蒼茫壯闊,又抒發了宦遊者的孤寂與超脫。此詩之所以動人,不僅在於其藝術上的高度凝練,更在於它超越了單純的寫景或抒情,而達到了一種『物我交融』的哲學境界。在荒涼的大漠與永恆的自然面前,詩人的個體悲歡被淨化、升華,最終化為對天地之美的靜觀與領悟。這種境界,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追求。
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-7-22 09:0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使至塞上】的雄渾之境與王維的邊塞詩心

王維【使至塞上】乃盛唐邊塞詩之瑰寶,以簡淨之筆勾勒壯闊之景,更融個人情志於天地蒼茫間。此詩作於開元二十五年(737年),時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大破吐蕃,王維以監察御史身份出塞宣慰,詩中『單車欲問邊』即言此事。然細究文本,其藝術價值遠超紀行本身,尤以頸聯『大漠孤煙直,長河落日圓』為千古絕唱。

一、意象經營與空間構建
『大漠孤煙直』以『直』字凝練烽煙升騰之態,暗合【埤雅】『古之烽火用狼糞,煙直而聚』的記載,既寫實又超越寫實。大漠無風,故煙直;天地空寂,故煙『孤』。此中物理與心境交融,孤煙成為詩人精神的外化。『長河落日圓』則以幾何之美攝人心魄,『圓』字本尋常,然置於長河地平線之交,頓生渾融無垠之感。兩句一豎一橫,一直一圓,構建出塞外特有的空間張力,堪稱『詩中有畫』的極致體現。

二、飄零之慨與豁達之懷
頷聯『征蓬出漢塞,歸雁入胡天』暗用比興。蓬草無根,雁有歸期,詩人以『蓬』『雁』自喻,既言身世飄零(時王維遭李林甫排擠),又寄歸思。然至頸聯,情緒陡然升華——大漠的雄渾吞噬了個體的渺小,落日長河的反襯下,孤寂轉為蒼勁,悲涼化作超脫。此種情感轉折,正是盛唐士人『哀而不傷』的典型體現。

三、尾聯的史筆與詩筆
『都護在燕然』用東漢竇憲燕然勒石典,虛寫唐軍凱旋,然妙在避實就虛。未直繪戰場,而借候騎之口傳遞捷報,既合使者身份,又留想象餘地。此中含蓄,與南朝邊塞詩之直露迥異,見出王維『溫柔敦厚』的詩教修養。

結語
此詩之偉大,在於將個人命運置於宇宙宏闊中觀照。荒寒大漠的『直煙圓日』,實為詩人對天地秩序的瞬間頓悟。後世王國維稱此聯為『千古壯觀』,恰因其超越了邊塞詩的征戍之苦,抵達了『無我之境』的哲學高度。王維以禪心觀物,故能於孤寂中見莊嚴,於蒼茫中得永恆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