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; |! i1 P; p- r7 x# {- U1 W7 G
朱熹和张蚧峤驳那榫 资料图片 4 O: X1 Q4 g+ F6 J
自从唐代初年产生,到清末退出历史舞台,古老的书院体系在中国存在了1000多年。在各种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,我们曾无数次地看到古代学子们的书院生活,似乎和现世的学校生活差不多。事实果真如此吗?
3 R& y9 |4 X/ C; F 古代学生进书院学习,要不要参加入学考试,要不要交学费?书院的老师是怎样教学的,都教哪些科目,而学生又是怎样安排一天的学习生活的?他们要不要月考年考,学得不好会不会被留级甚至开除呢?且让《发现周刊》告诉你一段真实的古代书院故事……
\% ?/ b' N O( B: _/ U* I" a F6 t 古代书院为何
0 ~! O$ |- X0 W# V1 t 都安在深山老林里
/ D( N1 D9 D+ h; y% l3 b/ L 书院在唐朝产生之初,常与僧院、道观为邻,选择的地址往往在深山老林里。例如年代最为久远的光石山书院,就建在l县(今属湖南)麒麟山中,附近有朱阳观与惠光寺。当时的潭州刺史苏师道,在他的《司空山记》一文中,详细描述了书院附近的地理环境:* { l: D& C5 w& z7 f
“东南隅有秀峰十二耸翠卓立,其峰有画瓶、青牛、大莲花、小莲花、紫盖、瑞云、洞门、紫麟、远吟、隐真、回龙、白鹤,名称不一……北一里有惠光寺,前有洗药池,方广二十丈。其水亦入药池,岁旱不涸……”% c( f1 e8 E1 w* z4 Z$ G
比光石山书院稍晚的李宽中书院,则直接建在石鼓山的寻真观里。这里风景优美,如诗如画。读书人和道观中的道人,坐以论道,互相熏陶。9 ]5 ^+ U* Q* {% T9 E
不光书院选址很讲究,创建人对书院内的小环境也很在意,常常栽花种树,移竹运石,打扮书院。例如,唐朝著名的诗人贾岛,在《田将军书院》一诗中,这样描写田将军书院内的美景:“满庭花木半新载,石自平湖远岸来。笋迸邻家还长竹,地经山雨几层苔。”9 f3 v2 Y k- I5 Z- }4 x
唐人为书院选址的习惯一直沿袭了下来。宋代一些著名的书院,也都坐落山间。例如,岳麓书院建在岳麓山下,白鹿洞书院建在庐山五老峰下,嵩阳书院建在嵩山的太室山脚,石鼓书院建在衡阳石鼓山回雁峰下。其他如象山书院、武夷精舍、南岳书院,包括江宁的茅山书院,都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山区。
) c% i3 n, j* }9 O) x$ c% S 书院选址,为何要在远离人烟的深山老林里呢?这与书院兴起的初衷有很大关系。古代的书院,往往是在官学(公办学校)废坏时出现。兴办书院的目的,一方面是为了科举考试;另一方面,在一些大学者看来,官学一旦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,就严重丧失了教书育人的能力,并日益腐败和衰落。因此,他们以个人的力量另建书院,就是为了研究学问,启迪民智,回归教育的本质。而在他们看来,一个空灵安静的地方,更有益于学问。比如,曾经执掌白鹿洞书院的南宋理学大家朱熹,就曾奉劝他的学生:“莫问无穷庵外事,此心聊与此山盟。”“好去山头且坚坐,等闲莫要下山来。”
) R2 g" f9 }" K* K! G 桀骜不驯的“校长”
+ S( z& r9 `8 V8 z: J! Y0 |: N& ] 连皇帝都奈何不了
" v- r1 m3 g* g+ Z1 L 理学大家朱熹所在的南宋,是书院管理体制形成并得以确立的重要时期,理学家和书院结为一体,使书院承担起了研究学术、发展教育、推行教化的重任。同一时期,书院的管理也借鉴官方的学校以及禅宗佛家的清规,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。
+ u- o; S+ T! o
. K/ y+ E% t% d6 b% C8 I 与今天的大学相比,古代的书院在制度上有哪些特别之处呢?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向记者做了详细的解释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