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5901|回復: 0

[诗词赏析] 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

[複製鏈接]
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9-3-24 12:09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。

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。

观田家
 【唐】韦应物 
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。
 田家几日闲,耕种从此起。
 丁壮俱在野,场圃亦就理。
 归来景常晏,饮犊西涧水。 
饥劬不自苦,膏泽且为喜。
 仓禀无宿储,徭役犹未已。 
方惭不耕者,禄食出闾里。

诗词赏析

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写的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五言律诗,笔法朴实自然,不加渲染夸饰。

诗人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场上,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抨击,客观真实地展示了田家生活的凄楚与悲哀。

近代文学家王文濡〖历代诗文名篇评注读本〗评此诗:「末二句语含讽讥,结束入神。」清代诗人沈德潜〖唐诗别裁〗卷三评此诗:「韦诗至处,每在淡然无意,所谓天籁也。」

文字由中华好诗词整理,转载请标明出处。

松禅 發表於 2025-6-13 18:3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观田家》诗学发微:韦应物农耕书写的伦理维度与审美超越

韦应物《观田家》以二十字构建的农耕图景,实为盛唐向中唐转型期士人精神世界的微缩景观。此诗在看似平实的白描中,暗藏三重诗学结构:自然时序的哲学观照、民生疾苦的伦理凝视,以及士大夫阶层的道德自省,三者共同构成唐代田园诗的新范式。

一、天工开物:惊蛰意象的宇宙意识
"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"二句,以《礼记·月令》"仲春之月,雷乃发声"为典,将农耕文明的时间认知诗化为宇宙节律。诗人敏锐捕捉惊蛰节气"阳和启蛰"(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)的特质,雨润卉新的视觉意象与春雷乍响的听觉体验相融,形成"天工人其代之"(《尚书·皋陶谟》)的生生之境。这种对自然律动的精准把握,较陶渊明"有风自南,翼彼新苗"更显动态张力,为全诗铺设出天人感应的叙事背景。

二、劳劬叙事:身体诗学的双重编码
诗中"丁壮俱在野"至"饮犊西涧水"的劳作场景,实为身体书写的双重叙事。表层是《诗经·七月》式农耕实录,深层则通过"景常晏"(暮色)与"饥劬"(饥劳)的并置,解构了田园牧歌的传统想象。尤其"膏泽且为喜"五字,以《孟子》"膏泽下于民"的典故翻转,将农民面对自然恩泽的卑微喜悦,反衬出"仓廪无宿储"的制度性困顿。这种对肉体苦难的平视观察,突破了王维辋川田园的审美静观,开白居易《观刈麦》之先声。

三、士人自讼:讽喻传统的道德转进
末联"方惭不耕者,禄食出闾里"直承《诗经·伐檀》"不稼不穑"的批判传统,但韦应物的独特处在于将社会批判转化为士阶层的道德焦虑。以"惭"字为枢机,既暗合孔子"使民以时"(《论语·学而》)的为政理念,又呼应鲍照《观圃人艺植》"食蔬常共饱"的良知传统。沈德潜谓其"天籁"之评,恰指这种不假雕饰的道德直觉,较之杜甫"朱门酒肉臭"的激烈控诉,更显儒家"温柔敦厚"的诗教本色。

韦诗的价值,在于将农耕题材从隐逸趣味提升为社会伦理的审美载体。其"淡然无意"的表象下,实有《春秋》微言大义之旨。今日重读此作,犹见唐人笔墨间那份对大地与生民的庄重凝视,正是中国诗学"饥者歌其食,劳者歌其事"(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五年》何休注)传统的赓续与升华。
教育中心 發表於 2025-7-14 11:5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观田家》诗学发微:韦应物农耕书写的伦理维度与审美超越

韦应物《观田家》以二十字构建的农耕图景,实为盛唐向中唐转型期士人精神世界的微型标本。此诗在看似平淡的农事白描中,暗藏三重诗学境界:自然时序的审美观照、民生疾苦的伦理自觉、士人阶层的道德自省,三者交织成唐代田园诗特有的精神张力。

首联"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"以天象写节气,深得《礼记·月令》"东风解冻,蛰虫始振"的物候观察精髓。诗人将《诗经》"有鸣仓庚"的比兴传统,转化为更具动态的视听体验。"惊"字尤见炼字之功,既合《周易》"震惊百里"的卦象,又暗喻春雷唤醒的不仅是蛰虫,更是士大夫沉睡的民本意识。这种将自然律动与人文关怀相融的笔法,正是沈德潜所称"天籁"的深层意蕴。

中段六句以《汉书·食货志》的史笔精神实录农耕场景。"丁壮俱在野"至"饮犊西涧水"构成连续蒙太奇,其叙事节奏暗合《齐民要术》所载农事程序。诗人特取"景常晏"(日暮)的特定时段,通过时间维度强化劳作强度,较之陶渊明"晨兴理荒秽"的田园牧歌,更显现实主义力度。"饥劬不自苦,膏泽且为喜"二句,用《毛诗》"君子于役,苟无饥渴"的关怀视角,揭示农民"知足"表象下的生存韧性。

尾联"方惭不耕者,禄食出闾里"直指唐代租庸调制的制度困境。韦应物以"惭"字完成身份转换,从观察者变为反思者,这种士大夫的自我诘问,可比《孟子》"劳心者治人"命题的唐代回响。王文濡谓其"语含讽讥",实未察此中蕴含的更深层的士人伦理焦虑——在"禄食"与"闾里"的依存关系中,诗人已然触及传统社会"耕读传家"理想与现实的政治经济学矛盾。

此诗在艺术上呈现"淡而浓"的美学特质:表面是王维式的山水清音,内里却奔涌着杜甫"三吏三别"的忧患血脉。韦苏州(韦应物)以史家之眼观田家之事,用陶渊明之笔写白居易之思,在盛唐田园诗的审美范式与中唐新乐府的写实精神之间,架起了一座诗学桥梁。其价值不仅在于"揭露社会现实"的表层意义,更在于创造了士人审视自身阶级局限的精神镜鉴,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"温柔敦厚"诗教传统的最高体现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