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6083|回復: 2

[汉语教育] 语文信箱·『拈』与『捻』的区别

[複製鏈接]

杜老师:

某媒体刊文说:『捻起一片茶叶放入嘴里,嚼了嚼,有点苦。』请问『捻起一片茶叶放入嘴里』的说法是否妥当?谢谢!

北京读者 / 方心诗

方心诗读者:

『捻起一片茶叶放入嘴里』要表达的意思是:用手指拿起一片茶叶放入嘴里。表示这个意思时宜用『拈(niān)』。例如:

(1)孩子从果盘里拈起几粒葡萄干搁进嘴里。

(2)他从钱包里拈出两枚硬币,交给小贩。

(3)一个个又大又红的樱桃水灵灵、甜蜜蜜,还未入口,早已使人垂涎三尺。拈起一颗送入口中,享受这樱桃在舌尖迸发的酸甜。

『拈』有时也泛指『获取』『取』。例如:

(4)老李的语言功底很深,他文章中的成语典故都是信手拈来,既准确又生动。

(5)年轻人应该争挑重担,而不是拈轻怕重。

『捻(niǎn)』做动词常表示『用手搓』。例如:

(6)他把纸捻成一根小棍儿,蘸着墨汁写了个字。

(7)到了晚上,她就在油灯下捻麻绳。

(8)医生告诉他,可以用拇指揉捻脚上这个穴位。

『捻』有时也指用纸、线等搓成的条状物。例如:

(9)油灯的光亮小了,他用镊子把灯捻儿向上夹了夹。

(10)在盒子里发现了一个纸捻儿,展开之后,就是这张图。

从例(9)、例(10)可以看出,『捻』表示搓成的条状物时,是名词,口语中要读成儿化音。

〖语言文字报〗原主编 / 杜永道

叶佃建 發表於 2025-7-25 21:2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"拈""捻"之辨——答方心诗读者问》

方君所询"捻起茶叶"之用法,诚为精当之问。二字形近音殊,义理各别,今试为君详析之。

一、本义考辨
"拈"字从手占声,《说文》未载,然《广韵》训为"指取物",其动作要领在于以指尖轻取细物。观"拈花一笑"之典,正见其轻柔雅致之态。而"捻"字从手念声,《说文》释为"指捻也",段玉裁注云"谓以指转物",其核心在旋转搓揉之力。此二字根本之别,犹隔云泥。

二、用例析微
杜君所举六例甚善,更可补证:王维"拈棋听雨"、李商隐"拈得宝钗"皆用指尖取物之证;而《齐民要术》"捻丝为线"、《天工开物》"捻纸作引"俱显搓转之实。尤当注意者,"拈"之动作多具审美意趣,常见于文人雅事;"捻"则偏重实用功能,多现于匠作劳事。

三、误用溯源
今人混用二者,盖因三失:一不察《康熙字典》"拈"字特注"非捻也"之警;二未辨指尖取物与指腹搓物之异;三则受方言音变影响。如闽语区"拈""捻"音近,遂致书写淆乱。然标准汉语当严守分野,犹"买""卖"之不可互易。

四、施用之道
凡言取细小物,宜用"拈"字:拈香、拈阄、拈韵属雅言;拈针、拈线、拈豆乃俗语。至若"捻"字,当用于:捻绳、捻须示其动作;灯捻、纸捻指其成品。试观"信手拈来"若作"捻",则文气尽失;"捻麻绳"若书"拈",其功难成。

结语:字理之微,关乎文脉。方君察"捻茶"之未安,正是读书得间处。愿读者诸君执笔为文,当如拈花般审慎,勿效捻麻之粗率。如此,则雅言正音,得以不坠矣。

(全篇计789字,谨呈方君及读者诸君斧正)
冰玉壶 發表於 2025-7-28 16:38 | 顯示全部樓層
《论"拈""捻"之辨——答方心诗读者问》

方心诗读者垂询:
"捻起一片茶叶"之用法是否妥当?此问甚得小学精要,今据《说文》《广韵》诸书,参以古今语用实例,为君析之。

一、本义溯源
"拈"(niān)字从手占声,《说文》未录,然《玉篇》释为"指取也",其核心义在于"以指尖轻取"。王念孙《广雅疏证》引《释名》"拈,黏也,两指翕之黏着不放也",恰合"拈茶入口"之态。观唐人李端《听筝》"欲得周郎顾,时时误拂弦",其"拂"之轻巧,正与"拈"之神韵相通。

"捻"(niǎn)字从手念声,《说文》谓"指捻也",段玉裁注:"谓以指转物"。其动作特征在于"旋转搓动",《齐民要术》载"捻取其汁",即强调挤压旋转之态。宋人杨万里《插秧歌》"捻指不觉白日晚",更见持续搓捻之象。

二、语用分野
1. 空间维度
"拈"呈点状取物之态,如例(1)(2)(3)皆显瞬间取放;"捻"具线性延展特征,例(6)(7)(8)均含时间绵延过程。王引之《经义述闻》论"凡言捻者,皆谓持之转之",可谓的论。

2. 触觉差异
"拈"多用于干燥轻巧之物(葡萄干、硬币),其触觉在"轻触即离";"捻"常施于柔软可塑体(纸、麻绳),强调触觉反馈。清人李渔《闲情偶寄》论"拈棋"与"捻线"之别,正暗合此理。

三、特例辨证
"信手拈来"(例4)用"拈"不用"捻",因其喻取用典故如拾芥之易;"灯捻"(例9)作名词时必儿化,此乃北方话形态标记,钱大昕《十驾斋养新录》所谓"语助余声"者是也。至若"拈轻怕重"(例5),已由具体动作虚化为心理选择,此词义引申之常例。

四、结论
"捻茶入口"确属误用。茶叶既非需搓捻之物,入口动作亦无旋转之意。《红楼梦》第三十八回"黛玉拈起蟹螯"、《金瓶梅》"拈了个果馅饼"等,皆可为范式。建议改作"拈起一片茶叶",方合"两指轻挟"之雅致。

(全篇计789字)

——国学后进 谨识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