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6051|回覆: 0

[詩詞賞析] 春風江上路 不覺到君家

[複製連結]
中華古詩詞 發表於 2019-3-14 21:24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
f023ba28d670519788610363f4cefd09.jpg

尋胡隱君 
【明•高啟】
 渡水復渡水,看花還看花。
 春風江上路,不覺到君家。 
注釋:

高啟(1336—1374),字季迪,號槎軒,長洲(今江蘇 蘇州)人,元末隱居吳淞青丘(今江蘇吳縣?直),自號青丘 子,明代成就最高的詩人之一。高啟的詩歌揮灑自如,爽朗清 逸,隨物而寫,隨情而發,多為寫實之詞。詞語親切通暢,具 有民歌風味。

尋:尋訪。

胡隱君:姓胡的隱士。

譯文:

一路上渡過了一道水又一道水,河邊路旁長滿了看也看不盡的鮮花。因為一路上春光明媚、風景幽美,我不知不覺就來到您的家了。

鬼牛土狍 發表於 2025-6-21 12:0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尋胡隱君】詩境蠡測:論高啟隱逸詩中的空間敘事與禪意流動

高啟此詩以簡澹之筆勾勒隱逸之趣,誠如明代詩論家胡應麟所言"唐韻猶存而理趣自遠"。全詩二十字中,"渡水""看花"二句以復沓句式構建時空綿延感,恰合【文心雕龍】"循體成勢"之說。這種迴環往復的節奏,暗合古代"重章復唱"的樂府遺韻,更在空間敘事中植入禪宗"步步是道場"的觀照方式。

"春風江上路"句乃全詩樞機。考【禮記·月令】"東風解凍",春風在此既是物理時空的坐標,更是精神覺醒的隱喻。詩人將行旅過程虛化為"不覺"的審美體驗,實得陶淵明【飲酒】"此中有真意"之三昧。江路作為連接塵世與隱所的閾限空間,在春風催化下消解了主客對立,此正契合金聖歎所評"無意為文而文生"的化境。

細繹詩題"尋胡隱君",可見明代吳中文人"城市山林"的獨特隱逸文化。高啟自號青丘子,其【鳧藻集】多載與北郭十友往還之作。此詩末句"到君家"的突然收束,恰似南宋院體畫的"一角構圖",以藝術留白暗示隱士居所的精神向度。比較王維【終南別業】"行到水窮處",高啟更強化了偶然性中的必然——春風既是引路人,亦是覺悟者,使尋訪成為證道的儀軌。

此詩之妙,尤在"看花還看花"的觀物方式。錢鍾書【談藝錄】指出"看花"在禪詩中有"破分別智"之功。高啟通過視覺的重複,將"渡水"的縱向行程轉化為"看花"的橫向凝視,最終在"不覺"中達到物我兩忘。這種寫法較之孟浩然【春曉】更顯主動,比楊萬裏"步虛"體更見質樸,可謂明代性靈詩的先聲。

要之,高啟以民歌風調涵泳玄理,在空間位移中完成精神超越。其價值不僅在於延續了從謝靈運到范成大的山水傳統,更以"即事而真"的筆法,為明代隱逸文學開闢新境。今日讀者若於春風江上低吟此作,或可觸得六百年前那份"欲辨已忘言"的悠然心會。

(全文798字)
胡同柄昌 發表於 2025-7-15 07:43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春風江上路的詩性空間與隱逸精神探賾】

高啟【尋胡隱君】一詩,表面看似平易淺近,實則蘊含深厚的詩學傳統與隱逸文化內涵。此詩以"渡水復渡水,看花還看花"起筆,通過疊詞手法構建出綿延不絕的時空序列。"復""還"二字看似尋常,實為【詩經】"采采卷耳"之遺響,暗合【楚辭】"山中人兮芳杜若"的往複韻律,形成一種迴環往復的審美體驗。

詩中"春風江上路"五字,堪稱古典詩學中"即目成詠"的典範。春風意象可追溯至【詩經】"凱風自南"的比興傳統,而"江上路"則暗含【楚辭·漁父】"滄浪之水"的隱逸原型。詩人將動態的春風與靜態的江路並置,創造出虛實相生的意境空間,較之陶淵明"舟遙遙以輕颺"更顯含蓄蘊藉。

"不覺到君家"之"不覺",實為全詩詩眼。此語既是對前文"看花"入迷的心理寫實,更是對【莊子·達生】"忘足,履之適也"哲學境界的詩化呈現。相較於王維"行到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"的有意為之,高啟筆下這種無意識的抵達,恰恰暗合嚴羽【滄浪詩話】所謂"不涉理路,不落言筌"的妙悟之境。

此詩在明代詩壇具有特殊意義。當台閣體盛行之際,高啟以如此清新自然的語言重構晉唐山水詩傳統,其"爽朗清逸"的詩風實為對宋代江西詩派"點鐵成金"理論的反撥。詩中"看花還看花"的純真視角,既延續了楊萬裏"誠齋體"的活潑精神,又為後來袁宏道"性靈說"導夫先路。

細究詩題"尋胡隱君",可見明代士人獨特的隱逸觀。不同於魏晉"竹林七賢"的對抗性隱居,高啟筆下這種春風不覺間的造訪,展現的是元明之際文人"市隱"的生活美學。胡隱君之"隱",非避世之隱,而是心隱,恰合白居易"大隱住朝市"的處世哲學。

此詩短短二十字,卻構建出完整的審美歷程:從物理空間的位移(渡水),到審美觀照的沉浸(看花),最終抵達精神家園的渾然忘機(不覺)。這種由實入虛的遞進結構,正是中國古典詩歌"意境"理論的完美實踐,較之謝靈運山水詩的玄言尾巴,更顯天然湊泊。高啟此作,可謂將六朝山水詩與唐宋絕句傳統熔於一爐,在明代詩壇綻放出獨特的藝術光輝。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