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- p7 `) p( J- E
0 g7 r: \$ ~( l+ ? ^
% }( N& i. N$ H; n- Z$ [
# |# x7 v% ~: e- r$ }; Z
+ V6 A# ~ X8 t2 C# z0 z. s 俄罗斯的彼得大帝与清朝的康熙皇帝,两人一生中有好多惊人相似。比如两人同处在封建的专制时代,康熙生于1654年,比彼得大18岁;两人都是幼年登基,康熙8岁,彼得10岁;康熙的摄政王是祖母孝庄皇太后,彼得的摄政王是外戚索菲娅公主,彼得17岁借势以少年游戏兵团粉碎了外戚索菲娅公主的政变,夺取了政权,康熙14岁则以儿童团捕杀了专权的辅政大臣鳌拜;两个人都很热爱学习,彼得会英文、法文等国文字,康熙也爱几何、天文等学科;两人学习的目的都是想自己的国家强大。
$ G9 _& T3 d) B+ w% V( P0 B
: N* \: d [' |% y1 ~5 D! S" t 但是,彼得、康熙热爱学习也有不同。彼得将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文化、科技推及到俄罗斯全国;酷爱学习的康熙也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,但仅仅限于个人爱好,仅仅局限于皇室和近臣的小圈子,在皇亲近臣中显摆出“天子”无以伦比的聪明;彼得热衷于航海,俄罗斯却没有出海口。中国有出海口,但康熙却不热衷于航海;彼得富国理想是把俄罗斯从野蛮、落后、愚昧的状态,改变成一个具有现代文明的强国;康熙则是建立强大的康熙王朝,概念有些模糊。 ) q8 o+ ]: ?6 P# n& p# s8 d# J" Z
* G! X+ u* }8 v N) j' N 相比之下,两个历史人物学习的思想境界便立见高下,自然会引导两个国家产生不同的历史结果。
, n6 f8 ?9 j/ j0 R: k J( u+ F6 N/ D
1697年3月,彼得组织了有250人参加的庞大的学习团,其中包括政治家、军事家、科学家、牧师、医生,甚至连厨子也在之列。而彼得能放下沙皇的架子,化装成一个炮手。他的目的很明确,就是向西方发达诸家学习,故在印章上镌刻着:“我是一名学生,现在前去拜师。”
9 T& Z) ]9 B5 R c1 I# a# e" L" E' g8 R0 Y, ~0 T) Q% X
俄罗斯学习使团访问了德国、法国、英国、荷兰等国,就政治制度、法律法规、组织构建、文化礼仪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调查。在英国,彼得多次参观了牛津大学、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、造船厂和造币厂,会见了许多科学家,第一个就是名闻四海的大科学家牛顿,又力邀大数学家弗哈森移居俄国,并虚心地向钟表师傅学习修理技术。这可不是摆样子的学习,而是与工人一道,亲力亲为。在荷兰,沙皇与11名留学生在造船厂学习造船技术,在荷兰专家保罗的指导下,利用3个月造出了三桅巡洋舰“彼得――保罗号”,保罗为此为彼得颁发了毕业证书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