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狗

百度

搜狗

360

搜狗

谷歌

搜狗
查看: 3036|回覆: 0

蘇軾前世曾來過(圖)

[複製連結]
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0-6-23 12:35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W020100623455480669752.jpg

1 g8 P5 J5 ]2 Q" U/ Y7 b  k
. a: N4 a4 V$ A
    北宋嘉佑六年(1061年),二十四歲的蘇軾重遊河南澠池一處僧舍,卻發現五年前遇見的老和尚已死,只留下貯藏骨灰的小塔,而昔日留題詩句的牆壁也已破敗不堪。眼前景象讓他寫下『往日崎嶇還記否,路長人困蹇驢嘶』的詩句,感嘆人生的行止不定。
+ g% e* a4 G. p+ g+ i% C
7 s7 s' X# |/ G0 ]: y    當時的蘇軾並沒有預料到,二十三年後自己會因爲奉詔赴汝州就任,在長途跋涉失去幼子;四十年後自己會因爲被赦免流放,在北歸途中告別人間。
+ P1 d# H/ j4 C- Y( z. q! D
# a% Q8 d2 C3 _" n; p    蘇軾一生踏訪、客居近二十個地方,多爲外調和遠貶。即使在五十二歲時重返杭州任知州,過上愜意的生活,也僅有兩三年而已。 6 D2 ^- A& r( J
0 Q* S4 X4 K/ E+ q% X
    宋代交通尚不發達,蘇軾輾轉於各座大小城市,甚至遠赴荒城孤村,途中勞累可想而知。有時他受命前往A地,弄得盤纏散盡、疲憊不已,卻在還未到達時被告知任職地點改爲B地。這種近似於被捉弄的遭遇,也使他難免會在詩詞作品中慨嘆自己寓居他鄉、流落天涯的無奈之情。不過,其中也有幾個地方曾給過蘇軾稍微穩定一點的生活,杭州就是其中之一。
1 O5 t- G8 k; d! l9 |0 P
' Y# M6 L( W) P    最初到杭州那年,蘇軾三十四歲,正值壯年。因爲受不了朝廷新舊兩派無休止的爭鬥,他自求外放,調任杭州通判,一待就是三年。
. ~8 h) y8 q' f  ^& D. c% s$ T- c! `! L5 V0 J
    好遊歷的蘇軾,更樂於會同友人一起出行。一次在西湖孤山與兩位好友玩得盡興,他返家後回味起雖清淡卻快樂的遊覽經歷,居然覺得像剛從夢中醒來一樣,急忙作詩捕捉轉瞬即逝的印象,因爲『清景一失後難摹』。這種感受,應該與現在的『背包客』急於上網寫『自助游攻略』的心理比較類似。 $ E, s0 ?7 P, s" S% [+ I) c0 z
) L% ]4 Z, h6 |4 H
    蘇軾第二次到杭州任職,已是十六年之後。這時的他雖然依舊不能容於朝廷新舊兩派,但個人處境畢竟要比十年前因『烏台詩案』差點被砍頭要好得多。況且,這次他的職務是太守,可以在一方水土發揮能量,比如修水利工程,疏浚西湖,築起一道『蘇堤』等等。 0 Z2 e/ s; a* a) x" ~5 ]
* u* L! A( n% W/ a' [; {) W
    這段時間的蘇軾,可以說過得最快樂,讓他忍不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,也讓他欣然寫下『一年好景君須記,正是橙黃橘綠時』這般清新自然又積極向上的名句。
* \9 x% r' k7 f9 q
& E- n$ P: |5 {7 Z# f5 z- w    當時還有一段詭異的軼事廣爲流傳:蘇軾與朋友參寥一起到西湖邊上的壽星寺遊歷,入寺後他對參寥說:『我生平從沒有到這裡來過,但眼前所見好像都曾經親身經歷過,從這裡到懺堂,應有九十二級階梯。』叫人數後,果真如他所說。接著,蘇軾又說:『我前世是山中的僧人,曾經就在這所寺院中。』此後,蘇軾每次到壽星寺,總是解衣盤桓,逗留很久才離開。
+ f) o5 `' k2 w' e4 ~" K7 b* G5 j5 F# T& V7 u5 ^5 @7 A* R
    這件事在北宋筆記文集【春渚紀聞】和南宋詩話【捫虱新話】中都有記載,蘇軾也在【和張子野見寄三絕句・過舊遊】自述:『前生我已到杭州,到處長如到舊遊。』

關於我們| 桂ICP備2022007496號-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

小黑屋|手機版|舉報|網站地圖|華韻國學網|國學經典

掃一掃微信:Chinulture|投稿:admin@chinulture.com

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