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992|回复: 0

菊花总开"东篱"下(图)

[复制链接]
酒满茶半 发表于 2010-6-22 10:1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W020100622375181384612.jpg
% b$ Q, _, Q8 v+ J1 j+ O! E

1 D. h4 G4 [1 K. L$ H( o: U
    绚烂的花朵离不开污秽的土壤,正如文人心中的菊都开在东篱一样。 ; [- Y% C$ o2 e
! s0 Y: d5 t0 w6 U3 R
    自从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吟出了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千古名句,历代文人就把菊端放在了自己心中,将菊种在了东篱之下。菊已不仅仅是陶公的菊,这东篱也不仅仅是陶公的东篱了。菊花满山野,东篱最高洁。
/ t/ T8 _: v0 H3 r) r8 J6 r& b/ C
0 A& T6 }5 n+ S. u1 f* t* P7 D0 e    当年陶公是彭泽县一小县令,闲暇之余,泛舟江上,随波而下,当来到古镇东流(安徽东至县)时,被江岸的菊花所吸引。他系舟杨柳,拾级上岸,采菊盈把,眺对南山。据说此后陶公竟将东流作为他打理政事之余的后花园,他筑舍种菊,广交文友,把酒吟诗,好不惬意。 % M) u1 O, a$ b$ S: l+ u, o/ G& a) |

. H7 [9 z0 f! G    东流古称菊邑,过境的长江被称为菊江。是菊落满江让人有感而名,还是文人江岸赏菊浪漫而呼,这不得而知。反正陶公爱菊,彭泽到东流菊乡有百里之遥,但心有所向,距离不是问题。那时东流户户垂柳,家家种菊,东篱西笆,一片柳绿菊黄。 2 Y1 W) x& _4 i" o& N1 q1 n4 x
; N, [0 f0 d% t% k
    陶公辞官归隐园田,宅边遍植菊花,过起了“躬耕自资”的生活。无我之境的“采菊东篱下”,我揣度并非是他故乡的东篱,他心中的东篱十有八九还是东流菊乡的。自种花卉谁自摘?唯在他乡堪采花。打住,我不想惹些无聊的官司,因为这年头人们为西门庆的故里都争得死去活来。将东篱说成是东流菊乡,有些人拼死都不会答应的。
1 V& I+ w- Q6 o" c8 o/ _" L0 i. R7 S, W$ M! P& m% h
    暂且不论东篱在哪,但陶公的东篱,成了历代文人心中的东篱,东篱成了特指的名词,东篱就是种菊的园地。东篱让菊生长樱可菊也成就了东篱。首先是唐代杨炯在《庭菊赋》中有“凭南轩以长啸,坐东篱而盈把”的诗句。如果说此时的东篱还属于陶公的,那么宋代柳永的《玉蝴蝶.重阳》词“西风吹帽,东篱携酒,共结欢游”中的东篱,已恿三变之色彩了。词中只见东篱,不见菊花。但重阳之时,怎无金甲?东篱与菊已融为一体。只要东篱在,可闻菊花香。东篱成了柳郎的饮酒赏菊的欢游场。 & l& i9 r9 t) ^& r$ g; s8 |
: y( _6 i$ A, g+ \
    东篱是种菊的地方,它容不得杂植其它。即使是桃之夭夭、李之灼灼都不在其中。李清照的闺怨词《醉花阴》“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”,此时的东篱已不是荆棘横陈,杂草丛生,而是词人“人比黄花瘦”的愁绪寄托所在,东篱成为她情感的栖息之地。 4 ]6 A" @; |! j$ T9 u( J; q

9 ]6 r8 B: ~0 l( a    陆游却不然,他将东篱据为了己有。他在《东篱记》中写道:“放翁告归之三年,辟舍东p地,……插竹为篱,名之曰‘东篱’。”在《读吕舍人诗追次其韵》中写道:“言归镜湖上,日日醉东篱。”并加自注:“东篱,予小圃名。”东篱竟成了宦游之子归乡后开辟的一块圃园净土。
2 [6 u; c, {$ d/ X- h8 d  `
6 |: l. A2 @/ V6 Z7 |4 I, Z    再后来文人在诗词中用东篱,就像在自家园子里摘菜,随心所欲。东篱与菊形影不离了。如明朝的冯惟敏有曲词“恰东篱劝插黄花,又南浦催斟绿酒”。清朝郑板桥在《画菊与某官留别》中写道:“进又无能退又难,宦途局罱不堪看。吾家颇有东篱菊,归去秋风耐岁寒。”东篱和菊已得了人的灵性。 " \4 N- H7 y5 n2 V, D6 _- R' h$ N8 @
9 g0 k5 q( ]' C/ Z+ w2 a$ i
    从东晋以来,“东篱”在文人心中扎了一千余年的根,它隔开了世俗的纷争,官场的虚伪。在东篱中,文人墨客精心呵护右恢质莅耆u的植物,那就是素雅傲霜的菊。 1 w% Y2 M- x  z  T: `0 p
3 j; L: o0 X$ ~. Q
    “东篱”是文人的精神家园,菊是家园里有气节的花。

关于我们| 桂ICP备2022007496号-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机版|举报|网站地图|华韵国学网|国学经典

扫一扫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