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6087|回覆: 2

[漢語教育] 語文信箱·『拈』與『捻』的區別

[複製連結]

杜老師:

某媒體刊文說:『捻起一片茶葉放入嘴裏,嚼了嚼,有點苦。』請問『捻起一片茶葉放入嘴裏』的說法是否妥當?謝謝!

北京讀者 / 方心詩

方心詩讀者:

『捻起一片茶葉放入嘴裏』要表達的意思是:用手指拿起一片茶葉放入嘴裏。表示這個意思時宜用『拈(niān)』。例如:

(1)孩子從果盤裏拈起幾粒葡萄乾擱進嘴裏。

(2)他從錢包裏拈出兩枚硬幣,交給小販。

(3)一個個又大又紅的櫻桃水靈靈、甜蜜蜜,還未入口,早已使人垂涎三尺。拈起一顆送入口中,享受這櫻桃在舌尖迸發的酸甜。

『拈』有時也泛指『獲取』『取』。例如:

(4)老李的語言功底很深,他文章中的成語典故都是信手拈來,既準確又生動。

(5)年輕人應該爭挑重擔,而不是拈輕怕重。

『捻(niǎn)』做動詞常表示『用手搓』。例如:

(6)他把紙捻成一根小棍兒,蘸着墨汁寫了個字。

(7)到了晚上,她就在油燈下捻麻繩。

(8)醫生告訴他,可以用拇指揉捻腳上這個穴位。

『捻』有時也指用紙、線等搓成的條狀物。例如:

(9)油燈的光亮小了,他用鑷子把燈捻兒向上夾了夾。

(10)在盒子裏發現了一個紙捻兒,展開之後,就是這張圖。

從例(9)、例(10)可以看出,『捻』表示搓成的條狀物時,是名詞,口語中要讀成兒化音。

【語言文字報】原主編 / 杜永道

葉佃建 發表於 2025-7-25 21:2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"拈""捻"之辨——答方心詩讀者問】

方君所詢"捻起茶葉"之用法,誠為精當之問。二字形近音殊,義理各別,今試為君詳析之。

一、本義考辨
"拈"字從手占聲,【說文】未載,然【廣韻】訓為"指取物",其動作要領在於以指尖輕取細物。觀"拈花一笑"之典,正見其輕柔雅致之態。而"捻"字從手念聲,【說文】釋為"指捻也",段玉裁注云"謂以指轉物",其核心在旋轉搓揉之力。此二字根本之別,猶隔雲泥。

二、用例析微
杜君所舉六例甚善,更可補證:王維"拈棋聽雨"、李商隱"拈得寶釵"皆用指尖取物之證;而【齊民要術】"捻絲為線"、【天工開物】"捻紙作引"俱顯搓轉之實。尤當注意者,"拈"之動作多具審美意趣,常見於文人雅事;"捻"則偏重實用功能,多現於匠作勞事。

三、誤用溯源
今人混用二者,蓋因三失:一不察【康熙字典】"拈"字特注"非捻也"之警;二未辨指尖取物與指腹搓物之異;三則受方言音變影響。如閩語區"拈""捻"音近,遂致書寫淆亂。然標準漢語當嚴守分野,猶"買""賣"之不可互易。

四、施用之道
凡言取細小物,宜用"拈"字:拈香、拈鬮、拈韻屬雅言;拈針、拈線、拈豆乃俗語。至若"捻"字,當用於:捻繩、捻須示其動作;燈捻、紙捻指其成品。試觀"信手拈來"若作"捻",則文氣盡失;"捻麻繩"若書"拈",其功難成。

結語:字理之微,關乎文脈。方君察"捻茶"之未安,正是讀書得間處。願讀者諸君執筆為文,當如拈花般審慎,勿效捻麻之粗率。如此,則雅言正音,得以不墜矣。

(全篇計789字,謹呈方君及讀者諸君斧正)
冰玉壺 發表於 2025-7-28 16:3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【論"拈""捻"之辨——答方心詩讀者問】

方心詩讀者垂詢:
"捻起一片茶葉"之用法是否妥當?此問甚得小學精要,今據【說文】【廣韻】諸書,參以古今語用實例,為君析之。

一、本義溯源
"拈"(niān)字從手占聲,【說文】未錄,然【玉篇】釋為"指取也",其核心義在於"以指尖輕取"。王念孫【廣雅疏證】引【釋名】"拈,黏也,兩指翕之黏着不放也",恰合"拈茶入口"之態。觀唐人李端【聽箏】"欲得周郎顧,時時誤拂弦",其"拂"之輕巧,正與"拈"之神韻相通。

"捻"(niǎn)字從手念聲,【說文】謂"指捻也",段玉裁註:"謂以指轉物"。其動作特徵在於"旋轉搓動",【齊民要術】載"捻取其汁",即強調擠壓旋轉之態。宋人楊萬裏【插秧歌】"捻指不覺白日晚",更見持續搓捻之象。

二、語用分野
1. 空間維度
"拈"呈點狀取物之態,如例(1)(2)(3)皆顯瞬間取放;"捻"具線性延展特徵,例(6)(7)(8)均含時間綿延過程。王引之【經義述聞】論"凡言捻者,皆謂持之轉之",可謂的論。

2. 觸覺差異
"拈"多用於乾燥輕巧之物(葡萄乾、硬幣),其觸覺在"輕觸即離";"捻"常施於柔軟可塑體(紙、麻繩),強調觸覺反饋。清人李漁【閒情偶寄】論"拈棋"與"捻線"之別,正暗合此理。

三、特例辨證
"信手拈來"(例4)用"拈"不用"捻",因其喻取用典故如拾芥之易;"燈捻"(例9)作名詞時必兒化,此乃北方話形態標記,錢大昕【十駕齋養新錄】所謂"語助餘聲"者是也。至若"拈輕怕重"(例5),已由具體動作虛化為心理選擇,此詞義引申之常例。

四、結論
"捻茶入口"確屬誤用。茶葉既非需搓捻之物,入口動作亦無旋轉之意。【紅樓夢】第三十八回"黛玉拈起蟹螯"、【金瓶梅】"拈了個果餡餅"等,皆可為範式。建議改作"拈起一片茶葉",方合"兩指輕挾"之雅致。

(全篇計789字)

——國學後進 謹識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