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家,就像冬夜裏守候遊子的一盞窗燈,父母對子女的拳拳愛心更讓人溫暖。但是,愛是一門需要學習和培養的藝術,殊不知一些不經意的疏漏,可能讓家成為孩子的傷『心』之地。
# Q( h5 b' w1 f0 y/ J 問題一:8 [" T9 V; Z3 y8 X' m5 i8 M+ x- _1 q
父母一唱白臉一唱紅臉
, c( r2 n0 r8 o4 K; R 【紅樓夢】『不肖種種大承笞撻』一回中,賈政為教育寶玉,對其實施『笞撻』,聞訊而至的王夫人上前阻攔,威脅道:『既要勒死他,快拿繩子來勒死我,再勒死他。』這一情節雖然是古人的文學創作,但在今天的生活中並不少見。教育孩子時,父母經常一方『唱白臉』,一方『唱黑臉』。這種教養方式埋下的隱患十分擔憂。- J" E* n: g( }; H) y- W
1、父母意見矛盾,孩子易養成逃避慣性。$ x* m7 u% e" i; A/ P6 \5 u
父母對待孩子的立場分歧,容易讓他們變得遇事就依賴別人,喜歡逃避,甚至養成迴避性人格。人從小就具有自我保護的本能,懂得『趨利避害』。當孩子犯了錯,父母中一方責罰他們時,孩子會本能地尋找庇護。此時如果另一方站出來跟愛人『唱對台戲』,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懷。久而久之,孩子就會形成慣性思維――總會有人來幫我,即便我做錯了。可以想見,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見了困難繞着走或者依賴別人,辦了錯事也為自己開脫,沒有責任感。』4 G( v @ h' ~1 O
2、父母分歧影響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發展$ `, j8 K$ c" D5 J5 t& J" `- R
此外,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李新影還指出,父母的分歧還可能影響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發展。自我控制能力從幼兒時期開始萌芽,比如孩子剩飯時,如果父母多次一致地告訴他『剩飯不對』,孩子就會清楚地意識到自己錯了,以後就會儘量把飯吃光。這種不斷調整不當行為、發揚正確行為的過程就發展了自我控制能力。反之,父母意見常常相左,這種能力自然無法發展。' R, {+ h& I6 b8 J: B% Y. F9 t
改正辦法:
( Y4 n! P9 ~% t" g, q 雖然彌合父母教養方式上的鴻溝不是件簡單的事,但一點點的變化卻能讓家長們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+ s4 k0 h+ e, ~1 G9 y
其一,在心理上突破『自以為是』的障礙,不妨放心地讓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,相信對方跟自己一樣,都是有道理的。6 s l" \7 Z1 ?+ {& C' z; c3 l
其二,如果短時間無法統一意見,那麼也別當着孩子公然對抗。在對方教訓孩子時,你可以出去轉轉,等到夫妻獨處時,再跟愛人爭論也不遲。, J% q0 }1 L# w7 ~: k E
其三,如果實在無法達成一致,可以共同學習教育子女的知識,借『權威』調整兩個人的認知,進而改變不當的行為。
1 G4 v) U' ~0 ?5 H 問題二:: p# M1 @! w/ `) S
家長動輒相互埋怨
+ G0 Q4 g3 h A! P1 w 『你怎麼當媽的?孩子老是表現不好,你看不見啊?』明明(化名)的父親大聲嚷嚷。『就知道說我,難道你當爸的不用負責任嗎?你什麼都不管,現在倒埋怨起我來了!』母親也不甘示弱地反駁道。- X. i0 |; j$ @
而明明則直勾勾地盯着電視節目。於他,這樣的情景早已見怪不怪。母親見到明明這幅模樣就來氣,沖他吼道:『不爭氣的東西!就是因為你!』明明關掉電視,在父母的相互謾罵聲中摔門而出……
# L) {6 Z% Q7 G( d3 L- ] 專家指出,父母互相埋怨,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心理。
5 u0 K i F8 C4 Z0 v s- c j 生在這樣家庭的孩子,自卑是最為普遍的心理特點,最壞的情況則是讓他們走上歪路。人生在世,孰能無錯,更何況年齡尚小的孩子,他們在由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發展的過程中,需要用犯錯誤來獲得成長。然而,有些父母就如趙明的家長一樣,在孩子犯錯後,就開始相互埋怨,把責任都推到對方的身上,孩子的心理比較脆弱和敏感,他們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,就容易產生『這都是因為我』的想法,而一味自責下去,就在不自覺中放大了自己的缺點,認為自己一無是處,羞恥感和無助感也油然而生。長此以往,孩子就會變得壓抑而自卑。自卑催生自暴自棄的情緒,從而『破罐子破摔』,讓有些孩子真成了不良少年。5 I1 S. S* {) z
改正辦法:! W0 J2 c2 i& R4 ?& K- i! o
父母不要急着從對方身上找原因,應該把焦點對準孩子,就是要仔細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為,分析他們為什麼這樣做。然後,跟孩子好好談談,旁敲側擊地問出他們的真實想法,如趙明的父母就可從『最近都常和哪些朋友在一起』、『他們是不是比以前的朋友更談得來』等,以此來判斷孩子是不是真像自己所想的那樣,結交了不良朋友。最後,才是要自我反省,並且和愛人交換一下想法,但千萬不要過分埋怨對方或自己。! z. D3 D2 \' T. d: R
問題三:
0 ?& `) |0 _) ?- y0 J9 S2 a% z( E 管教一緊一松,孩子易走極端
% p( [0 e/ t" ~& e- I* ^1 K$ O1 [ 家長心情好,就對孩子溺愛得要命;而一旦心情糟糕,看見孩子就覺得不順眼,少不了訓斥打罵。一緊一松的家庭教養方式實在有些糟糕。
; Z5 w' v3 F/ M% a 很多人都認為嚴厲教養不好,其實,父母時緊時松的方式更是弊端重重。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,家長對孩子嚴加管教是會起到正面效果的,能夠幫助他們學會遵守既定規則,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人,而一緊一松,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孩子人格缺陷。; ^4 D+ B! T+ B7 i9 S; |
對此,專家解釋道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,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孩子效仿的對象。父母情緒的起伏變化直接作用於孩子,這會使孩子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,在成人之後,情緒也會起伏不定,忽冷忽熱。輕則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,重則可能會演變成邊緣性人格,即看待事物非此即彼、非黑即白,容易走極端。; |, F9 ?: V) R, v
改正辦法:! J' a, |. `% G2 R
父母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。家長在外面受了刺激,可以在回家前找個合適的途徑進行排解,如找人傾訴、運動、轉移注意力等,退一步說,如果父母心情正不好,孩子還惹是生非,那麼教育時要對事不對人,別傷孩子自尊,而是教他們為錯誤承擔責任。5 {' Z8 e6 ~9 O' K3 d
歡迎轉載,原文地址:http://www.chinulture.com/thread-2315-1-1.html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