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9 j7 [& M9 y7 m, U# x0 {
   + p$ U0 d  j% d3 T
     夜读李贺,感士不遇,如鲠在喉,不吐不快。 ( `  ], c; O' s( E8 d
 & O4 v4 J5 b1 p7 S! c    李贺在中唐的诗歌中若隐若现。这个短命的天才诗人公元790年出生于河南宜阳,七岁就以长短歌名动京师,十五岁携《雁门太守行》拜谒韩愈,受到赏识。十九岁时,他参加河南府试,因成绩优异,被推荐应进士举。一条鲜花铺就的坦途已伸到了李贺的脚下,只要他能踏上去,他必然会跻身仕途,建功立业。李贺虽说是唐王朝宗室的一个远支后裔,实质上只是一家境贫寒的布衣书生,他多么想就此鹏程万里,飞黄腾达。 & Q8 o1 D  e& s% T; [7 d: q
 1 V; t2 p" r2 P8 M
 但是,当时像李贺这样想的书生太多了,他们看到李贺被推荐就急了,攻击“进士”的“进”与李贺父亲李晋肃的“晋”同音,按“避讳”礼法,李贺不能参加礼部考试。这对李贺构成了致命的一击。当时是个藩镇割据、宦官专权的黑暗社会,加上封建礼教的束缚,李贺只有捡起石头打天。天旋地转之后,李贺所能做的只有从长安城消失,从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冒出来,将毛笔换成锄头,用他羸弱的身体开始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。我们现代人考学落榜以后还有多条成才之道。但那时的李贺不能,他连参加考试的资格都没有了。他甚至连投稿赚稿费的机会都没有。他就是拚命种地还要饱受“催租”之苦。不满二十岁的李贺内心极度抑郁愤恨,头发开始脱落发白,出现早衰现象。 5 y4 l8 W7 \3 |
 $ B" [' H' p1 W  \7 `
 李贺《雁门太守行》开篇云:“黑云压城城欲摧,甲光向日金鳞开。”李贺的个人命运可以说就是黑云压顶。他在被迫离开长安时流泪写下了《金铜仙人辞汉歌》,诗云:“空将汉月出宫门,忆君清泪如铅水。衰兰送客咸阳道,天若有情天亦老。携盘独出月荒凉,渭城已远波声小。”全诗弥漫了感士不遇的凄凉与悲愤。李贺以最最无奈的心情从事佑胨的专业和爱好不对口的劳作,稻叉塘水之类的字眼出现在他诸如《南山田中行》之类的文章中。在长安时,李贺也曾手持文章到豪门权贵处推荐自己,但他只能落个家丁驱之、恶狗吠之的结局,韩愈都帮不了他。后来,李贺停止种地,去山西长治县(当时叫潞州)投友,寄食三年,没有求得什么发展,回家不久就去世了,年方二十七岁。
 & t. E% R% u6 k# A3 s) {
 2 w4 ~7 q3 x5 x& y2 g* Q/ R    在种地和寄食的日子里,为了逃避现实,李贺写了一些咏仙讽鬼的诗,成了人们公认的“鬼才”,诗风伤感冷艳险怪,低沉阴郁。李贺至此成为中唐,甚至中国整个诗歌史上的一面奇异的旗贴。 " }. S) M2 }( J: j
 + m7 A" j3 d4 P9 N8 ~
 人世有代谢,往来成古今。历史在前进,人类在进步。为李贺伤感之后,我也感到庆幸,这个社会再也不会有李贺第二了。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