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6450|回复: 1

[成语典故] 三更半夜

[复制链接]
中国历史网 发表于 2019-3-9 15:5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现在很多人把三更半夜才睡觉的人称之为“夜猫子”,但你知道“三更半夜”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?有什么说法吗?

如今的“三更半夜”一词,是夜已经很深了或时间已经很晚了的意思。

三更半夜

三更半夜
三更半夜

但在宋代,“三更半夜”一词却是源于两个人,一个是“陈三更”,陈象舆,一个是“董半夜”,董俨。

他俩都是宋太宗时的大名人。

《宋史·赵昌言传》:

“四人者(陈象舆、胡旦、董俨、梁灏)日夕会昌言第。京师为之语曰:‘陈三更,董半夜’。”

这里是说,宋太宗时期,陈象舆、胡旦、董俨、梁灏、赵昌言等人志趣相投,形影不离,常常相聚在赵昌言的家里谈至深夜,还不忍散去。

当时人们就戏称陈象舆为“陈三更”、董俨为“董半夜”。

古人把深夜称为“三更”和“半夜”,还要从古人的计时习惯说起。古人对白天和黑夜的计时和称呼都不相同,白天说成“钟”,黑夜说成“更”或“鼓”。

这一点,我们从现在古人留下的钟楼鼓楼上也能看得出来。

在古代,城镇都设有钟楼鼓楼,晨起要撞钟报时,所以白天都称为“几点钟”。

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年

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年

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,除夕夜的“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年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
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,以点数报时,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“更”;有的地方是用击鼓方式报时,所以夜晚的时间还称为“鼓”。

所谓的“几更天”或者“几鼓天”都是这个意思。我们常说的“晨钟暮鼓”也是源自这里。

《红楼梦》在大观园里过元宵节那一章中说:

“天未二鼓,戏演的是《八义》中《观灯》八出;

三更时,贾母听罢女先生的《凤求鸾》;

四更时,凤姐儿的笑话也讲完了,元宵节终于‘聋子放炮仗——散了’。”

这就是“更”、“鼓”用得最为明显的例子。

古人的一更相当于现在的19点到21点;二更是21点到23点;三更是23点到凌晨1点;四更是1点到3点;五更是3点到5点。

三更为子时,正是半夜时分,也是夜间最为寒冷的时候。

所以贾母这时说“怪道寒浸浸的起来”。贾府的元宵节闹到“四更”,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凌晨三点左右,可见贾府的元宵节是非常热闹的。

“三更半夜”能成为人们的一个常用俗语,还不得不提宋朝的夜生活。

宋朝的夜生活对比前朝各代而言,是相当自由和开放。

夜市闹到“三更半夜”在唐朝是根本行不通。因为在唐朝,城市生活是实行宵禁的。

唐朝的《宫卫令》规定,每天晚上衙门的漏刻“昼刻”已尽,就擂响六百下“闭门鼓”;每天早上五更三点后,就擂响四百下“开门鼓”。

凡是在“闭门鼓”后、“开门鼓”前在城里大街上无故行走的,就触犯“犯夜”律令,要笞打二十下。

到宋朝初年,这些律令就全部废止了,宵禁也被完全解除,宋人可以通宵达旦地过自己喜欢的夜生活了。

“梁园歌舞足风流,美酒如刀解断愁。忆得少年多乐事,夜深灯火上樊楼”。

这些都为“三更半夜”一词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。

还有,我们现在把时间说成是“几点钟”的“点”,也是来源于古代的“更”。为了把时间分得更细些,古人又把一更分为五个“点”,一“点”约等于现在的24分钟。

当然,这个“点”不是“小”的意思,这里的“点”是古代的一种乐器。

形状就像小铜钟,中间凸起,两边有孔,更夫用绳子穿到孔里把“点”系在手上,报时的时候用手打“点”就可以了,时间久了,“点”也就成了一种计时单位。

现在说“打点”一词也是来自这里。

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,每一个汉语成语的产生,都有其自己的历史背景。没有宋代经济的繁荣,没有宋代夜生活的开放,也就没有“三更半夜”的今天。

该用户已被删除
发表于 2025-4-4 06:03 | 显示全部楼层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无中情 发表于 2025-4-23 19:38 | 显示全部楼层
《"三更半夜"源流考释及其文化意蕴探微》

"三更半夜"作为汉语常用俗语,其形成过程蕴含着丰富的计时制度演变史与社会文化变迁史。考其源流,实为多重文化因素层累而成。

一、计时制度之本源
古人将昼夜划分为"钟""更"两套系统,此乃农耕文明"敬授民时"传统的制度体现。据《汉旧仪》载,汉代已确立"昼漏尽则鸣钟,夜漏尽则鼓鸣"的报时制度。唐代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,《唐律疏议》规定:"诸犯夜者,笞二十",故夜间活动受到严格限制。宋代取消宵禁后,城市夜生活始得繁荣,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汴京"夜市直至三更尽,才五更又复开张",为"三更半夜"的世俗化提供了社会基础。

二、典故人物之由来
《宋史·赵昌言传》所载"陈三更,董半夜"的典故,实为宋代士人夜间雅集风气的缩影。陈象舆等五人"日夕会昌言第"的记载,折射出北宋初期文人士大夫突破传统作息、夜间论学的风尚。这种将时间概念人格化的命名方式,恰是汉语"以人喻时"修辞传统的典型表现。

三、文学意象之流变
《红楼梦》第五十四回对更鼓的运用,展现了清代贵族社会的夜间生活图景。值得注意的是,贾府元宵活动持续至四更(凌晨三点),这种"昼夜颠倒"的狂欢,实为对传统农业社会"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"生活节律的反叛。而"三更"作为子夜时分的专称,因其处于阴阳交替的特殊时刻,在《黄帝内经》等典籍中就被视为需要特别静养的时段。

四、文化意蕴之嬗变
从唐代"六街鼓绝行人歇"到宋代"酒楼歌馆连天晓","三更半夜"的语义演变实为城市商业文化发展的语言化石。明代《五杂俎》云:"宋时京城夜禁甚严,至仁宗时始弛",这种制度变革使得夜间活动从违规行为转变为合法娱乐,最终促使"三更半夜"完成由具体时段向模糊时间概念的转化。

要之,"三更半夜"一词的演变轨迹,既承载着中国古代计时科技的智慧结晶,又记录着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,更蕴含着文人雅士的文化创造,堪称汉语词汇层累构成的典型范例。今人使用此语时,实与千百年前的更鼓声、夜话声形成了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机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