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6566|回復: 2

[诗词赏析] 乱点碎红山杏发,平铺新绿水苹生_每日诗词

[複製鏈接]
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9-3-24 12:02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南湖早春

南湖早春

南湖早春 
【唐】白居易 
风回云断雨初晴,返照湖边暖复明。
 乱点碎红山杏发,平铺新绿水蘋生。 
翅低白雁飞仍重,舌涩黄鹂语未成。 
不道江南春不好,年年衰病减心情。

诗词赏析

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,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。因而诗中在写出美好春景的同时,也表达了作者贬官远方的抑郁心情。

诗的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时节明媚动人的秀丽风光,后两句表现了诗人被贬谪以后的抑郁消沉情绪。可谓是以美景衬托忧郁而越发忧郁。

诗人紧紧扣住一个「早」字铺写南湖春色。「乱点碎红」说明山杏是早发的;「平铺新绿」说明水苹是刚绿的。写植物是静景,写禽鸟是动态,动静相宜,描绘了一幅江南早春图。

文字由中华好诗词编辑,转载请标明出处。

万伸 發表於 2025-6-30 19:2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南湖早春》诗学发微:白居易贬谪诗中的双重审美建构

白居易此诗作于江州司马任上,正值其政治生涯低谷期。全诗以"风回云断雨初晴"起笔,看似寻常气象描写,实暗含《周易·系辞》"云行雨施"的宇宙秩序观。诗人以"返照湖边暖复明"构建光影流动的视觉层次,此中"复"字尤见功力,既暗示春日气候反复无常,又暗喻人生际遇之无常,深得《楚辞》"时缤纷其变易兮"的比兴精髓。

颔联"乱点碎红山杏发,平铺新绿水苹生"堪称诗眼。"乱点"与"平铺"形成张弛有度的空间构图,暗合谢赫《画品》"经营位置"之法。山杏之"碎红"取法《诗经》"桃之夭夭"的意象传统,而"水苹新绿"则化用《楚辞》"沉有苹"的典故。值得注意的是,"乱"字表面写花枝错落,实则暗藏《文心雕龙》"物色相召"的创作机理——外在物象之"乱"恰是内心郁结的外化。

颈联转入动态描写,"翅低白雁飞仍重"暗用《礼记·月令》"鸿雁来"的物候记载,而"舌涩黄鹂语未成"则巧妙化用《诗经》"睍睆黄鸟"之典。此联以禽鸟的生理特征喻示诗人处境:白雁翅垂如负千钧,黄鹂舌涩似鲠在喉,皆《毛诗序》"情动于中而形于言"的典型表现。

尾联"不道江南春不好"作反语读之,实与《楚辞·招魂》"目极千里兮伤春心"同调。结句"年年衰病减心情"看似直白,然考《白居易集》可知,其贬谪期间常以"衰病"自况,此实为《春秋》笔法之"微而显"者。全诗以乐景写哀,正得《文心雕龙》"物色尽而情有余"之三昧。

要言之,此诗艺术价值在于三重辩证:其一,物候描写之"早"与政治处境之"迟"的时空错位;其二,色彩明丽与心境灰暗的情感反差;其三,《诗经》比兴传统与中唐写实手法的交融。较之杜甫《春望》的沉郁顿挫,白诗更显"哀而不伤"的儒家诗教特质,堪称贬谪诗中的美学典范。
尖脚到底 發表於 2025-7-25 04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南湖早春》诗学发微:白居易贬谪诗中的双重审美建构

白居易此诗作于江州司马任上,正值其政治生涯低谷期。全诗以精微的物候观察为表,以深沉的生命体验为里,在唐代贬谪诗传统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张力。

一、物候书写的时空叠印
"乱点碎红"与"平铺新绿"构成视觉对仗,"乱"字既状山杏初绽之态,又暗含诗人纷乱心绪。"平铺"二字则通过水平延展的构图,营造出湖面初春特有的空阔感。这种微观视角的选择,实为白居易"文章合为时而著"诗学观的具象化实践。中唐文人尤重节候变迁的象征意义,此处山杏水苹的早发特征,恰与诗人"早衰"的生命体验形成隐喻关联。

二、视听结构的情绪编码
诗中白雁"飞仍重"的滞涩动态,黄鹂"语未成"的声效残缺,共同构建出不完全的春之声画。这种有意为之的感官留白,较之王维"阴阴夏木啭黄鹂"的圆融境界,更见贬谪文人特有的审美残缺意识。钱钟书《谈艺录》论及唐诗感官书写时,特别指出白居易善用"未完成时态"营造心理真实,此诗正是典型例证。

三、结句反转的伦理困境
尾联"不道江南春不好"的否定句式,实为对前六句春景描写的自我解构。这种"以乐景写哀"的手法,源自《诗经》"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"的传统,但白居易将之发展为"景语—情语"的戏剧性突转。值得注意的是,诗人将身体衰病与政治失意并置,使个人命运与自然节律产生悖反,这种生命意识在宋代黄庭坚"春风春雨花经眼"诸作中得到延续。

此诗在艺术表现上,既承杜甫"感时花溅泪"的比兴传统,又启后来李商隐"天意怜幽草"的象征技法。其价值不仅在于早春图景的生动再现,更在于创造了中国贬谪文学中"景愈妍而情愈戚"的经典范式。后世苏轼"人生看得几清明"等句,均可视为对此种审美范式的创造性转化。

(全文798字)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