) I, M" b1 f6 m/ t% T
! u- M9 b# q" X Q9 ~& w. I9 ?钱乙画像。 ( P$ x: r. ?% y8 u
* D) _4 i6 P: j. Y; M
钱乙,北宋人,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儿科专家,他撰写的《小儿药证直诀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。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,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。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,把钱乙尊称为“儿科之圣”,“幼科之鼻祖”。
& a+ ?: e# Y+ X! D5 u+ c( k* B6 h5 R& i5 [
主张保养养生
6 F9 K; [4 N% R; s# ~, c4 s3 ~# i
. f7 _9 y1 C" {. O% D 钱乙的“保养养生”法,被后代证实是科学而有实效的养生方法。钱乙曾说过:“欲得小儿安,常要三分饥与寒。”就是说,小儿脏腑娇嫩,消化吸收功能还不健全,保持七分饱,脏腑就不容易受损,孩子不愿意吃饭,不必追着喂饭,孩子饿了,自然有吃的意愿。小儿元阳充足天性好动,如果衣服过暖,容易出汗受凉,导致伤风感冒,因此,让小儿处于“七分暖”的环境中,不容易患咳嗽、哮喘等病。9 Q9 Z. \" E# @1 ?) f
" W1 v4 A. \* R9 g l$ x9 | 以上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成人,钱乙主张饮食、穿衣不可太过,即:不可食之过饱,穿得过暖。精美之物或喜食之品不宜食之过多,因为偏食使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摄入不足,使人瘦弱。同时,食之太过会造成病患或过胖。- E! f3 P: l! Y1 T7 I: p/ N
" K# S0 S- p. X2 i! J2 J! J# f
通过面部诊病
?$ h4 B c2 H) ~) m6 `! w7 H2 I# j$ |4 s1 I' x
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,认为治小儿病最难。因幼小儿童还不能语言,即使能语言的儿童,亦往往词不达意。钱乙通过四十余年的医疗实践,总结出了小儿的生理特点,并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诊治方法。在诊断上,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,增加了“面上证”与“目内证”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。比如,他认为面部“左腮为肝,右腮为肺,额上为心,鼻为脾,颏为肾”,可以从这几部分的颜色变化上判断孩子的病症。而观察眼内“赤者,心热。淡红者,心热。青者,肝热。黄者,脾热。无精光者,肾。”
* q# q- [2 F' K. |/ `) }& y
- a0 {% ]. [. J* ] 创制六味地黄丸( s# X9 X& Y- r) o. A' b& ~- M; x, h
& c* c" D& g# L% b
钱乙学习时,善于化裁古方。如他的六味地黄丸,原是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所载的崔氏八味丸,即八味肾气丸(干地黄、山茱萸、薯蓣、泽泻、丹皮、茯苓、桂枝、附子)的加减化裁,作六味地黄丸,用来当作幼科补剂。这对后世倡导养阴者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。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,朱丹溪的大补阴丸,都是由此方脱化而来。因此,有人认为钱乙是开辟滋阴派的先驱。2 F( H2 q& e2 t* b) }
, |" d5 W; u+ L- _
此外,钱乙还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,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,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,由生地黄、甘草、木通组成,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的泻白散,即泻肺散,由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生甘草组成,治脾胃虚寒、消化不良的异功散,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,以及治疗寄生虫病的安虫散等等,迄今还是临床常用的名方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